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下 (2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24)

1. 女科論

古傳經淨後,單日成男,雙日成女諸說,多屬支離。男子精勝則多男,女子天癸勝則多女,此乾道成男,坤道成女之義也。男子精先至則生男,女子天癸先至則生女,此乾坤六子內陽外陰之義也。夫女子天癸,女子之真陰也。馬元臺曰:經云女子二七天癸至。天癸,陰精也。

腎屬水,癸亦屬水,由先天之氣蓄極而生,故謂陰精為天癸。王太僕以月事為天癸者非也。《易》曰:男女媾精,萬物化生。是男女交媾之時各有精,但女子之精,以二七而至,而其月事,亦與此時同候,故經即繼之曰太衝脈盛,月事以時下。西學云:女子子宮內,有精珠十五顆至十八顆不等,形如雀卵,薄膜裹之,內藏精液,是謂陰精。女子入月之年,精珠始生,暮年月信止,精珠即無。

凡夫婦交媾,精珠迸裂,陰精與陽精交會,是以成孕。此說與元臺義同,似可憑信。觀雞之生卵,雞腹中卵有數目,漸次生盡,則不生矣。在人亦然。嘗見婦人肥盛,即難成孕,以子宮為濕痰脂膜壅塞故也,古法以二陳、二術等治之。又見婦人破泄太早、太甚,及大病脫血後,雖調理復原,亦難成孕,想是精珠盡裂之故。

觀此則葆精之道,不獨男子為然已也。

葆精之後,當知保胎。夫保胎之法,不外氣血。胞胎在腹,如天之包地,如雞之含卵,四面皆血以養之,氣以攝之,不得行一條胞脈,系腎以為根絆。若氣虛不足以提攝,血虛不足以涵濡,則其胎自落。彼巢元方分經養胎之說,謂十二經脈養胎,以五行分四時,殊難憑信。

人身經脈,一氣貫通,豈有分任各養之理?以系腎而言,腰者腎之府,腎為人身之根蒂,腎虛則吸納之權廢,實足以致落,故腰痛胎必落。大抵世之因氣虛落胎者,十之二三;因血虛落胎者,十之六七。其有每至兩三月即落者,總由陰虛熱爍,如涸澤之魚,不能久活。法宜清補腎陰為主,兼忌濃味炙煿、香燥破耗等物,自可無虞。

古有黃芩、白朮安胎之說,不知此二藥,系苦燥辛燥之體,與胎大不相宜,想古人為孕婦脾有濕熱者用之,後人不察,誤認為安胎聖藥,豈不相反?吳又可謂大黃為安胎聖藥,此指客邪傳胃腑者言之,去邪即是安胎,豈無此實證,而亦用之乎?又古人因胎氣上逆,用銀苧酒,取其鎮逆、清熱、和氣血,後人不悟此理,嘗於閃挫欲墮者,而亦用之,豈非速其墮乎?總之,安胎之法,有客邪致胎不安者,但當去邪,即是安胎,邪早去一日,胎早安一日,經故曰有故無殞。其有不因客邪而胎自不安者,當究其所以不安之原以治之,而胎自安。

其因閃挫欲墮者,宜培養氣血,稍參調氣治之。

至胎前雜病,如子癇、子煩、子暈、子淋、子腫、子懸、子嗽等證,大抵不外陰虛化燥、陽虛化濕兩端,隨證參酌,自可無誤。

白話文:

女科論

古人關於經期潔淨後單日生男、雙日生女的说法,大多是沒有根據的推測。男子精氣旺盛則多生男孩,女子天癸(月經)旺盛則多生女孩,這是陰陽之道,乾道生男,坤道生女的意思。男子的精氣先到達則生男孩,女子的天癸先到達則生女孩,這是乾坤交合,內陽外陰的道理。女子的天癸,是女子自身的真陰之氣。馬元臺說:《經》書上說女子十四歲天癸始至。天癸,就是陰精。

腎屬水,癸也屬水,是由先天之氣積蓄到極點而產生的,所以稱陰精為天癸。王太僕認為月經就是天癸的說法是錯誤的。《易經》說:男女交合精氣,萬物才能化生。意思是男女交合時各有精氣,只是女子的精氣在十四歲(二七)時才開始出現,而她的月經也與此時同時出現,所以經文中接著說太衝脈盛,月經按時來潮。西方的說法是:女子子宮內有十五到十八顆不等的精珠,形狀像雀卵,薄膜包裹著,裡面含有精液,這就是陰精。女子開始來月經的年份,精珠才開始產生,更年期月經停止,精珠也就消失了。

凡是夫婦交合,精珠就會破裂,陰精與陽精結合,於是便懷孕。這個說法與馬元臺的觀點相同,似乎可以相信。觀察母雞下蛋,雞腹中卵的數量是有限的,逐漸下完後就不再下了。人也是一樣的。曾經見到一些婦女身體肥胖,就難以懷孕,這是因為子宮被濕痰和脂肪阻塞的緣故,古方常用二陳湯、二術湯等藥方治療。又見到一些婦女過早、過度性生活,或大病失血後,即使調理恢復了健康,也難以懷孕,想來是因為精珠耗盡的緣故。

由此可見,保養精氣之道,不只是男子需要如此而已。

保養精氣之後,就要懂得保胎。保胎的方法,主要在於調養氣血。胎兒在腹中,如同天包地,如同母雞孵卵,周圍都是血液來滋養它,氣來約束它,胎兒藉由一條胞脈與腎臟相連作為根基。如果氣虛不足以約束,血虛不足以滋養,那麼胎兒就會自然流產。巢元方關於經脈養胎的說法,認為十二經脈都參與養胎,並按五行分四時,很難令人信服。

人體的經脈,氣機是貫通的,怎麼會有分工養胎的道理呢?從腎臟來說,腰是腎的府庫,腎是人體的根本,腎虛則吸收的機能衰退,確實足以導致流產,所以腰痛必然會導致流產。總的來說,由於氣虛而流產的,大概佔十分之二三;由於血虛而流產的,大概佔十分之六七。那些懷孕兩三個月就流產的,大多是陰虛火旺,如同乾涸池塘裡的魚,無法久活。治療方法宜以滋陰清補腎陰為主,同時忌食濃味辛辣炙烤、香燥耗氣的食物,這樣就可以避免流產。

古人有黃芩、白朮安胎的說法,不知這兩種藥,都是苦燥辛燥的藥性,與胎兒極不相宜,想來古人是針對孕婦脾胃有濕熱者使用的,後人沒有弄清楚,誤認為是安胎聖藥,豈不是弄巧成拙?吳又可說大黃是安胎聖藥,這是指外邪入侵胃腸者而言,祛除邪氣也就是安胎,難道沒有這種實例,而不能使用嗎?又古人因胎氣上逆,使用銀花酒,是取其鎮逆、清熱、調和氣血的作用,後人沒有理解這個道理,常常在孕婦閃挫欲墮時也使用它,豈不是加速流產嗎?總而言之,安胎的方法,如果有外邪導致胎兒不安的,只要祛除邪氣,就能安胎,邪氣祛除得越早,胎兒就越早安穩,經書上說:「有因無故,必不致殞。」如果沒有外邪,而胎兒自行不安的,就要探究其不安的根本原因來治療,胎兒自然就會安穩。

如果由於閃挫而欲墮胎的,應該調理氣血,稍微參合調氣的方法來治療。

至於妊娠期雜病,如子癇、子煩、子暈、子淋、子腫、子懸、子嗽等症狀,大都與陰虛化燥、陽虛化濕有關,根據症狀分別治療,就可以避免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