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上 (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6)

1. 陰陽互根論

若釜中水穀不充,則無米之炊,將見釜底之火,僅存虛陽,釜上之蓋,亦為虛器。又或釜中雖有水穀,而釜底無火,不獨精氣不能蒸運,即渣滓亦難銷熔;釜上無蓋,不獨統攝無權,亦且漫溢不治。然則陰陽二氣,非相需而不可須臾離者哉?

然就二氣而權衡之,陰承陽,陽統陰,陽氣一分不到即病,陽氣一分不盡不死,人自當以陽氣為重。然陽氣固重,陰氣亦重,何也?人事與病,多致陰傷者也,經云:靜則神藏,動則消亡。日用操勞,皆動機也,動則所生之少,不敵所耗之多;病亦動機也,動則六氣皆從火化,化火則必傷陰,則又當以陰氣為重。譬如行舟,行者氣也,行之者水也,水足氣始旺也。

再譬諸燈:燈火,火也;油,水也,油足火始明也。氣為血帥,血又為氣航。此陽統陰而基於陰之理也。若無陰,則陽氣亦無依而亡矣。(陰液脫者死,大肉脫者亦死。)故陰陽二字,不讀曰陽陰,而讀曰陰陽,其亦可以恍然悟矣!

白話文:

陰陽互根論

如果鍋裡的水和糧食不夠,就沒有米飯可以煮,鍋底的火只會剩下虛弱的陽氣,鍋蓋也成了空虛的器物。同樣,如果鍋裡雖然有水和糧食,但鍋底沒有火,不僅精氣無法蒸騰運轉,就連殘渣也很難熔化;鍋上沒有蓋子,不僅無法統攝,還會溢散失控。由此可見,陰陽二氣不是互相依靠、片刻也不能分離的嗎?

然而,從二氣的輕重來衡量,陰氣依賴陽氣,陽氣統攝陰氣,陽氣稍微不足就會生病,陽氣一點不剩就會死亡,人應該以陽氣為重。但是,陽氣固然重要,陰氣也同樣重要,為什麼呢?因為人事和疾病,大多導致陰氣受損。經書上說:「靜則神藏,動則消亡。」日常操勞都是活動,活動就會導致生成的少,抵不過消耗的多;疾病也是一種活動,活動就會使六氣都轉化成火,化火必然損傷陰氣,所以又應該以陰氣為重。譬如行船,船上的人是氣,水是使船行進的,水足夠,氣才能旺盛。

再比如燈:燈火是火,油是水,油足夠,燈火才能明亮。氣是血的統帥,血又是氣的載體。這就是陽氣統攝陰氣,卻又基於陰氣的道理。如果沒有陰氣,陽氣也沒有依託而會消亡。(陰液枯竭的人會死,身體肌肉大量消瘦的人也會死。)所以陰陽二字,不讀作「陽陰」,而讀作「陰陽」,這就可以讓人恍然大悟了!

2. 五行生剋論

水木火土金五行生剋,一陰陽升降之旋相為宮也。生為長養,即為陰升;克為制化,即是陽降。然必陰先升而後陽乃降,亦必陽能降而後陰轉升。五行不克則不生,如有妻而無夫也。乃相生之道,人皆知之,相剋之道,人多不察,請詳言之。

腎主地、主陰、主水,五液亦皆主地、主陰、主水。腎中真陽之氣,絪縕煦育,上通各臟腑之陽,而腎中真陰之氣,即因腎陽蒸運,上通各臟腑之陰。陽助陰升,以養肝木,則木氣敷榮,血充而氣暢矣。由是,肝得上升之陰氣而養心火,則火氣溫潤,血生而脈行矣。由是,心得上升之陰氣而養脾土,則土氣健運,統血而散精矣。

由是,脾得上升之陰氣而養肺金,則金有治節,調元而贊化矣。肺得上升之陰氣,轉降而入腎,則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矣。此五行一氣相生,始於腎,終於肺,地所以上交乎天也。

肺主天、主陽、主氣,敷布陰液,以柔肝木。木得下降之陽氣所制,則溫柔和緩,不似燥急難平矣。由是,木來疏土,土得下降之陽氣所制,則宣松運化,不似困鈍不靈矣。由是,土來治水,水得下降之陽氣所制,則知周輸泄,不似汜濫無歸矣。由是,水來濟火,火得上升而復下降之陽氣所制,則心腎相交,不似火炎水燥矣。

由是,火來暖金,金得上升而復下降之陽氣所制,則津液分布,不似金寒水冷矣。此五行一氣相剋,始於肺,終於肺,天所以大包乎地也。

然則五行之生,雖五臟之陰遞升而生,實腎之陽助腎之陰遞升而生,陰之升,天統之而地承之也。五行之克,雖五臟之陽遞降而克,實肺之陽統肺之陰遞降而克,陽之降,地承之而天統之也。生固為生,克亦為生,生克二者,非即陰升陽降,循環而不窮者哉?

然而生克又不可太過也,太過則非真陰真陽升降以為生,而為邪水邪火升降以為害也。木賴水生,水泛則木浮,木浮則火濕,火濕則土困,土困則金埋,金埋則水愈泛,五內有水而無火,則瀉利、腫滿,諸濕病生矣。火賴水克,水盛則火滅,火滅則金寒,金寒則木濕,木濕則土困,土困則水濫,水濫則火愈滅,五內有水而無火,則瀉利、腫滿,諸濕病生矣。

火賴木生,木盛則自焚,火焚則土燥,土燥則金枯,金枯則水涸,水涸則木愈焚,五內有火而無水,則風、勞、蠱、膈、三消,諸燥病生矣。土賴木克,木強則土弱,土弱則水泛,水泛則火衰,真火衰則虛火旺,陽無以生,陰無由化,陰不化則金燥,金燥則木愈強,火既虧而水亦虧,土無火必濫,則痞滿、腫脹、泄瀉諸濕病生;土無水必干,則蠱、膈、三消諸燥病又相繼而生矣。

土賴火生,火炎則土燥,土燥則金熔,金熔則水虧,水虧則木熾,木熾則火愈炎,五內有火而無水,則譫狂、膈消,諸燥病生矣。金賴火克,火炎則金燥,金燥則木熾,木熾則土焦,土焦則水涸,水涸則火愈熾,五內有火而無水,則肺勞、肺痿、咳血,諸燥病亦生矣。金賴土生,土重則金埋,金埋則水泛,水泛則木浮,木浮則火困,火困則土雜,五內交困於水火,(土包五行,故多兼病),則痞滿、脹痛燥濕諸病,又雜沓而生矣。

白話文:

五行生剋論

水、木、火、土、金五行之間的生剋,是陰陽升降循環往復的過程。生,代表滋養生長,如同陰氣上升;克,代表制約轉化,如同陽氣下降。但必須陰氣先上升,陽氣才能下降;同樣地,陽氣必須下降,陰氣才能再次上升。五行不互相克制,就無法互相滋生,就像妻子沒有丈夫一樣。相生之道,人人都明白,但相剋之道,卻鮮有人深入了解,以下就詳細說明。

腎臟主宰大地、陰氣和水,人體的五種體液也都歸屬於大地、陰氣和水。腎臟中真陽之氣溫煦滋養,向上通達各個臟腑的陽氣;而腎臟中真陰之氣,則是因腎陽的蒸騰運化而向上通達各個臟腑的陰氣。陽氣助長陰氣上升,滋養肝臟(木),使肝氣充盈旺盛,血液充盈,氣血暢通。因此,肝臟獲得上升的陰氣滋養心臟(火),使火氣溫和潤澤,血液生成,脈搏運行順暢。因此,心臟獲得上升的陰氣滋養脾臟(土),使脾土功能健運,統攝血液,散布精氣。

因此,脾臟獲得上升的陰氣滋養肺臟(金),使肺金具有調節的功能,調和元氣,輔助轉化。肺臟獲得上升的陰氣,轉而下降進入腎臟,使水精四處流布,五經脈絡運行通暢。這就是五行一氣相生的過程,始於腎臟,終於肺臟,這也是地氣向上溝通天地的道理。

肺臟主宰天空、陽氣和氣息,敷布陰液,柔潤肝木。肝木受到下降的陽氣制約,則溫和舒緩,不會急躁難以平息。因此,肝木疏通脾土,脾土受到下降的陽氣制約,則宣洩通暢,不會遲滯不靈。因此,脾土調理腎水,腎水受到下降的陽氣制約,則運行通暢,不會泛濫無歸。因此,腎水滋養心火,心火受到上升又下降的陽氣制約,則心腎相交,不會出現火熱水燥的情況。

因此,心火溫煦肺金,肺金受到上升又下降的陽氣制約,則津液得以佈散,不會出現金寒水冷的情況。這就是五行一氣相剋的過程,始於肺臟,終於肺臟,這也是天包裹地的道理。

那麼,五行的相生,雖然是五臟的陰氣遞次上升而生,但實際上是腎臟的陽氣幫助腎臟的陰氣遞次上升而生;陰氣的上升,由天主宰,地承載。五行的相剋,雖然是五臟的陽氣遞次下降而克,但實際上是肺臟的陽氣統攝肺臟的陰氣遞次下降而克;陽氣的下降,地承載,天主宰。相生固然是生,相剋也是一種生,生剋二者,不正是陰升陽降,循環往復,無窮無盡的嗎?

然而,生剋也不可過度,過度則不是真陰真陽的升降而滋生,而是邪水邪火的升降而致害。木依靠水生長,水過盛則木漂浮,木漂浮則火受濕,火受濕則土受困,土受困則金被埋沒,金被埋沒則水更加泛濫,五臟內有水而無火,則會出現瀉痢、腫滿等濕病。火依靠水克制,水過盛則火滅,火滅則金寒,金寒則木受濕,木受濕則土受困,土受困則水泛濫,水泛濫則火更加熄滅,五臟內有水而無火,則會出現瀉痢、腫滿等濕病。

火依靠木生長,木過盛則自焚,火焚則土燥,土燥則金枯竭,金枯竭則水乾涸,水乾涸則木更加焚燒,五臟內有火而無水,則會出現風、勞、蠱、膈、消渴等燥病。土依靠木克制,木過強則土衰弱,土衰弱則水泛濫,水泛濫則火衰弱,真火衰弱則虛火旺盛,陽氣無法生發,陰氣無法化生,陰氣不化則金燥,金燥則木更加強盛,火既虧損而水也虧損,土無火必泛濫,則出現痞滿、腫脹、泄瀉等濕病;土無水必乾燥,則蠱、膈、消渴等燥病又會相繼而生。

土依靠火生長,火炎則土燥,土燥則金熔化,金熔化則水虧損,水虧損則木旺盛,木旺盛則火更加炎熱,五臟內有火而無水,則會出現譫狂、消渴等燥病。金依靠火克制,火炎則金燥,金燥則木旺盛,木旺盛則土焦枯,土焦枯則水乾涸,水乾涸則火更加熾盛,五臟內有火而無水,則會出現肺勞、肺痿、咳血等燥病。金依靠土生長,土過盛則金被埋沒,金被埋沒則水泛濫,水泛濫則木漂浮,木漂浮則火受困,火受困則土雜亂,五臟內同時困於水火(土包容五行,所以多兼雜疾病),則出現痞滿、脹痛等燥濕兼雜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