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)

1. 聞聲須察陰陽論

五音:宮屬土,商屬金,角屬木,徵屬火,羽屬水。肝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;心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;脾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;肺在音為商,在聲為哭;腎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。此五音之應五臟也,若病則有不盡然者。獨是五音不外陰陽,陰陽不外燥濕。春山先生分平仄看法,實有至理。

白話文:

五種樂音:宮音屬土,商音屬金,角音屬木,徵音屬火,羽音屬水。

肝臟在樂音中對應角音,在聲音中對應呼氣;心臟在樂音中對應徵音,在聲音中對應笑聲;脾臟在樂音中對應宮音,在聲音中對應歌聲;肺臟在樂音中對應商音,在聲音中對應哭聲;腎臟在樂音中對應羽音,在聲音中對應呻吟。

這五種樂音與五臟相應,如果五臟有病,則樂音和聲音的反應可能有所不同。但有唯一不變的是,五種樂音不外乎陰陽之氣,陰陽之氣不外乎燥濕之氣。春山先生將聲音分為平聲和仄聲,其實很符合這個道理。

燥邪乾澀,聲多屬仄,或乾噦,或咳聲不揚,或咳則牽痛,或乾咳連聲,或太息氣短(燥甚則經絡拘急,拘急求伸,故善太息);化火則多言,甚則譫狂,其聲似破似啞,聽之有乾澀不利之象。

白話文:

當體內有燥邪導致身體乾燥時,說話的聲音通常偏高亢尖銳。可能會出現乾咳、或咳嗽聲音很小、或咳嗽時會牽動疼痛、或連續乾咳、或嘆息氣短(燥邪嚴重時,經絡會緊繃拘急,而拘急會導致想要伸展,所以會經常嘆息)。如果燥邪化火,則會出現多話的現象,嚴重時甚至會胡言亂語,聲音聽起來像是破啞的,讓人感覺乾澀不利。

濕邪重濁,聲必低平,壅塞不宣,古謂如從甕中作聲者然,或默默懶言,或昏昏倦怠,或多嗽多痰,或痰在喉中漉漉有聲,或水停心下汩汩有聲,或多噫氣(濕阻不宣,故多噫氣),周身痠痛,沉重難展;化火則上蒸心肺,神智模糊,呢喃自語,或昏沉迷睡,一派皆重濁不清之象,流露於呼吸之間。他如出言壯厲,先輕後重者,外感也;出言懶怯,先重後輕者,內傷也。

白話文:

濕邪過重

濕邪性質沉重渾濁,導致聲音低沉平穩,氣血不順暢,就像從甕中發出的聲音一樣。患者可能說話懶散,反應遲鈍或昏昏欲睡。此外,還可能出現咳嗽多痰,痰液在喉嚨中發出漉漉聲,或心下積水發出汩汩聲,或經常打嗝(濕氣阻滯導致氣體不易排出)。全身痠痛,沉重難以舒展。當濕邪化熱後,會上升蒸發影響心肺,導致神智不清,胡言亂語,或昏迷嗜睡,整體表現為沉重渾濁,呼吸之間也流露出這種狀態。

除了這些症狀外,說話時聲音先輕後重,表示外感濕邪;說話時聲音先重後輕,表示內傷濕邪。

妄見妄言為譫語,無稽狂叫為狂言,實也。又有神虛譫語、虛煩似狂二證,當以脈、證、舌苔參之,斷不可誤以為實。若語不接續為鄭聲,無人始言為獨語,此屬虛居多。又有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;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,二者皆屬危候。又如痰壅肺絡,咳聲不揚,金實無聲也;勞瘵音啞,金破無聲也。

腹形充大,鼓之板實者,實也;腹皮繃急,鼓之𪔣𪔣者,虛也。

白話文:

胡言亂語叫胡說,無緣無故發狂亂叫叫發瘋,這些都是實證。還有神氣虛弱的胡說現象和虛煩像發瘋的症狀,需要根據脈象、症狀和舌苔綜合判斷,不能誤認為實證。如果說話斷斷續續叫結巴,沒有人搭話就自己說話叫自言自語,這類情況多屬虛症。還有說話很輕微,要過很久才說一句話的,這是氣被奪走的表現;不整理衣被,說話不避親疏,這是神志混亂的表現,這兩種情況都屬於危重症狀。又如痰液堵塞肺部,咳嗽聲小而低沉,這是肺氣實證導致的聲音不響;勞累成疾導致聲音嘶啞,這是肺氣虛弱導致的聲音不響。

然則燥濕、表裡、虛實,不皆可聞而知之乎?而猶不止此。聲出於肺而根於腎,其有無還聲如鴉聲者,乃肺腎將絕,金水不交,聲音不能發自丹田,亦不能還至丹田,故聲直而無迴音耳!然亦有痰閉肺竅使然者,又當以辛潤、清潤開痰利竅,不可竟作不治論。至喘促一證,尤當辨認。

白話文:

那麼,燥濕、表裡、虛實,這些情況難道不是可以從聲音中聽出來嗎?但這還不止於此。聲音出自肺部,根源於腎臟,如果有聲音出不來,像鴉鳴一樣,這是因為肺腎將要衰竭,金水不能交接,聲音不能發自丹田,也不能回到丹田,所以聲音直來直去,沒有迴音。但也有可能是痰液堵塞了肺竅造成的,遇到這種情況,應該用辛潤、清潤的藥品開痰通竅,不能一概論為不治。至於喘促這一症狀,更應該仔細辨認。

肺為氣之統,腎為氣之根,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陰陽相交,呼吸乃和,若出納升降失常,斯喘作焉。實喘責在肺,虛喘責在腎。實喘者,胸滿聲粗,氣長而有餘;虛喘者,呼長吸短,息促而不足。實喘者,出氣不爽;虛喘者,入氣有音。實喘,有水邪射肺,有痰飲遏肺,有客邪(六氣之邪,皆能致喘)干肺,上焦氣壅,治宜疏利;虛喘為腎不納氣,孤陽無根,治宜固攝。虛實分途,陰陽異治,然則聞聲之道,顧不重哉!經故曰聞而知之之謂聖。

白話文:

肺掌管呼出的氣,腎掌管吸入的氣。陰陽氣息互相交合,呼吸才能調和。如果呼氣和吸氣、升氣和降氣的節律失常,就會產生喘息的症狀。

喘息的實證歸咎於肺,虛證歸咎於腎。實證喘息表現為胸悶、聲音粗重、呼氣長而有力;虛證喘息表現為呼氣長、吸氣短、氣息急促而無力。實證喘息是呼氣不暢;虛證喘息是吸氣時有聲音。

實證喘息是由於水邪侵犯肺部、痰液阻塞肺部、外邪(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氣之邪都能導致喘息)幹擾肺部、上焦氣息鬱結所引起,治療應以疏通宣利為主。虛證喘息是因為腎臟無法吸入氣息,孤陽無根所引起,治療應以固攝為主。

虛實證型不同,陰陽治療方法也各異。因此,聽診的技巧非常重要。經書上說:「聽到聲音就能判斷病症的人,才稱得上是聖人。」

2. 問證求病論

病,藏於中者也。證,形於外者也。工於問者,非徒問其證,殆欲即其證見,以求其病因耳!法當先問其人之平昔有無宿疾?有無恚怒憂思?飲食喜淡喜濃、喜燥喜潤?嗜茶嗜酒?大便為燥為溏?婦人問其有無胎產?月事先期後期?有無脹痛?再問其病初起何因?前見何證?後變何證?惡寒惡熱孰重孰輕?有汗無汗?汗多汗少?汗起何處?汗止何處?口淡口苦?渴與不渴?思飲不思飲?飲多飲少?喜熱喜涼?(喜熱飲不皆屬寒,嘗有郁遏不通者,亦喜熱飲,以熱則流通故也)。

白話文:

疾病隱藏在體內,症狀顯現在體外。醫術高明的醫生,不僅詢問症狀,還要從症狀中推斷出引起疾病的原因。

診病時應先詢問患者的過去病史:有沒有長期存在的疾病?平時是否經常生氣發怒、憂鬱思慮?飲食習慣是偏淡還是偏濃、偏乾還是偏濕潤?是否嗜茶或嗜酒?大便的性質是乾燥還是稀溏?

對於女性患者,還要詢問是否有懷孕分娩?月經是否提前或延遲?有無腹脹或疼痛?

接著詢問疾病的起因、一開始出現的症狀、後續症狀的變化、怕冷還是怕熱、有汗還是無汗、出汗多還是少、出汗從哪裡開始、出汗從哪裡停止、口淡還是口苦、口渴還是不渴、想喝水還是不想喝水、喝水多還是少、喜歡喝熱的還是涼的?(喜歡喝熱飲並不一定都是因為怕冷,有時候因為氣血鬱結不通,也會喜歡喝熱飲,因為熱能促進流通。)

思食不思食?能食不能食?食多食少?化速化遲?胸心脅腹有無脹痛?二便通澀?大便為燥為溏?小便為清為濁?色黃色淡?(二便最為緊要,乃病之外見者也)。種種詳詰,就其見證,審其病因,方得軒岐治病求本之旨。豈徒見痰治痰,見血治血而已哉!

白話文:

病人有沒有食慾?能吃卻吃不下?吃的多還是少?食物消化快還是慢?胸部、心部、兩脅、腹部有沒有脹痛感?大小便通暢還是不通暢?大便是乾燥還是溏稀?小便是清澈還是混濁?顏色是黃色還是淡色?(大小便最為重要,是疾病的外在表現)。仔細詢問各種症狀,根據所見證據,分析病因,才能按照黃帝內經的治病求本原則。難道只是看到痰就治痰,看到血就治血嗎?

3. 切脈源流論

經曰:營行脈中。又曰:脈者,血之府也。又曰:十二經皆有動脈。(按:十二經動脈,上部動脈在頭,中部動脈在手,下部動脈在足,是為三部。一部三候,是為九候。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,足少陽之頷厭也;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,足陽明之地倉、大迎也;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,手少陽之和髎也。中部天,手太陰之太淵、經渠也;中部地,手陽明之合谷也;中部人,手少陰之神門也。

白話文:

《黃帝內經》中說:營氣運行在脈中。又說:脈是血的倉庫。又說:十二經絡都有動脈。(註:十二經動脈分為頭部、手部、足部三部。每部有三候,共有九候。頭部天,是兩額部的動脈,即足少陽經的頷厭穴;頭部地,是兩頰部的動脈,即足陽明經的地倉、大迎穴;頭部人,是耳前的動脈,即手少陽經的和髎穴。手部天,是手太陰經的太淵、經渠穴;手部地,是手陽明經的合谷穴;手部人,是手少陰經的神門穴。)

下部天,足厥陰之五里也;下部地,足少陰之太谿也;下部人,足太陰之箕門也。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;中部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;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下部天,女子則取太衝;下部人,胃氣則候於陽明之衝陽,仲景謂之趺陽。

白話文:

下部的天,是足厥陰經的五里穴;下部的地,是足少陰經的太谿穴;下部的人,是足太陰經的箕門穴。下部的「天」以反映肝氣,「地」以反映腎氣,「人」以反映脾胃之氣。中部的天,以反映肺氣;中部的地,以反映胸中之氣;中部的人,以反映心氣。上部的天,以反映頭部之氣;上部的「地」,以反映口齒之氣;上部的人,以反映耳目之氣。下部的天,如果針對女性,則取太衝穴;下部的人,如果針對胃氣,則反映在陽明經的衝陽穴,仲景將其稱為趺陽。

《難經》三部者,寸、關、尺也。九候者,浮、中、沉也。又是一法。)《內經》診法三部九候,就十二經之動脈診之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,部位分明,毫釐不爽。迨扁鵲興,著《八十一難經》,將十二經脈均診於兩手,以圖簡便,其法亦自《內經》得來。經曰:尺內兩傍,則季脅也(季脅包藏臟腑)。

白話文:

《難經》中的「三部」指的是:寸部、關部和尺部。

「九候」指的是:浮脈、中脈和沉脈。

還有一種方法是根據《內經》的診法,用三部九候切脈,來判斷生死、治療百病、調理虛實、驅除疾病。部位劃分得十分明確,毫釐不差。

到了扁鵲的時代,他編寫了《八難經》。將經脈的診法都放在兩隻手上,以求簡便易行。他的方法也是從《內經》中得來的。《內經》說:尺部內側靠近兩邊,就是季脅(季脇是包藏臟腑的地方)。

尺外以候腎,尺內以候腹中;(內外者,一部中之內外也。浮為外,沉為內,非兩條脈也,辨見《金鑑》。柯韻伯云:凡臟腑近背者,皆候於外,近腹中者,皆候於內。《金鑑》謂五臟皆當候於內,六腑皆當候於外。《內經》內外字,是傳寫之誤)。中附上(關部),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,(按:心、肺居膈上,肝、脾、腎居膈下。

白話文:

尺脈之外部用來判斷腎氣,尺脈的內部用來判斷腹部疾病。(內外是指脈路中內外兩部分。浮脈在外,沉脈在內,並非兩條不同的脈。詳見《金匱要略》。柯韻伯說:所有臟腑靠背部的,都通過脈路外部來判斷;靠腹部內的,都通過脈路內部來判斷。《金匱要略》認為五臟都應通過內部來判斷,六腑都應通過外部來判斷。《內經》中的“內外”二字,應是傳抄時寫錯的。)中部的上部(關部),左邊的外部用來判斷肝氣,內部用來判斷橫膈膜。(註:心和肺位於橫膈膜上面,肝、脾和腎位於橫膈膜下面。)

五臟俱注於膈,肝、脾、腎、膽之脈,俱貫膈而上;心、心包絡、腎、三焦、腸、胃之脈,俱從膈而下。是膈為十一經必由之道)。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。上附上,(寸部)。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,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。(關前以候前,關後以候後)。

上竟上者,胸、喉中事也;下竟下者,少腹、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中事也。

白話文:

五種瘟疫疼痛都集中在肘窩,肝臟、膽囊、小腸、大腸的經脈都通過肘窩向上貫通;心臟、心包經、三焦經、腸道、胃部的經脈都從肘窩向下貫通。所以肘窩是人體十一條經脈的必經之路,外部可以觸診胃部,內部可以觸診喉嚨。上部聯繫上部,(寸口)外部可以觸診肺部,內部可以觸診胸中,左邊外部可以觸診心臟,內部可以觸診喉中。前部聯繫前部,後部聯繫後部(關脈)前部可以觸診前部,後部可以觸診後部。

或曰:十二經脈,手六經脈走手,足六經脈走足不走手,今皆診於手者何也?曰:崇其原也。十二經脈根心而生,而上通於肺,以回於下。心主血,肺主氣。氣為血帥,故肺主藏氣而朝百脈。十二經之氣,皆受之於肺。平旦寅初,肺氣流布,起於寸口(寸口又曰脈口、曰氣口,乃寸、關、尺三部之總名,非但指寸之一部已也),運行十二經中,周而復始,一日一夜,五十度畢。(按:人經脈,上下左右前後,二十有八,周身十六丈二尺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十二條經脈,手上的六條經脈循行於手部,足上的六條經脈循行於足部,不經過手部,現在都診脈於手部,這是為什麼?

回答:這是重視根源的緣故。十二條經脈都源於心臟,上行通於肺臟,再下行循環。心臟主宰血液,肺臟主宰氣息。氣息統領血液的運行,所以肺臟負責收藏氣息,並統領全身經脈。十二條經脈的氣息,都由肺臟所供給。

每天清晨寅時剛到,肺氣開始流動,從寸口開始(寸口又稱脈口、氣口,指寸、關、尺三部的總稱,不只指寸脈一段),經過十二條經脈,周而復始,一天一夜循環五十次。(註:人體的經脈,上下左右前後總共有二十八條,周身總長十六丈二尺。)

人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一呼一吸,合為一息,一息脈行六寸,二百七十息,氣行十六丈二尺,一周於身。人一日一夜,凡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度周於身,漏水下百刻,凡行八百一十丈,即十六丈二尺而積之也)。次日平旦寅初,復會於寸口。寸口者,脈之大會,故十二經之盛衰,悉見於此。

白話文:

人每呼氣時,脈搏會移動三寸;每吸氣時,脈搏也會移動三寸。一呼一吸為一次呼吸,一次呼吸脈搏移動六寸。270 次呼吸之後,氣血就會運行十六丈二尺,完成一個週天。一個人一天一夜大約會有 13500 次呼吸,氣血會運行五十週天,就像漏水一樣,滴了一百刻後,總共會流下八百一十丈,也就是每十六丈二尺累加。到了第二天早上寅時開始,氣血又會重新匯集到寸口。寸口是脈搏的匯聚處,因此十二經脈的盛衰都能從這裡看出。

經曰:經脈者,常不可見也(經脈近筋骨走,故肉厚處按之不覺跳動,肉消處按之方見)。其虛實也,以氣口知之,此氣口所以獨為五臟主也。人生不過氣血兩端,萬病亦不過病氣血兩端。心為主血之臟,肺為藏氣以運血之臟,心肺二經之脈,皆走氣口,探其源不可知其流乎!

白話文:

經文說:經脈平時是看不到的(經脈靠近筋骨運行,所以肉多的地方按壓時感覺不出跳動,而肉薄的地方按壓才能見其跳動)。它的虛實,可以從氣口來判斷,因此氣口單獨為五臟所主。一個人不過是氣血兩方面,所有的疾病也只不過是氣血兩方面的病變。心臟是主血的臟器,肺臟是收藏氣體並用來運送血液的臟器,心肺兩條經脈都經過氣口,探究它們的源頭卻不知其流向。

曰:脈有尺寸何說?曰:人身上下兩焦,中有膈膜一層,以分陰陽之界。《難經》分寸為尺,分尺為寸,(關上分去一寸,余者為尺。關下分去一尺,余者為寸)。陰得尺中一寸,陽得寸內九分。蓋象乎此。(關以下至尺澤,皆謂之尺,而診脈則止候關下一寸。關以下至魚際,皆謂之寸,而診脈則止候關上九分。

白話文:

說:脈搏的尺寸怎麼說呢?人體上下兩焦,中間有一層膈膜,用來分隔陰陽的界限。《難經》中所說的「分寸」是指尺,「分尺」是指寸(關脈之上分去一寸,剩下的部分為尺。關脈之下分去一尺,剩下的部分為寸)。陰脈得到尺中的一寸,陽脈得到寸中的九分。這是根據人體的實際情況得出的規律。(關脈以下到尺澤,都稱為尺,而診脈時只候關脈下一寸。關脈以下到魚際,都稱為寸,而診脈時只候關脈上九分。)

曰九分者,其下一分為關耳!關僅一分,象膈膜故也)。曰:關以前者,陽之動也(診心肺)脈嘗見九分而浮,過者法曰太過,減者法曰不及,若上魚際則為溢矣;(溢滿而出於外也)。關以後者,陰之動也。(診肝、腎)脈當見一寸而沉,過者法曰太過,減者法曰不及,若入尺中,則為覆矣。

白話文:

所謂「九分」,是指脈象中僅有一分是關脈(象徵膈膜)。

「關脈之前」,屬於陽氣活動的部位(診斷心肺),脈象通常浮於九分處。過度的脈象稱為「太過」,不足的脈象稱為「不及」。如果脈象上升到魚際穴,則表示脈象「溢出」。

「關脈之後」,屬於陰氣活動的部位(診斷肝腎),脈象通常沉於一寸處。過度的脈象稱為「太過」,不足的脈象稱為「不及」。如果脈象進入尺脈範圍,則表示脈象「覆藏」。

(覆反而傾於內也。)《內經》云:陽氣太盛,陰氣不能營,謂之格;陰氣太盛,陽氣不能營,謂之關;(按:《三難》及《三十七難》關格二字倒置,故引《靈樞·脈度篇》以正之。)陰陽俱盛,不得相營,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其命而死矣。(此數句出《難經》。)

白話文:

(覆而不是反而傾倒到內在。)《黃帝內經》說:陽氣太旺盛,陰氣不能運化,稱為「格」;陰氣太旺盛,陽氣不能運化,稱為「關」;(按:《難經》的「三難篇」和「三十七難篇」,「關格」二字顛倒,故引《靈樞·脈度篇》來改正。)陰陽同時旺盛,不能互相運化,稱為「關格」。出現關格的人,活不到生命的盡頭就會死去。(這幾句話出自《難經》。)

或又曰:既以尺寸分陰陽,又云脈有輕重者,何謂也?曰:此亦診陰陽之法也。曰:初持脈如三菽之重,與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;如六菽之重,與血脈相得者,心部也;如九菽之重,與肌肉相得者,脾部也;如十二菽之重,與筋平者,肝部也;按之至骨,舉指來實者,腎部也。

白話文:

有人說:既然用尺寸來判斷陰陽,又說脈有輕重之分,這是什麼意思?

回答說:這也是診斷陰陽的方法。

脈搏初按時像三粒豆子的重量,與皮毛相應,是肺部;像六粒豆子的重量,與血脈相應,是心部;像九粒豆子的重量,與肌肉相應,是脾部;像十二粒豆子的重量,與筋脈相平,是肝部;按到骨頭,抬手指起來有實感,是腎部。

夫人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,呼吸之間,脾受穀味,故浮者陽也,沉者陰也,脾在中州,故其脈在中。《靈樞·九針篇》曰:肺主皮,心主脈,脾主肌,肝主筋,腎主骨。扁鵲從此悟出,分輕重五等,診候五臟本象之脈,以別太過不及之為病,實足輔翼經文,而為診候之大法。

白話文:

人呼氣時,心和肺主導;吸氣時,腎和肝主導。在呼吸過程中,脾臟吸收食物中的營養。所以,浮現於上的屬陽,沉降於下的屬陰。脾臟位於人體的中部,因此它的脈絡也位於中間。《靈樞·九針篇》中提到:肺主皮毛,心主脈絡,脾主肌肉,肝主筋腱,腎主骨骼。扁鵲從中領悟出,根據脈象輕重的五種等級,診斷五臟的根本脈象,從而區分病症是過度還是不足,這實際上補足了經文,成為診脈的大原則。

曰:診法如此,《內經》又以寸、關、尺分配臟腑者,何謂也?曰:人正南面而立,心屬南離,故候於寸;人之有心,猶天之有日,日出於東,故心候於左寸。肺主天氣,故亦候於寸;肺屬西方金,故候於右寸。肝、膽屬震巽木,故候於左關;脾、胃屬中央土,故候於右關。

白話文:

你所提的診斷方法如此,《內經》又根據寸、關、尺來對應不同的臟腑,這是什麼意思呢?

當人正對著南方站立時,心臟對應南方的離卦,因此診脈時在寸部;人的心臟就像天上的太陽,太陽從東方升起,所以心臟的脈象在左寸。肺主導天氣,所以也診脈寸部;肺屬西方金,所以診脈右寸。肝膽屬震巽木,所以診脈左關;脾胃屬中土,所以診脈右關。

腎與膀胱屬坎水,故候於兩尺;三焦生右腎傍,故候於右尺。二腸為至濁至下之腑,當候之於尺:小腸與心相表裡,候於左尺;大腸與肺相表裡,候於右尺(按:扁鵲《十難》據臟腑表裡之說,將大、小腸候於兩寸。西晉王叔和遵之。元、明諸家,力辨其非,謂二腸為至濁至下之腑,斷不能候於至上之寸部。

白話文:

腎和膀胱屬於水屬性,所以應按脈診患者兩邊尺部的脈象;三焦產生於右腎旁邊,所以應按脈診患者右邊尺部的脈象。兩條腸是人體中最混濁、最下位的腑,應按脈診患者尺部的脈象:小腸與心相表裏,應按脈診左邊尺部的脈象;大腸與肺相表裏,應按脈診右邊尺部的脈象。(根據扁鵲的《十難》中臟腑表裡的理論,將大腸和小腸按脈診兩寸的脈象。西晉王叔和尊崇此說。元、明時代的醫家們強烈反駁他的說法,認為兩條腸是人體中最混濁、最下位的腑,絕不可能按脈診最高位的寸部的脈象。)

近代黃坤載又謂二腸腑雖至濁,經行頭上則至清。徐靈胎亦以為然。喻嘉言、羅東逸仍從元明諸公駁正之說。御纂《金鑑》配二腸於尺部。按:《內經》尺內以候腹中一句,當謹遵《金鑑》。又按:叔和謂左尺候腎水與膀胱,右尺候命門相火,蓋誤以三焦為命門也。考命門之說,《內經》不載。

白話文:

近代的黃坤載又說,大腸和小腸雖然是最濁的臟腑,但它們運行的路線到了頭部就會變得至清。徐靈胎也認為是這樣的。喻嘉言、羅東逸仍然遵循元朝和明朝名醫們駁正過的說法。官方編纂的《金匱要略》將大腸和小腸歸類在尺脈的部位。根據《黃帝內經》記載,尺脈內可以察知腹中的情況,應該謹遵《金匱要略》。此外,叔和認為左尺脈察知腎水和膀胱,右尺脈察知命門火,這可能是因為他誤將三焦當成了命門。查考命門的說法,《黃帝內經》中並沒有記載。

《內經》所謂之命門,指眼目而言,後人以腎為人身之根蒂,故謂兩腎中央為命門,其實命門即兩腎之稱,診腎即是診命門。叔和右尺診命門之說,其誤可知。膀胱與腎相表裡,腎候之兩尺,膀胱亦當候之兩尺,惟三焦在右腎傍,當候之右尺)。再以三焦言之。肺為華蓋,居於至高,故候於寸;右肺大於左(左肺二葉,右肺三葉),故經謂肺藏於右,肺氣由右而降,故候於右寸。心象日,故候於寸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中提到的「命門」,是指眼睛。後世醫家認為腎是人體的根本,因此又稱兩腎的中央部位為「命門」。其實「命門」就是兩腎的名稱,診斷腎臟的健康狀況,就是診斷「命門」。叔和用右手寸脈診斷「命門」的說法,顯然是錯誤的。

膀胱和腎臟的關係是表裡相通的。腎臟的健康反映在雙手的尺脈上,膀胱的健康也應該反映在雙手的尺脈上。但是三焦在右腎旁邊,因此只應該在右手寸脈上診斷。

至於三焦,肺部像是華蓋一樣位於最高處,所以應該在寸脈上診斷。右肺比左肺大(左肺有兩個肺葉,右肺有三個肺葉),所以經文中說「肺藏於右」,肺氣從右側下降,因此也應該在右寸脈上診斷。心臟像太陽一樣,因此也應該在寸脈上診斷。

心居肺下而位乎中,肺稍偏於右,是心稍居肺左矣。心血從心左下竅而生,故曰候於左寸。肝、膽、脾、胃同居膈膜之下,故候於關。肝生於左,故候於左關;脾雖居胃之左,而與胃相連,胃之下口由右而降,故候於右關。腎居腰脊,故候於兩尺。大小腸、膀胱、三焦同位於下焦,故亦候於尺。

白話文:

心臟位於肺臟的下方,位置較正中。肺臟略微偏向右側,因此心臟稍稍位於肺臟的左側。心臟的血液從心臟左下角流出,因此脈象可以從左手腕寸關尺處候診。

肝臟、膽囊、脾臟、胃部都位於隔膜之下,因此脈象可以從關脈處候診。肝臟位於左側,因此可以從左手關脈候診。膽囊雖然位於胃部的左側,但與胃部相連,胃部的下口由右側向下延伸,因此可以從右手關脈候診。

腎臟位於腰部,因此可以從兩側尺脈候診。大小腸、膀胱、三焦都位於下焦,因此也可以從尺脈候診。

《內經》三部分配臟腑,蓋象乎此。雖然,古人亦據常理言之耳!人身氣血,一氣貫通,區區一寸之地,不必拘分,亦不能盡驗。

白話文:

《內經》將人體分為三部分,應對了宇宙中的三部分。雖然如此,古人也是根據常理來論述的。人體的氣血是貫通的,小小的身體部位,不必拘泥於具體的劃分,也不能完全從經驗中驗證。

他如男女左右及奇脈斜行之說,更難盡憑。東垣左手人迎主外感(人迎,穴名,在結喉兩旁,與肺脈同診),右手氣口主內積之說(六脈均謂氣口),尤屬不經。學者不可不知,亦不可盡拘,但能得其提綱,則權衡在握矣。

白話文:

其他如男女左右手脈象及奇脈走行的說法,更是難以完全依賴。李杲認為左手人迎脈主外感(人迎是穴位名,位於喉結兩側,與肺脈相通),右手氣口脈主內積(六脈中都叫氣口脈),這種說法尤其不符合實際情況。學醫的人不可不知道這些說法,但也不可完全拘泥於它們。只要能把握要領,就能掌握分寸。

曰:診法何如?曰:診法之精,無過《內經》。經以浮、沉、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八脈,辨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、順、逆。曰諸浮者,病在陽;諸沉者,病在陰;諸急者,多寒;緩者,多熱;(寒主收引,故脈緊急;熱主蒸散,故脈緩數)。大者,多氣少血;小者,氣血皆少;滑為陽氣盛,澀為陰血少。

白話文:

請問:診斷方法是什麼?

答:診斷中最精細的,莫過於《內經》。《內經》以浮、沉、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八種脈象,辨別病情的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、順逆。

諸浮脈,表示病在陽經;諸沉脈,表示病在陰經;諸急脈,多見於寒證;諸緩脈,多見於熱證(寒證導致收縮,脈象急促;熱證導致蒸發,脈象緩慢而數);諸大脈,表示陽氣盛而血虛;諸小脈,表示氣血俱虛;諸滑脈,表示陽氣盛;諸澀脈,表示陰血虛。

即於八脈中分對待(如浮沉、滑澀相對待之類)。微甚(如微浮、甚浮、微沉、甚沉之類)。懸絕(如太過至三倍、四倍,不及止一至、二至、絕無之類)之三等,以察病之進退、順逆、死生,何其精且約乎!及仲景以陰陽著脈為十,以浮、數、動、滑、大為陽;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診陰陽之法,又莫過於此。

白話文:

在八種脈象中,分為相對的類型(例如浮脈和沉脈相對)。輕重程度(例如微浮脈、重浮脈、微沉脈、重沉脈)。極端情況(例如比正常值高三倍或四倍,比正常值低一至二倍,或完全消失)這三種方式,可以觀察疾病的進展、走向、生死,如此精確又簡潔!到了仲景的時代,使用陰陽脈象法,將脈象分為十種:浮、數、動、滑、大為陽脈;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脈。診斷陰陽脈象的方法,沒有比這更完善的了。

迨叔和興,繁脈象為二十四,且撰出七表、八里、九道之名(九道更不可解),愈多愈亂,皆由於未審夫脈之有大原也。夫脈之大原,緣於胃氣。經曰:五臟皆稟氣於胃,臟氣不能自至於手太陰,必因胃氣,乃至於手太陰。若邪氣勝,精氣衰,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,故真臟之氣獨見。

白話文:

到了叔和興的時候,將脈象增加到二十四種,還制定了七表、八里、九道的名稱(九道更是令人難以理解),越多越亂,都是因為沒有理解脈象的根本所在。脈象的根本源於胃氣。經書說:五臟都從胃中獲得氣血,臟腑之氣不能自行到達手太陰,必須通過胃氣,才能到達手太陰。如果邪氣盛,精氣衰弱,胃氣不能與精氣一同到達手太陰,因此只有真正的臟腑之氣才能顯現出來。

獨見者病勝臟也,病勝臟曰死。又曰:四時百病,胃氣為本,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若是者,胃氣顧不重哉?然推胃氣之原,又生於穀氣。經曰:食氣入胃,濁氣(即穀氣)歸心,淫精於脈,脈氣流經(十二經)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,毛脈(即肺脈)合精,行氣於腑(六腑),府精神明(六腑精氣神明),留於四臟。氣歸於權衡,權衡以平(肺主治節,分布氣化,以得其平)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
又曰:得谷者昌,絕谷者亡。審是,穀氣不又為胃氣之本乎?

白話文:

如果單獨出現某種症狀,表明疾病已經勝過髒腑,疾病勝過髒腑就會死亡。還有說法:四季百病,胃氣是根本,人沒有胃氣就叫做逆,逆則死亡。如果是這樣,胃氣豈不是很重要嗎?但是追溯胃氣的來源,又產生於穀氣。經上說:食物的氣息進入胃中,濁氣(即穀氣)歸於心臟,輸布津液到脈絡中,脈絡之氣流經(十二經脈),經脈之氣歸於肺臟,肺臟統領百脈,運送津液到皮膚毛髮中,皮膚脈絡(即肺部脈絡)聚合津液,將氣息輸布到腑臟(六腑),腑臟的精氣神發揚光明(六腑精氣神充沛),留存在四臟中。氣息歸於肺部,肺部調節平穩(肺主治節,負責氣化的分配,達到平衡),氣息在口中的長度為一寸,這關係到生死。

曰:胃氣脈何如?曰:胃氣脈和柔輕緩,勻淨分明,三部九候,皆要如此,中候尤重,非僅診於右關一部已也。經曰:春胃微弦曰平。胃而微弦者,輕虛而滑,端直以長,如循嫩竹竿梢之象。弦多胃少曰肝病。弦多胃少者,滑硬彈指,如循長竿者然。其氣來實而長,此謂太過,病在外;其氣來不實而微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

白話文:

醫生詢問:「胃脈跳動的狀態如何?」

病人回答:「胃脈跳動和緩、輕柔、緩慢,勻稱清晰,上中下三部、九個脈位都是如此,其中中部的脈位尤為重要,不限於診斷右側的關脈一部。

經典上記載:春天脈搏微弦,表示正常。胃脈微弦,指的是脈搏輕飄、滑動,端正而綿長,好像摸著嫩竹竿的梢頭。

脈搏大多弦而胃氣不足,表示肝臟有病。脈搏多弦而胃氣不足的人,脈搏滑硬有彈性,好像摸著長竹竿。

脈氣來得緊實而綿長,這是脈搏過盛,表示疾病在於外;脈氣來得不緊實而微弱,這是脈搏過弱,表示疾病在於內。」

太過則令人善怒,忽忽眩冒巔疾;不及則令人胸痛引背,兩脅胠滿。但弦無胃曰死。但弦無胃者,中外急勁,如按弓弦,如循刀刃,此真肝脈見也,色青白不澤,毛折乃死。夏胃微鉤曰平。胃而微鉤者,圓滿滑利,來盛去衰,如連珠,如循琅玕(美玉)。鉤多胃少曰心病。鉤多胃少者,喘喘連屬,其中微曲,有急促相仍之象。

白話文:

太過(脈象太盛)的話,會讓人容易發怒、頭暈目眩、癲癇;不及(脈象太弱)的話,會讓人胸痛連背痛,兩側肋骨脹滿。

但如果脈象緊弦沒有胃氣,就是死亡的徵兆。脈象緊弦沒有胃氣,是指中外脈搏都急促有力,就像按著弓弦,或是在刀刃上行走一樣,這是肝脈顯露的徵兆。脈象色青白不潤澤,毛髮折斷,則會死亡。

夏天的脈象微微鉤起,表示平和。脈象圓滿滑利,有盛有衰,像串在一起的珠子,或是在美玉上行走一樣。

鉤脈多而胃氣少,表示有心臟疾病。鉤脈多而胃氣少,脈象氣喘連續,脈中微微彎曲,有急促相連的象徵。

其氣來盛去亦盛,此謂太過,病在外;其氣來不盛,去反盛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太過則令人身熱膚痛為浸淫(蒸熱)。不及則令人煩心,上見咳唾,下見氣泄。但鉤無胃曰死。但鉤無胃者,前曲後居。前曲者,輕取則堅,強而不柔。後居者,重取則牢,實而不動(堅而且滯),如操革帶之鉤,全失沖和之氣,此真心脈見也,色赤黑不澤,毛折乃死。長夏胃微軟弱曰平。

白話文:

如果氣來勢旺,去勢也旺,這是氣太盛,病在體表。如果氣來勢不旺,去勢反而旺,這是氣不足,病在體內。

氣太盛會讓人身體發熱,皮膚疼痛,像被蒸煮一樣。氣不足會讓人心煩意亂,上面表現為咳嗽吐痰,下面表現為氣泄。

只有胃裡完全沒有血氣的人才會死亡。胃裡完全沒有血氣的人,他們的胃前面彎曲,後面阻塞。胃前面彎曲,如果輕輕按壓就會變硬,堅硬而不柔軟。胃後面阻塞,如果用力按壓就不會動,緊實而不動(堅硬且阻塞),就像抓住皮帶的鉤子一樣,完全失去了氣血調和的狀態。這是真心脈搏的外在表現,脈搏的顏色是赤黑色,沒有光澤,毛髮脫落就說明已經死亡了。

長夏時節胃部稍微虛弱一些是正常的。

胃而微軟弱者,和柔輕緩,勻淨分明,如雞踐地,從容不迫。弱多胃少曰脾病。弱多胃少者,輕疾不緩,如雞舉足者然。太過則令人四肢不舉(濕勝);不及則令人九竅不通,(經曰:脾臟者土也,孤臟以灌四傍者也。今不能灌溉,故不通),名曰重強(臟氣皆不和順)。但代無胃曰死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胃部稍有虛弱,則脈象應該溫和柔順、輕緩均勻、清晰分明,就像雞踩在地面上一樣,從容不迫。如果脈象虛弱多於有力,說明脾臟有問題。虛弱多於有力的人,脈象輕浮而不緩慢,就像雞抬起腳一樣。脈象太過強盛,會讓人四肢痠軟(濕氣過重);脈象太過虛弱,會讓人九竅不通(經文說:脾臟屬土,供養周圍的其他臟腑。現在脾臟不能運化水濕,所以導致九竅不通),這種情況稱為「重強」(各臟腑的氣息都不和諧)。只有沒有胃氣,人才會死亡。

但代無胃者,弱而乍數乍疏,如鳥之啄,堅銳不柔,代而中止,如屋之漏,點滴不勻,又或如水之流,去而不返,此真脾脈見也,色黃青不澤,毛折乃死。秋胃微毛曰平。胃而微毛者,厭厭聶聶,如眾苗齊秀者然,輕浮和緩,如落榆莢者然。毛多胃少曰肺病,毛多胃少者,不上不下,往來澀滯,或如循雞羽,輕浮而虛。

白話文:

但是代替胃脈的人,脈搏虛弱,時而急促時而疏遠,像鳥嘴啄食一樣,堅硬而不柔軟,一下一下地中斷,像屋頂漏水一樣,點點滴滴不均勻,還像流水一樣,一去不復返,這真的是脾脈的徵兆,面色黃青、發亮,脈絡斷裂才會死亡。秋天胃氣微弱,脈上有細微的絨毛,就稱為平脈。胃氣微弱而有細微絨毛,脈象細弱不顯,像眾多禾苗一起吐穗發芽一樣,脈象輕浮緩和,像落下的榆莢一樣。脈上有許多絨毛而胃氣較少,就稱為肺病。脈上有許多絨毛而胃氣較少,脈象不上不下,往來滯澀,有時像摩擦雞毛一樣,輕浮而虛弱。

其氣來毛而中央堅,兩旁虛,此謂太過,病在外;其氣來毛而微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太過則令人氣逆而背痛;不及則令人喘,呼吸少氣,而咳,上氣見血,下(指氣下)聞病因(呻吟)。但毛無胃曰死。但毛無胃者,如物之浮,空虛無根,如風吹毛,輕散無緒,此真肺脈見也,色白赤不澤,毛折乃死。冬胃微石曰平。

白話文:

當肺氣到達皮膚表面時,毛髮堅挺而中間凝聚,兩側空虛,這是肺氣過盛,疾病在表。當肺氣到達皮膚表面時,毛髮細微,這是肺氣不足,疾病在裡。肺氣過盛會導致氣逆、背痛;肺氣不足會導致喘息、呼吸困難、咳嗽,上氣帶血,下氣虛弱無力(呻吟)。但是,如果毛髮沒有胃氣,則會導致死亡。因為沒有胃氣的毛髮就像浮在空中、沒有根基的物體,就像風中飄散的毛髮,輕飄無序。這表明肺脈已經外露,毛髮顏色蒼白或發紅,毛髮折斷就代表死亡。冬天,胃氣微弱時,身體健康。

胃而微石者,喘喘累累,沉而圓實流利,乃陰中藏陽之象。石多胃少曰腎病。石多胃少者,堅搏牽連如引葛然,其氣來如彈石,此謂太過,病在外;其去如數者(如數者,動止急促,有似緊數,愈虛則愈數,乃真陰虧損之象,原非陽強實熱之數),此謂不及,病在中。太過則令人解㑊(寒不寒、熱不熱、弱不弱、壯不壯),脊脈痛而少氣,不欲言;不及則令人心懸如病飢,䏚中清(俠脊兩傍空軟處名䏚。清,冷也),脊中痛,少腹滿,小便變。

白話文:

如果胃部有小石頭,會出現氣喘吁吁、疲勞不堪的症狀,石頭沉重而圓潤、流動性好,這是陰中藏陽的表現。石頭多而胃部空虛,表示腎臟有病。

石頭多而胃部空虛的人,會出現堅硬的腫塊,牽連疼痛,就像被藤蔓牽扯一樣。他們的呼吸急促,像彈射石頭一樣,這是陽氣過盛,病在體表。

而石頭排出時,呼吸急促(呼吸急促是一種虛弱的表現,不是陽氣強盛、實熱的表現),這是陽氣不足,病在體內。

陽氣過盛會讓人感到睏倦(既不冷也不熱、既不虛弱也不強壯),脊柱疼痛、氣短,不想說話。陽氣不足會讓人心神不寧,像是飢餓的感覺,背部發冷,脊柱疼痛,小腹脹滿,小便顏色異常。

但石無胃曰死。但石無胃者,散亂而勁,如奪索,如彈石,此真腎脈見也,色黑黃不澤,毛折乃死。凡此皆面兼二色者,五行相剋之道也;皆曰不澤者,陰液銷亡,色由無光而無體也;皆曰毛折乃死者,肺之化源絕也,草木之枯萎也,先本實而後枝葉,其即毛折不澤之義也。

白話文:

石無胃徵象:腎脈清晰可見,膚色黑黃黯淡,毛髮脫落,即為死亡徵兆。

五行相剋:這些徵象都涉及兩種顏色的變化,反映五行相剋的原理。

陰液耗盡:無光澤表示陰液耗盡,膚色失去光澤和實體感。

肺源枯竭:毛髮脫落表明肺氣化源耗盡,如同草木枯萎。肺氣先於毛髮而生,因此毛髮脫落和黯淡無光是肺源枯竭的徵兆。

夫觀《內經》診法,四時百病,一以胃氣為本,即以五臟本脈之微甚,診病之太過不及,以微甚之相去懸絕,知胃氣已亡,決之曰死。理何其精,法何其約乎!

白話文:

從《內經》的診斷方法來看,一年四季各種疾病,都以胃氣為根本。醫生會根據五臟主脈氣流的旺盛或衰弱,診斷疾病的過度或不足。通過這些氣流狀況的顯著差異,判斷胃氣是否已經衰竭,從而得出是否會死亡的結論。這種診斷理論精妙無比,方法簡潔明瞭。

且夫診法有以約為貴者,亦有以博為貴者,蓋以一脈能兼數病,一病能兼數脈,真偽固當辨認,常變尤貴圓通。試取景岳十六脈而詳辨之。浮在皮毛,主陽,主表,主風,固也,然有真正外感初起,陽(陽氣)為陰(陰邪)蔽,脈反不浮者,亦有緊數而略兼浮者,審其發熱、無汗、頭身疼痛,為表邪而開達之,陽氣得通,脈始轉浮。

白話文:

中醫診脈的方法,有的以精簡為貴,也有的以豐富為貴。這是因為一條脈絡可以反映多種疾病,一種疾病也可以表現為多條脈象。真假脈象固然要辨別清楚,但是能靈活應變則更加可貴。

例如,就景嶽提出的十六種脈象來看:浮脈主要反映在皮毛上,代表身體表證,陽氣興盛,風邪外侵。但也有例外,例如:

  • 感染初期,陽氣被病邪壓抑,脈象反而不浮。
  • 脈象緊而數,伴有輕微浮動。

仔細觀察患者發熱、無汗、頭身疼痛等症狀,判斷是表邪外侵後陽氣通達,脈象才會轉為浮脈。

更有里邪解後,表邪外達,沉小數實之脈,轉為浮緩,浮緩為外解之徵,日內可冀得汗,此先里後表病也;其有里邪解後,而脈反浮躁者。此邪火傷陰,病勝臟也,名陰陽交(陽邪交於陰分),不治。又有內傷陽氣虛者,脈必浮而無力;陰血虛者,脈必浮而空豁,浮而弦數。

白話文:

當內在的病邪消散後,外在的病邪開始發作。脈象會從沉細實變為浮緩。浮緩的脈象表示外邪正在散發,幾天後可能會出汗。這是先有內邪,後有外邪的病證。

但也有一些情況,在內邪消散後,脈象反而浮躁。這表明邪火灼傷了陰液,病情加重了。稱為陰陽交錯(陽邪侵犯陰分),無法治癒。

還有內傷陽氣虛弱的人,脈象一定浮而無力;陰血虛弱的人,脈象一定浮而空虛,浮而弦細有力。

是浮不可概言表。即謂浮而無力為虛,浮而有力為實,似可不誤,然有浮大弦硬之極,甚至四倍以上者,又非有力之謂,乃真陰涸極,孤陽無根,胃氣已無,真臟脈見,不可不知。又有兼脈,如浮緊風寒,浮數風熱,浮虛傷暑(暑月汗多,傷陰、傷氣,所以脈虛),浮緩傷濕,浮大傷熱,浮滑宿食,浮芤失血之類,更宜參看。

白話文:

當脈浮現時,不能籠統地說它是虛還是實。一般來說,浮而無力是虛,浮而有力是實,這個原則大致不會錯。

但也有例外,有浮動幅度非常大、弦勁堅硬的脈象,甚至幅度比正常大四倍以上,這並非虛脈,而是因為真陰嚴重虧損,陽氣孤虛無根,胃氣已經消失,真臟的脈象顯現出來。

另外還有一種情況是兼脈,比如:浮緊脈表示風寒;浮數脈表示風熱;浮虛脈表示傷暑(夏季出汗過多,損傷真陰和氣血,因此脈虛弱);浮緩脈表示傷濕;浮大脈表示傷熱;浮滑脈表示宿食未消;浮芤脈表示失血等。具體診斷時,需要綜合考慮這些情況。

沉行筋骨,主陰,主裡,主氣鬱,主寒,主水;其病為停飲,為癥瘕,為脹滿,為厥逆,為洞泄。沉細為少氣,為寒飲,為胃中冷,為腰足痛,為痃癖;沉遲為痼冷,為精寒;沉滑為宿食,為伏痰;沉伏為霍亂,為胸腹痛;沉數為內熱;沉弦為痰飲;沉緊為胸腹痛。然沉雖主裡,亦有外感初起,寒燥之氣搏束皮毛,陽為陰蔽,脈不能達,反見沉緊而數者,見有寒熱、頭痛等證,即是表邪。是沉不可概言里。

更有沉而細者,或為陽氣不舒,或為陽虛氣陷,又不得以沉專主氣滯。凡此皆於有力、無力辨之,庶可不誤。

白話文:

脈象沉滯深入筋骨,代表陰氣、內臟、氣鬱、寒冷、水濕。其病症包括水停積、腫塊、脹滿、昏厥、腹瀉。

脈象沉細表示氣少、寒飲、胃寒、腰腿痛、麻痺。脈象沉遲表示體質寒涼、精血寒冷。脈象沉滑表示宿食、潛伏的痰液。脈象沉伏表示霍亂、胸腹痛。脈象沉數表示體內發熱。脈象沉弦表示痰飲。脈象沉緊表示胸腹痛。

但是,即使脈象沉滯主要代表內臟,但也有外感疾病初起的狀況,寒氣或燥氣阻滯皮膚,陽氣被陰氣遮蔽,脈象無法通達,反而出現沉緊而數的現象。如果伴有寒熱、頭痛等症狀,就表示是表症。因此,不能籠統地認為脈象沉滯就代表內臟疾病。

遲脈三至,為陰,為寒,為虛。氣寒則不行,血寒則凝滯。寸遲則氣虛不化精,尺遲則精虛不化氣。若遲兼滑大,多主濕痰頑痹;遲兼細小,必是真陽虧損,或陰寒留蓄於中,則為泄痛,或陽氣不衛乎表,而生外寒,以遲為寒、為虛固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緩慢的三次,代表陰氣、寒氣、虛弱。氣冷則無法運行,血冷則凝滯。寸脈跳動緩慢則氣虛無法化精,尺脈跳動緩慢則精虛無法化氣。如果脈搏跳動緩慢又滑動且大,多半是濕痰頑痹;脈搏跳動緩慢又細小,必定是真陽虧損,或陰寒在體內停留,就會造成腹瀉疼痛;或陽氣無法護衛身體表層,導致外寒入侵,脈搏跳動緩慢代表寒氣和虛弱是確實存在的。

然有濕溫、暑溫、溫熱初起,脈見沉遲,此非虛寒也,乃濕熱鬱蒸之邪,口鼻吸入,從里而發,所以脈象模糊,至數不清,有類沉遲也;遏而無力,亦勿作虛視,乃溫熱熏蒸散漫,所以脈不鼓指也。熱病初退,餘邪未清,正氣未復,脈多遲滑。是遲不可概言寒。凡此於氣色、舌苔、神情、見證驗之,乃可無誤。

白話文:

不過,如果患有濕熱、暑熱,或溫熱初期,脈象表現為沉細而緩慢,這並非是虛寒,而是濕熱鬱蒸之邪,由口鼻吸入,從體內發作,因此脈象模糊不清,數量難以計算,與沉細緩慢的脈象相似;脈象微弱無力,也不要認為是虛弱,這是因為溫熱燻蒸而導致脈象散漫,所以脈搏不會鼓指。熱病初退,餘邪尚未清除,正氣尚未恢復,脈搏通常會表現為遲緩而濡滑。因此,緩慢的脈象不能隨意判定為寒證。凡此種情況,需要結合氣色、舌苔、神情以及臨牀症狀進行驗證,才能做出準確的判斷。

數脈六至,有虛有實,不盡主熱。熱邪主蒸散,脈多緩滑。經曰:緩者多熱,緩而滑者為熱中。又曰:數則煩心。及《難經》有數脈為熱之說,舉世宗之,要不可以不辨。一傷寒在表,脈必緊數,此寒燥之氣搏束使然,非熱也。一瘧作時,脈必浮數,瘧止脈則和緩,豈作則有熱,止則無熱乎?此營衛交爭使然,非熱也。一痢疾脈多數而弦、數而澀。

白話文:

脈象每分鐘跳動六次,有虛有實,並不完全代表發熱。熱邪會蒸發散熱,脈象通常緩慢而滑利。有古籍提到:「脈象緩慢的人多發熱,脈象緩慢而滑利的人是熱入體內。」還有提到:「脈象跳動次數多的人煩躁不安。」《難經》中也有提到脈象多表示發熱的說法,大家都信奉這個說法,但並不能一概而論。

一種是傷寒在表層,脈象一定會緊密而跳動次數多,這是由於寒燥之氣堵塞造成的,並非發熱。

一種是瘧疾發作時,脈象一定會浮動而跳動次數多,等瘧疾停止脈象就會緩和,難道發作時有發熱,停止時就沒有發熱嗎?這是營氣和衛氣相互爭鬥造成的,並非發熱。

一種是痢疾,脈象通常多而緊,或多而澀。

仲景曰:弦為陰脈。沉弦為飲。其數而弦者,濕鬱氣血也;其數而澀者,(澀字與遏字不同,澀是乾澀,有如刀刮竹之象),燥傷血液也,非熱也。一癰瘍初起,脈多數,此邪壅氣血也,非熱也。一痙病脈多數,表痙為風寒外搏,里痙為血燥生風,非熱也。一癥瘕里疽,脈多數而澀,此血燥而結,脈所以數澀不利也,非熱也。

白話文:

抑鬱症涉及與神經化學物質(如血清素)的波動有關的不同症狀(如悲觀、麻木),以及身體上的症狀(如疲勞、疼痛和痙攣)。

一胎脈多數而滑,此衝任血旺也,非熱也。更有陽虛者,數而緩大;陰虛者,數而弦澀。愈虛愈數,愈數愈危,真臟脈見,數而散亂,數而堅勁,豈可誤以為熱乎?總之,邪正相爭者,多數脈;陰虛成勞者,尤多數脈。數而有力為實,數而無力為虛,是熱非熱可無瘥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懷孕早期的脈象跳動次數較多且滑溜,這表示衝任兩脈氣血旺盛,並不是身體發熱所致。如果還有陽氣虛弱的情況,脈搏次數會較多且跳動緩慢;如果還有陰氣虛弱的情況,脈搏次數會較多且跳動細而緊。虛弱的程度越嚴重,脈搏次數就越多;脈搏次數越多,病情就越危急。如果能感覺到真正的臟腑脈搏,發現脈搏次數很多且跳動散亂或堅硬強勁,絕不能誤以為是發熱。總之,邪正相爭的時候,脈搏次數會較多;陰氣虛弱導致勞累時,脈搏次數會更多。脈搏次數多且有力代表是實證;脈搏次數多但無力代表是虛證,無論是否發熱,都可能無法痊癒。

洪脈狀如洪水,來盛去衰,是為陽脈。洪而有力,為陽實耗陰,或為頭痛、面熱、煩渴、咽痛,或為癰瘍、斑疹,或為動血,或為二便不通等證;若洪而無力,乃陰虛陽亢。是洪不可概言實。

白話文:

洪脈像洪水一樣,來勢洶洶,去勢減弱,屬於陽脈。洪脈有力,表示陽氣旺盛,消耗陰液,可能出現頭痛、面熱、口渴、咽喉痛等症狀,或者形成癰疽、斑疹,甚至引起血氣運行不暢,大便、小便不通等問題。但是,如果洪脈無力,則表示陰虛陽亢。因此,洪脈不能一概而論為陽氣旺盛。

微脈纖細無神,浮弱之極,是為陰脈,主氣虛、陽虛,或畏寒、少氣,或脹滿、食不化,或嘔吐、泄瀉,或腰腹痛,或眩暈、厥逆。然亦有痛極氣閉,營衛壅滯,似微而實遏者。是微不可概言虛。

白話文:

脈搏非常細弱沒有力道,浮動而且很弱,這是所謂的「陰脈」,主要表示氣虛、陽虛,可能會出現怕冷、氣短,或者脹滿、消化不良,或嘔吐、腹瀉,或腰腹疼痛,或頭暈、休克。但也有因為疼痛很劇烈,導致氣血不通暢,表面上脈搏很弱但實際上是氣血阻塞的狀況。所以脈搏細弱不能一概而論都是虛證。

滑脈往來流利,如珠走盤,陽也。滑而和緩,為營衛充實,稟賦充厚。婦人滑而圓滿,經斷無他病,為胎孕。大抵沉分圓滑者多男,浮分圓滑者多女。若病人緩滑而大,為內熱蒸散,滑數有力,為痰、為食,多見脹悶、嘔吐等證。凡病虛損者,瀉痢久者,脈多弦滑,此脾、腎受傷故也,不得概以火論。

白話文:

滑脈脈象往來流利,就像珠子在盤子上滾動一樣,這種脈象是陽氣充盛的表現。脈滑而和緩,說明營衛之氣充實,體質健壯。女性的脈象滑而圓滿,月經斷而沒有其他疾病,可能是懷孕的徵兆。一般來說,脈象沉分圓滑的多生男孩,脈象浮分圓滑的多生女孩。

如果病人的脈象緩滑而大,可能是內熱蒸散所致。脈滑而有力的,可能是痰濕或食物積滯,常伴有脹悶、嘔吐等症狀。凡是虛損或瀉痢已久的病人,脈象多弦滑,這是脾腎受傷所致,不能一概論為熱證。

澀脈往來艱澀,如刀刮竹,陰也(此陰字,非陰寒也,血主陰,澀乃血少之象)。外感澀而緊數,為寒燥搏束,主身熱無汗,或皮膚刺痛,或咳嗽不爽,胸臆牽疼;內傷澀而弦數,為血燥陰傷,男子傷精,婦人不孕。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不順暢,像刀子摩擦竹子發出的聲音。這種脈象表明陰血不足,因為血為陰,脈搏不順暢是由於血量減少所致。

  • **外感澀脈:**脈搏不順暢且快速有力,這是因為寒邪和燥邪阻滯經絡,導致身體發熱不流汗,或皮膚刺痛,或咳嗽不止,或胸部疼痛。
  • **內傷澀脈:**脈搏不順暢且細長有力,這是因為血燥陰傷,男性可能傷精,女性可能不孕。

多由七情不遂,營氣耗傷,血無以充,氣無以暢,在上有上焦之不舒,在下有下焦之不運,在外有筋脈之拘攣、麻痹、枯痿,在裡有風、勞、蠱、膈、瘰癧、內疽、乳岩、癥瘕等證。總之,皆血虛化燥,由燥而結,由結而堅,致成乾澀內著之候。

白話文:

這些症狀大多是由於情緒不順、營氣(營養物質)耗損,導致血液不足,氣血無法暢通。上焦(胸部以上)氣機不暢,下焦(腹部以下)氣機運轉失調,外部筋脈抽筋、麻痺、萎縮,內部出現風、勞損、蠱毒、膈肌痙攣、淋巴結腫大、內部膿腫、乳房疾病、腫塊等證狀。總的來說,這些都是由於血虛化燥,由燥熱而結成塊,由結塊而變硬,最終導致內部乾澀疼痛的症狀。

弦脈彈指,如張弓弦,按之有餘,陽中陰也。(仲景謂弦為陰脈。陰非寒也,乃病伏於裡之說。觀下諸病便知)。弦而滑大,病在陽、在外;弦而細澀,病在陰、在內。外病為痰飲蓄水,陽中伏陰,或眩暈、嘔酸,或胸脅疼脹,或為瘧、痢、痹、疝(瘧脈多弦,弦為飲邪,飲即濕也,飲伏胸脅少陽部位,阻遏清陽,故脈多弦。

白話文:

弦脈

  • 特徵:像拉緊弓弦般,按壓時有剩餘彈力。在陽氣之中藏著陰氣。(張仲景認為弦脈是陰脈,但陰氣並不等於寒氣,而是指疾病隱藏在身體內部)
  • 脈象與病症:
  • 弦而滑大:陽氣旺盛、病在體表
  • 弦而細澀:陰氣旺盛、病在體內

與病症的關係

  • 體表疾病:痰液、水液蓄積,導致體內陰陽失衡,可能出現眩暈、嘔吐酸水、胸脅疼痛、發熱、腹瀉、麻痺、疝氣等症狀。(瘧疾的脈象多為弦脈,弦脈代表體內有水邪,水邪即濕氣,濕氣會停留在胸脅少陽部位,阻礙清陽運行,因此脈象多為弦脈)

世認弦為少陽風邪,又不盡然);內傷為水虧木熾,木強土弱,為虛勞、寒熱、類中、偏枯、噎膈、蠱脹等證。凡人臟腑得胃氣所及,則五臟皆和;見肝木相侵,則五臟俱病。蓋以木之滋生在水,培養在土。若木氣過強,則水土皆敗,而且水又為肝陽所耗,土轉被木賊而傷。

白話文:

一般人都認為弦脈是少陽風熱引起的,但這並不完全正確。內傷是水氣不足,木氣旺盛,木強土弱,導致虛勞、寒熱、中風、偏癱、噎嗝、腹脹等症狀。如果人的臟腑得到胃氣的滋養,五臟就會和諧;如果肝木入侵其他臟腑,則五臟都會生病。這是因為木氣的滋生來自水氣,它的培育來自土氣。如果木氣過強,水土都會受損,水氣會被肝陽耗盡,土氣則會被木氣侵害而受傷。

腎為精血之本,胃為水穀之源,根本受傷,生氣敗矣,所以木不宜強也。故凡病脈見和緩者順,見弦強者逆,見弦甚者死,為其臟陰已盡故也。觀《內經》真臟脈見,即與之期日可知。

白話文:

腎臟是人體精血的根本,胃是水和穀物的來源。如果根基受損,生命力就會衰弱,所以不能過度使用肝氣。因此,凡是脈象平和舒緩的,病情就順利;脈象堅硬強勁的,病情就逆轉;脈象非常堅硬的,人就要死了,因為說明身體的陰液已經耗盡了。查看《內經》中記載的真臟脈象,就能知道病人的預期壽命。

芤脈浮大中空,按如蔥管,為孤陽脫陰之候,主陰虛發熱,失血脫血,頭暈目眩,驚悸怔忡,喘急,盜汗,氣無所歸,血無所附。芤雖陽脈,而陽實無根,大虛之兆。

白話文:

脈象浮起龐大而中空,按壓起來像是空空的蔥管,這表示陽氣獨盛而陰氣不足,主因是陰虛所致,會導致發熱、失血或貧血、頭暈眼花、驚悸怔忡、氣喘、盜汗、氣血無法正常運行。雖然脈象浮大屬於陽脈,但陽氣實際上根基不穩,是虛弱的徵兆。

緊脈急疾有力,堅實搏指,陰多陽少,乃陰邪擊搏之候,主寒燥,主痛。緊數在表,為傷寒發熱、無汗、頭痛、項強等證,或為痹、為瘧;沉緊在裡,為心脅疼痛、胸腹脹滿,為中寒逆冷、瀉痢、陰疝、痃癖等證,在婦人為氣逆經滯,在小兒為寒燥搏束生痙之候。

白話文:

脈搏跳動有力且快速,觸感堅硬並能感覺到脈搏跳動,代表身體陰氣過多,陽氣不足,這是受到陰寒邪氣襲擊的徵兆,會導致寒症、燥熱和疼痛。

如果這種脈象出現在身體表面,則表示為傷寒發燒、無汗、頭痛、脖子僵硬等症狀,或為痹症或瘧疾。如果脈象沉重且快速,則表示發生在身體內部,會導致心臟和肋部疼痛、胸腹脹滿,同時可能是寒氣逆冷、腹瀉、陰疝、痃癖等症狀。對於女性來說,可能是氣血逆流,經絡不通暢;對於兒童來說,可能是寒燥導致痙攣。

緩脈四至,從容和緩,浮沉得中,胃氣衝和,是為平脈,必兼他脈,乃可斷病。緩而滑大,多主實熱;緩而遲細,多主虛寒。然實熱必緩大有力,或為煩熱、脹滿、二便不利,或為癰瘍,或傷寒、溫病愈後,餘熱未清,亦多有此脈;虛寒必遲緩無力,為陽虛畏寒、氣怯眩暈、痹弱痿厥、飧泄疼痛、精寒腎冷、小便頻數等證,在女子為經遲血少、氣不統血等證。凡病但得緩脈易愈,以其未失沖和之氣故也。

白話文:

脈搏緩慢,每分鐘四次,從容和緩,浮沉適中,胃氣和諧,這是正常的脈象,必須結合其他脈象才能斷定疾病。

緩脈而滑大,多為實熱,表現為煩熱、脹滿、大小便不通,或有癰疽,或從傷寒、溫病中恢復,餘熱未清,也多有此脈;虛寒則緩脈且細弱,為陽氣虛弱,表現為畏寒、氣短眩暈、肢體麻痺痿弱、腹瀉疼痛、精液寒涼、腎臟虛寒、小便頻數等症狀,女性則表現為經期延後、血量減少、氣血不順暢等症狀。

凡是疾病只要有緩脈,都容易治癒,因為這種脈象表明身體的沖和之氣未失。

結脈脈來忽止,止而復起。舊訣以數來一止為促,促脈為熱,為陽極;緩來一止為結,結脈為寒,為陰極。浮結為邪在表,沉結為積聚在裡。促、結二脈,又通謂為氣血痰食、積聚癥瘕、七情鬱結等證。又動而中止,不能即還,良久復動,動而復止,止有常數為代。主五臟無氣,為呼吸存亡之候;又為女胎三月,衝任惡阻,往往脈代,不主於病。

白話文:

摸脈時,脈搏有時突然停止,然後又繼續跳動。古書記載,脈搏跳動一陣後停止,叫做「促脈」,「促脈」代表身體發熱,屬於陽氣過盛;而脈搏緩慢跳動一陣後停止,叫做「結脈」,「結脈」代表身體寒冷,屬於陰氣過盛。如果摸到脈搏浮於表面,並且停止跳動,代表病邪停留在體表;如果摸到脈搏沉在深處,並且停止跳動,代表病邪積聚在內臟。

「促脈」和「結脈」這兩種脈象,通常和氣血痰食、積聚癥瘕、七情鬱結等病症有關。如果脈搏跳動後突然停止,而且很久才重新跳動,而且每次停止的時間都有規律,這種脈象叫做「代脈」。「代脈」代表五臟氣虛,是呼吸存亡的徵兆;也代表懷孕婦女在懷孕三個月時,衝任二脈阻塞,經常出現「代脈」,這不屬於疾病。

觀舊訣所云,是以結、促為實,以代為虛也。以余驗之,又不盡然。暴病見結、促、代脈,多主中有留滯、鬱結等證;久病見促、結、代脈、多主憂思氣結、血結使然。但緩而結者多陽虛,數而結者多陰虛,代脈為氣血衰殘,力不接續,更屬虛極。緩者猶可,數者更甚,代者尤劇。

此可以結之微甚,察血氣之消長,故總謂之結脈。又有無病而一生見結脈者,此稟賦之異也,不可不知。

白話文:

古書上說,實証以脈象緊促為特徵,虛証以脈象空洞為特徵。但我臨牀驗証後,卻不完全如此。急性病症出現脈象緊促、空洞,多半是體內有淤滯或氣血不通的問題。慢性病症出現脈象緊促、空洞,往往是由於憂思過度導致氣血凝滯或血瘀所致。就脈象的緩緊來說,緩脈多見於陽氣虛弱,數脈多見於陰血不足。空洞脈象則表明氣血極度衰敗,無法連續運送,更屬於虛証的極端情況。緩脈尚可,數脈更嚴重,空脈最為嚴重。

伏脈若有若無,附骨乃見,或火閉而伏,或寒閉而伏,乃一時陰陽潛伏,阻塞氣機之象。主霍亂痛極、疝瘕閉結、食滯水飲、怒忿厥逆等證。有心腹痛極而伏者,有氣逆於經,脈道不行而伏者,有偶因氣脫,不相接續而伏者。然必暴病、暴逆乃有之,開其閉而脈自復矣。若積困綿延,脈本微細,漸至隱伏者,乃爐火將絕之兆,安得尚有所伏哉?

白話文:

細微的脈搏若隱若現,只有按壓骨頭才顯現。原因可能是熱閉塞,或是寒閉塞,都是陰陽一時潛伏,阻礙氣機流通的象徵。常見於霍亂劇痛、疝氣瘕閉、飲食積滯、水腫、憤怒時昏厥等症狀。有心腹絞痛劇烈而脈搏隱伏的,有氣機逆行經脈,脈道不通而脈搏隱伏的,有偶爾因氣血脫失,脈搏不能連續而脈搏隱伏的。但是,這些情況一定是暴病或暴逆才會出現。打開阻塞,脈搏就會恢復。如果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拖延,脈搏本來就細微,逐漸到隱伏消失的,這是生命之火將要熄滅的徵兆,怎麼可能還有脈搏的潛伏呢?

虛脈無力無神,經所謂按之不鼓是也。浮而無力為血虛,陰氣不內營也;沉而無力為氣虛,陽氣不外鼓也;洪數無力為陰虛,陰不潛陽也;遲細無力為陽虛,氣不化精也。陰虛則金水虧傷,龍雷易熾,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。或喘咳、勞熱,或驚悸、盜汗,或失血、夢遺。陽虛則火土氣衰,真元日損,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。

白話文:

脈象虛弱無力,按下去沒有彈性,就是虛脈。浮而無力代表血虛,陰氣無法滋養內臟;沉而無力代表氣虛,陽氣無法推動外周;脈搏洪大而無力代表陰虛,陰氣不足以潛藏陽氣;脈搏遲緩細小而無力代表陽虛,氣無法化為精華。陰虛會損傷金水,容易引起內熱,造成五液、神魂的疾病,例如喘咳、勞熱、驚悸、盜汗、失血、夢遺等。陽虛則火土氣衰,真元逐漸損耗,導致君相化源的疾病。

或頭目昏眩、嘔吐亡陽,或胸膈脹滿、泄則腹疼,或溺有餘瀝、寒精自滑。救陰者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;救陽者,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。漸長則生,漸消則死。

白話文:

有些人頭暈目眩、嘔吐到昏厥脫陽;有些人胸膈脹滿,腹瀉時腹痛;有些人小便後滴滴答答,寒濕自發滑脫。救治陰虛的人,要強化水的主氣,以抑制陽熱;救治陽虛的人,要加強火氣的根源,以消除陰寒。逐漸增長則生,逐漸消減則死。

實脈舉、按皆強,鼓動有力,為三焦壅塞之候。表邪實者,浮大有力;里邪實者,沉小有力;火邪實者,洪滑有力;寒邪實者,沉緊有力。然實脈有真有偽,真者實而聚,偽者實而散,辟辟如彈石,散亂如解索,乃肝腎真臟脈也,非實也,須兼形證察之,庶幾不誤。

凡此皆脈之有真有偽,不可不辨者也。

白話文:

當脈搏有力、按壓時感覺緊實,而且跳動強烈,表示三焦氣血阻塞。

如果是表邪造成的實脈,脈象會浮大有力;如果是裡邪造成的實脈,脈象會沉小有力;如果是火邪造成的實脈,脈象會洪滑有力;如果是寒邪造成的實脈,脈象會沉緊有力。

但是,實脈也有真假之分。真實脈是脈象有力而聚集,假實脈是脈象雖然有力但是分散,就像彈石一樣堅硬,或者像解開的繩子一樣散亂,這其實是肝腎臟腑正常的脈象,並非實脈。因此,需要結合患者的症狀來判斷,才能避免誤診。

試再言常變。浮而無力為陽虛,常也。然陽虛者必反見陰脈,陽愈虛,脈愈沉細,此真陽不能鼓舞也。如沉極而反浮,是微陽欲脫之兆;若得補藥漸浮,而僅得之中候,乃為吉象。倘忽然而浮,浮而短澀無根,是肺之真臟脈見;浮而散大無根,是心之真臟脈見,陽將脫矣,汗出如珠不流乃死。沉而無力為陰虛,常也。

白話文:

試再談論脈象的常變。

浮脈而無力,這是陽虛的常見表現。但陽虛患者必定會同時出現陰脈,陽氣虛弱,脈象就會沉細,這是因為真正的陽氣無法鼓動脈搏。

如果脈象由沉轉浮,這是陽氣微弱將要脫離身體的徵兆。如果服用補藥後,脈象逐漸浮起,而且正好浮在中候,這是吉兆。

如果脈象突然浮起,浮而短促無根,這是肺臟的真脈出現;浮而散大無根,這是心臟的真脈出現,陽氣將要脫離身體,會出現如珠粒般的大量出汗但汗水滴不下的徵兆,這意味著死亡即將來臨。

沉脈而無力,這是陰虛的常見表現。

然陰虛者必反見陽脈,陰愈虛,脈愈浮數,此真陰不能潛陽也。如浮極而轉沉,是真陰將絕之兆。若得補藥漸沉,而僅得之中候,乃為吉象。倘忽然而沉,沉而欲絕,知陰將脫矣,色黑黃不澤乃死。暴病脈當有力,而反模糊不清者,此邪遏於內也,非虛也;其有沉弱細微,至數分明者,此正不勝邪也。久病脈當柔軟,而反弦澀細數者,此真陰欲涸也。

白話文:

然而陰虛的人必定會出現陽脈的徵兆,陰越虛,脈搏就越浮動且跳動得快,這是因為真正的陰氣不能潛藏陽氣。如果脈搏由極度浮動轉為沉滯,這是真正的陰氣將要枯竭的徵兆。如果服用補藥後脈搏逐漸沉穩,只是達到中等狀態,這是吉兆。如果脈搏突然沉滯,沉滯到幾乎斷絕,表明陰氣將要脫離,面色發黑發黃且沒有光澤,則表示死亡。急症病人的脈搏應有力,但卻模糊不清,這是邪氣內聚的表現,不是虛弱。如果脈搏沉弱細微,但跳動次數清晰,這是正氣不勝邪氣的徵兆。久病患者脈搏應柔軟,但卻緊繃、細小且跳動得快,這是真正的陰氣將要枯竭的徵兆。

浮沉辨表裡,常也。然沉脈亦有表證,浮脈亦有里證。凡察外感,當以緊數與否為辨。蓋表寒主收引,脈皆緊數而浮;溫熱從里發,脈多緊數而沉。更有脈息素小之人,見似緊非緊,較平日稍為滑急者,即是外邪。又有邪輕者,或初起未甚者,亦多如此,是又不可不兼證察之。

白話文:

浮沉脈象可以辨別表裡證,這是常見的原則。但是,沉脈也可能有表證,浮脈也可能有裡證。

在診斷外感時,應該以脈搏是否緊數來辨別。一般來說,表寒證會導致脈搏收緊而數浮;溫熱證則會從裡向外發作,脈搏多數會緊數而沉。

有一些平時脈搏較弱的人,脈象看起來好像緊,但實際上並非真正緊脈,只是比平常稍微快一點而已,這表示有外邪入侵。

此外,也有邪氣較輕,或剛剛開始發病的情況,脈象也會出現類似緊脈的表現。因此,在診斷時不能只單憑脈象,還要結合其他證狀綜合判斷。

若其脈緊急太甚,和緩全無,脈雖浮大,自非表邪。凡辨內傷,見甚浮、甚沉、甚遲、甚數、甚大、甚小、甚微、甚實,皆是勞傷之候。但漸緩則有生意,若弦甚者病必甚,數甚者病必危,弦細再加緊數,則百無一生,以無胃氣故也。又有始也,為浮、為大、為滑、為動、為數(五陽脈);繼也,反沉、反弱、反澀、反弦、反遲(五陰脈)。此由表入里,由腑入臟之機,其病也進。

白話文:

如果脈象異常急促強烈,且完全沒有緩和的跡象,即使脈象浮大,也不是表層的邪氣所致。凡是辨別內傷,如果出現脈象極浮、極沉、極遲、極數、極大、極小、極微弱、極堅實的情況,皆是勞傷的徵兆。但只要脈象緩和,便尚有生機。若脈象弦緊程度非常明顯,則病情必定十分嚴重;脈象數率極高,則病情必定危急。若脈象既弦細又緊數,則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,這是因為胃氣已失的緣故。內傷的脈象變化還有:初期脈象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(五陽脈);後期脈象轉沉、弱、遲、弦、結(五陰脈)。這是由表及裏,由輕到重的疾病進展過程。

始也,為沉、為弱、為澀、為弦、為遲;繼也,微浮、微大、微滑、微動、微數。(微字宜玩,五陰脈雖喜轉陽,若忽然暴見,又是脫象)。此由里出表,由臟出腑之機,其病也退。又有脈體本大,而更加洪數,此邪氣日甚也,其病也進;脈體本小,而漸至緩大,此胃氣將至也,其病也退。

白話文:

一開始,脈象會出現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的變化。接著,脈象會逐漸轉為微微浮起、微微增大、微微滑動、微微跳動、微微加快。(這裡的「微微」二字很重要,雖然五臟陰脈都傾向於轉化為陽脈,但如果突然之間出現明顯的變化,則可能是脫氣的徵兆。)這是疾病由內而外、由臟腑轉變的過程,表示病情正在好轉。

如果原本脈象已經很大,之後又變得更加洪盛和快速,則表示邪氣正在加重,病情惡化。如果原本脈象很小,之後逐漸變成緩和而大,則表示胃氣正在恢復,病情好轉。

又有五陽脈終為陽,而始為有力之強陽,繼為無神無氣之微陽,知陽將絕矣;五陰脈雖喜變陽,若忽然暴見,知陽不附陰,孤陽飛越,反照之不長,餘燼之將滅也。又有不以部位拘者,如諸弦皆屬肝脈,諸洪皆屬心脈,諸軟皆屬脾脈,諸浮皆屬肺脈,諸沉皆屬腎脈是也。又如頭痛一證,脈應在寸,常也;若少陽、陽明之痛,則不候之寸而候之關,太陽里邪蓄水之痛,又不候之寸而候之尺。遺、淋等證,脈應在尺,常也;若氣不攝精,心為熱灼,又不候之尺而候之寸。

白話文:

當脈象出現五陽脈的尾聲,表示陽氣旺盛,卻會逐漸轉為微弱的陽氣,這時表明陽氣即將衰竭。雖然五陰脈轉變為陽脈是喜兆,但如果脈象突然顯現,表示陽氣不附著於陰氣,孤陽飛動,反照的時間不會太長,就像餘燼即將熄滅。

有些脈象的分佈不受部位限制,例如:

  • 所有弦脈都屬於肝脈
  • 所有洪脈都屬於心脈
  • 所有軟脈都屬於脾脈
  • 所有浮脈都屬於肺脈
  • 所有沉脈都屬於腎脈

此外,對於特定的症狀,脈象分佈也可能有所不同,例如:

  • 頭痛的脈象通常在寸脈,這是正常的。但如果是少陽或陽明經的疼痛,則要取關脈。如果是太陽經裡邪蓄水的疼痛,則要取尺脈。
  • 遺尿或淋病的脈象通常在尺脈,這是正常的。但如果是氣不攝精,心火熾盛,則要取寸脈。

又如六脈中有一脈獨乖者,即當於獨乖之一脈求之,景岳所謂操獨見也。又有素大、素小、素陰(六陰)、素陽(六陽)之脈,此稟之先天,非病也,病則脈又不同矣。

白話文:

如果六個脈搏中有一個脈搏獨自表現異常,那麼就要在這個異樣的脈搏中尋找原因,這就是景嶽所說的「專注於獨見的脈象」。另外還有「素大」、「素小」、「素陰」(六陰)、「素陽」(六陽)的脈象,這些都是與生俱來的,不是疾病導致的。一旦生病,脈象又會有所不同。

總之,脈以胃氣為本。經曰: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。又曰:邪氣來也,緊而疾;穀氣來也,徐而和。夫穀氣,胃氣也。胃氣為氣血之本原,故無論何脈,但得兼而軟滑和柔之象,便是有胃氣,雖病無危。若今日尚和緩,明日更弦急,知邪氣之愈進;今日甚弦急,明日稍和緩,知胃氣之漸至。

白話文:

總的來說,脈象以胃氣為基礎。醫書上說:脈弱但滑利,表示有胃氣。還說:邪氣到來時,脈象緊促而急促;胃氣到來時,脈象舒緩而平和。這裡的「穀氣」指的就是胃氣。胃氣是氣血的根本來源,所以只要脈象兼有軟滑、和緩的徵兆,就表示有胃氣,就算生病也不嚴重。如果今天脈象還和緩,明天卻變緊促了,說明邪氣在加重;如果今天脈象非常緊促,明天稍有和緩,說明胃氣正在恢復。

頃刻之間,初急後緩者,胃氣之來也;初緩後急者,胃氣之去也。察邪正進退生死,一以胃氣為主,則得所指歸矣。然又有一切痰脈,不能以常情論者。王中暘曰:痰滯氣機,往往脈見蝦游、雀啄、代止之形,頃刻之間,時有時無,時大時小,或尺寸一有一無,或關上不見,或兩三路亂動。有素息多痰,不時而然者,有忽然而然者,有僵仆卒中而然者,皆非死脈也。

凡此皆其變焉者也。知常知變,乃可與言診。

白話文:

突然間,脈搏由急變緩的是胃氣到來的緣故;由緩變急的是胃氣消退的緣故。觀察疾病的正邪消長生死,都以胃氣為準繩,這樣就能找到正確的方向。但還有一種情況,各種脈像都不能用平常的情形來解釋。王中暘說:痰液阻滯了氣機,脈象常常呈現蝦遊、雀啄、忽來忽停的形狀,瞬間出現又消失,大小不定,有時寸部或關部出現脈象,有時消失不見,或者兩三部脈象混亂。有長期咳嗽多痰的人,時常這樣;有突然發作的;有中風昏厥後發作的,這些都不是死脈。

且夫辨真偽,察常變,固貴求諸博;而審病因,觀進退,決死生,又貴返諸約。蓋以天地不外陰陽,陰陽不外燥濕。春山先生分剛柔、圓遏、神氣六字看法,最妙。病有燥濕,脈有剛柔;病有進退,脈有圓遏;病有死生,脈有有無神氣。學者以剛柔、圓遏、神氣六字為綱,以諸脈為目,則由博返約,綱舉而目張矣。

白話文:


辨別真假與觀察變化,固然要廣泛地求證;但審察病理,觀察病情進退,決定生死,則返璞歸真更為重要。因為天地萬物離不開陰陽,而陰陽又離不開燥濕。

春山先生提出「剛柔、圓遏、神氣」六個字來辨別脈象,非常精妙。疾病有燥濕之分,脈象有剛柔之別;疾病有進退之勢,脈象有圓遏之象;疾病有生死之別,脈象有有無神氣之異。學習者以「剛柔、圓遏、神氣」六字為綱領,再以各種脈象為具體表現,這樣就能從廣泛到簡約,綱舉目張,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脈診。

剛脈者,即古所謂弦、緊、動、澀、牢、革諸脈是也,按之有尖滯彈指之象,主陰虛之燥病。凡物少雨露滋培,勢必乾澀,人少血液灌溉,亦必乾澀,有同然也,故以剛脈屬陰虛化燥之病。柔脈者,即古所謂濡、緩、濫、滑、微、細諸脈是也,按之如絲線,濕泥柔軟之象,主陽虛之濕病。

白話文:

剛脈:就是古代所說的弦脈、緊脈、動脈、澀脈、牢脈、革脈,按壓時感覺尖細僵硬,就像彈動手指一樣,主治陰虛燥熱的疾病。所有事物如果缺少雨露滋潤,必然會乾澀;人體如果缺少血液灌溉,也會乾澀,兩者是一樣的道理,所以將剛脈歸屬於陰虛化燥之病。柔脈:就是古代所說的濡脈、緩脈、濫脈、滑脈、微脈、細脈,按壓時感覺如絲線般柔軟,或像濕泥般柔軟,主治陽虛濕邪的疾病。

凡物少風日暄動,勢必軟濫,人少火土蒸運,亦必軟濫,無二理也,故以柔脈屬陽虛化濕之病。夫陰陽以氣言,剛柔以質言,脈為血脈,有氣有質者也。故欲知陰陽之氣,須辨剛柔之質,不獨內傷為然也,外感亦然。但外感以剛、柔二字審病因,以圓、遏二字觀進退。剛而遏者,為燥邪;柔而遏者為濕邪。

白話文:

凡是物質接觸的風少,陽光照射不足,就會變得柔軟腐爛;人體接觸的火氣少,濕氣重,也會變得柔軟腐爛,道理是一樣的,因此用脈象柔軟來判斷陽氣虛弱而有濕邪的病。陰陽是指氣的狀態,剛柔是指物質的性質,脈絡是血脈,既有氣又有質。因此,要了解陰陽的氣,必須分辨剛柔的質,不僅內傷是這樣,外感也是如此。只是在外感病中,用「剛」「柔」二字來判斷致病原因,用「圓」「遏」二字來觀察病情發展。脈象剛勁而鬱結的是燥邪,脈象柔軟而鬱結的是濕邪。

再以浮、中、沉三候,以察邪之淺深,自有心得。此皆氣血為邪所阻,不能循其常席,一「遏」字足以賅之。暑濕之氣(溫病即暑、濕、熱三氣夾雜之邪),從口鼻吸受,病發於內,脈必似數似緩,或不浮不沉而數,或濡緩模糊,至數不清,皆遏象也。至於風,無定體者也,兼寒燥者緊數而浮,兼暑濕者濡緩而浮(風為陽邪,故脈兼浮)。

白話文:

根據脈象的浮、中、沉三候,可以觀察邪氣侵襲的深淺程度,這需要自己用心體會。這些徵象都是氣血受到邪氣阻遏,不能循著正常位置運行,用「遏」字就能概括。暑濕之氣(溫病是由暑、濕、熱三氣夾雜的邪氣形成),經由口鼻吸入體內,發病以後,脈象一定時快時慢,或者不浮不沉但脈數很快,或者濡緩不明顯,甚至數不清,這些都是氣血運行受阻的表現。至於風邪,是一種沒有固定形態的邪氣,如果兼有寒燥之邪,脈象就會緊數而浮;如果兼有暑濕之邪,脈象就會濡緩而浮(風屬陽邪,所以脈象兼浮)。

火,無中立者也,六氣皆從火化。化火在經、在氣分,脈必洪緩;化火入胃腑,與渣滓相搏,脈必沉實而小,甚則沉微而伏。實而小,微而伏,亦遏象也。迨里邪既下,脈轉浮緩而不沉遏,日內必得汗解。若汗後脈仍沉數者,邪未盡也;汗後脈轉浮躁者,邪勝正也;汗後必身涼脈靜,乃為邪盡。

白話文:

火氣是不中立的,其他六種氣都來自火的轉化。火氣轉化在經絡中、氣血中,脈象必定洪大而緩慢;火氣轉化進入胃腑,與食物殘渣交搏,脈象必定沉實而細小,嚴重時則沉微而隱伏。沉實細小、微弱隱伏,都是氣血鬱滯的表現。等到裡的邪氣已經排出體外,脈象會轉為浮緩而不沉滯,幾天內必定能通過出汗來緩解。如果出汗後脈象仍然沉實有力,說明邪氣還沒有完全排出;出汗後脈象轉為浮躁,說明邪氣已經壓制了正氣;出汗後身體必定涼爽,脈象平穩,這才說明邪氣已經完全排出。

夫靜者,沉細之謂。然脈雖沉細,而至數分明,與前之澀滯模糊者不同,數日內食進虛回,則脈轉圓浮矣。圓脈與遏脈反。遏者,病邪遏伏也;圓則氣血通調,精神貫注,何病之有?

白話文:

靜脈,指的是脈象沉細的狀況。不過,即使脈象沉細,但跳動清晰分明,與之前那種澀滯不清的狀況不同。如果數天內食慾進步、虛弱感消失,脈象就會轉為圓浮。圓脈與遏脈相反。遏脈是病邪壓抑隱伏,而圓脈則氣血通暢、精神充沛,哪有什麼病痛呢?

昔人以胃、根、神三字為診家妙訣。高鼓峰以脈圓為病愈。此圓之一字,又得胃、根、神三字之神髓矣。夫胃、根、神三字,猶不甚確。蓋有胃即是有神,和柔輕緩,勻淨分明,如雞踐地,從容不迫,所謂胃氣者如此,所謂脈貴有神者亦如此。至根字之說,古人以沉候為根,又以尺部為根中之根。

白話文:

過去的中醫家認為「胃」、「根」、「神」三個字是診脈的高妙訣竅。高鼓峯認為脈搏圓潤是疾病痊癒的徵兆。這個「圓」字,其實包含了「胃」、「根」、「神」三個字的精華。

「胃」和「根」兩個字的涵義並不太明確。因為有了「胃」,自然就有了「神」,脈象和緩、輕盈、圓潤、清晰,就像雞腳踏在地上從容安穩,這就是所謂的「胃氣」,也是脈象中「有神」的表現。

至於「根」字,古人認為沉脈的位置是「根」,其中尺部的脈位又是「根」的根本。

歌曰:枝葉雖枯槁,根本將自生。診危證之脈,必求根以為斷。然以沉候、尺部為根,仍未得根中之氣。嘗見五臟絕脈,惟肺絕,脈如風吹毛,空而無根,其他臟絕,脈沉候尺部皆按之鼓指,分外堅搏,如彈石,如循刀刃,如雀啄,如操帶鉤,皆無神而有根者也。然有根而亦死者,何也?蓋猶木根深入地中而死者,不得氣故也。

白話文:

歌謠唱道:即使枝葉枯萎,根部還會重新生長。診斷危急病症的脈象,必須探求根本脈象來判斷。但是隻以沉脈和尺部脈象作為根本脈象,仍然沒有找到根部氣息。我曾經發現五臟的脈象斷絕,只有肺臟的脈象斷絕時,脈象會像風吹動羽毛,空洞而沒有根基。其他臟器脈象斷絕時,沉脈和尺部脈象按壓起來都像鼓緊的手指,格外堅實有力,就像彈動石頭、觸摸刀刃、麻雀啄食、抓握帶鉤一樣,都沒有生氣卻有根基。但是有根基而仍然會死亡,這是為什麼呢?就好比樹木的根深入地下而死亡,這是因為得不到氣息的緣故。

夫木根雖下垂,而根上旁須四面旋繞,得四方之土氣,氣盛方能旁見側出,枝葉四布。人之脈,隱於肌肉之內,不但下至尺,深至筋骨,亦必按之中間,與肌肉相連一片,如是則氣血交紐,營衛未離,謂之有氣,有氣便是有根。嘗見陰虧之輩,以及年高之人,其脈若獨然一條扛起,似與肌肉不相連絡,陰與陽分,是謂無氣,萬物非氣不能融貫通連,故言根不若言氣,言胃不若言神。心主神,肺主氣,神、氣二者,非脈之大原者哉?

白話文:

就像樹木的根雖然向下伸展,但根基上側面的根須會向四面盤繞,吸收四方泥土的精氣,精氣旺盛後才能向四周長出樹枝和樹葉。人的脈絡,隱藏在肌肉之下,不僅向下延伸到小腿,深入到筋骨內部,還必須與中間的部位相連,與肌肉融為一體,這樣氣血才能交融貫通,營衛之氣不會離散,這就叫做「有氣」,有氣纔有根基。

我經常看到體質陰虛的人,以及年紀大的人,他們的脈象就像一條獨自撐起來的線,好像與肌肉沒有相連,陰氣和陽氣分開,這叫做「無氣」。萬事萬物沒有氣,就不能融會貫通,所以說談及「根」不如談及「氣」,談及「胃」不如談及「神」。心主神,肺主氣,神和氣這兩者,不就是脈絡的根本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