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下 (17)
卷下 (17)
1. 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傷寒醫下之,續得下利清穀不止,身疼痛者,急當救里;後身疼痛,清便自調者,急當救表。救里宜四逆湯,救表宜桂枝湯。大汗出,熱不去,內拘急,四肢疼(以上皆外證),又下利(清穀)、厥逆、惡寒者(三者皆虛寒內證)。四逆湯主之(急當救里)。大汗、大下、利而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
吐利汗出,發熱惡寒,四肢拘急,手足厥冷者,四逆湯主之。(雖有表證,急當救里)。既吐且利、小便複利(二便俱利,內陽將盡)、大汗出、下利清穀、內寒外熱,(雖有外熱表證,而里證重極)。脈微欲絕,四逆湯主之。下後復發汗、晝日煩躁不得眠、夜來安靜,(陽虛有二證,陰陽兩虛者畏陽,陰不虛者喜陽)。不嘔不渴、無表證、脈沉微、身無大熱者,乾薑附子湯主之。
發汗復下之,病仍不解,煩躁者(此陽氣不攝而煩,所謂陰煩也。然必參以他證,方不致誤)。茯苓四逆湯主之(茯苓、人參、附子、甘草、乾薑)。太陽病發汗,汗出不解,其人仍發熱、心下悸、頭眩、身瞤動、振振欲擗地者,真武湯主之。此發汗太過,水邪隨陽氣上逆,比茯苓四逆湯證較重。
彼因汗、下兩傷,故用人參、乾薑;此因汗傷水逆,故用真武鎮伏水邪,挽回陽氣。真武屬北方水神,故取以為名。(茯苓、芍藥、生薑、白朮、附子)。若吐若下後,心下逆滿,氣上衝胸,起則頭眩,脈沉緊者,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。此亦陽虛水逆之證,即真武證之輕者。
若再發汗,則動經氣,而身為振振搖矣。發汗病不解,反惡寒者,虛故也,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。太陽病外證未除,而數下之,遂協熱下利、利下不止、心下痞硬(邪在上焦),表裡不解,桂枝人參湯主之(桂枝、甘草、白朮、人參、乾薑)。傷寒下利不止,心下痞硬,服瀉心已,復以他藥下之(一誤再誤),利不止,醫以理中與之,利益甚。理中者,理中焦也。
此利在下焦,(下藥太過,大腸受傷),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(澀以止脫)。複利不止,當利其小便(分其清濁,則便自堅)。凡此皆誤汗、誤下,傷及真陽,故轉而用溫,以救其誤,非表寒化熱之正方也。
若夫裡寒一證,不外脾腎陽虛,陽虛則化濕,故夾濕者多,治法不外四逆、真武、理中三法。四逆一類,不離薑、附,再觀方中加減,皆欲其通陽開閉,重在腎也;真武一類,不離苓、附、生薑,欲其溫陽鎮水,亦重在腎也;理中一類,不離乾薑、白朮,欲其守中,重在脾也;其桂枝附子一類,為風濕陽虛而設,欲其解肌溫陽化濕,表裡兼治,重在裡。此治裡寒之大較也。
試詳言之。論曰:發熱,頭痛(表邪),脈反沉(里脈),若不瘥,身體疼痛,當急救里,宜四逆湯(甘草、乾薑、附子。身體疼痛,表寒、裡寒陰陽二證皆有之。雖沉為里脈,而表邪郁遏者亦有之。必審其人不煩不渴,脈沉而至數清楚,一派皆屬陰象,乃可用之,切勿孟浪)!脈浮而遲、表熱裡寒、下利清穀者,四逆湯主之。自利不渴,屬太陰,臟有寒也,當溫之,宜四逆輩。
白話文:
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傷寒患者經過瀉下治療後,持續腹瀉,排出稀薄的穀物樣大便,同時身體疼痛,就要緊急救治裡證;如果瀉後身體疼痛,但大便自行恢復正常,就要緊急救治表證。救治裡證宜用四逆湯,救治表證宜用桂枝湯。患者大量出汗,但發熱不退,內部感到拘緊,四肢疼痛(以上都是表證),又腹瀉(排出稀薄的穀物樣大便)、手足厥冷、惡寒(這三者都是虛寒裡證),則應服用四逆湯(緊急救治裡證)。患者大量出汗、大量腹瀉,瀉後手足厥冷,也應該服用四逆湯。
患者嘔吐腹瀉、出汗、發熱惡寒、四肢拘緊、手足厥冷,都應該服用四逆湯(即使有表證,也要緊急救治裡證)。患者既嘔吐又腹瀉,小便也頻繁(二便都頻繁,體內陽氣將要耗盡)、大量出汗、腹瀉排出稀薄的穀物樣大便、內寒外熱(雖然有外熱表證,但裡證非常嚴重),脈象微弱將要斷絕,也應該服用四逆湯。患者瀉下後又再次出汗,白天煩躁不安睡不好,晚上卻比較安靜(陽虛有兩種表現,陰陽兩虛者畏懼溫熱,單純陰虛者則喜歡溫熱),不嘔吐不口渴,沒有表證,脈象沉弱,身體沒有明顯發熱,則應該服用乾薑附子湯。
患者發汗後又腹瀉,病情仍然沒有好轉,而且煩躁不安(這是陽氣不能收斂而導致的煩躁,所謂陰煩。但是必須結合其他症狀綜合判斷,才能避免誤診),應該服用茯苓四逆湯(茯苓、人參、附子、甘草、乾薑)。太陽病患者發汗後,汗出不能止住,仍然發熱、心下悸動、頭暈、身體震顫、感覺要撞擊地面,則應該服用真武湯。這是由於發汗過度,水邪隨著陽氣上逆所致,比茯苓四逆湯的病症更嚴重。
前者是因為汗、瀉兩方面受損,所以使用人參、乾薑;後者是因為發汗傷損導致水邪上逆,所以使用真武湯來鎮伏水邪,挽回陽氣。真武指的是北方水神,所以以此為藥名。(茯苓、芍藥、生薑、白朮、附子)。如果嘔吐或腹瀉之後,心下脹滿,氣體上衝胸部,站起來就頭暈,脈象沉緊,則應該服用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。這也是陽虛水邪上逆的症狀,是真武湯證的輕型。
如果再次發汗,就會損傷經氣,身體就會震顫搖晃。發汗後病情沒有好轉,反而惡寒,這是因為身體虛弱,應該服用芍藥甘草附子湯。太陽病的表證還沒有消除,卻多次瀉下,導致發熱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(邪氣在上焦),表裡證候都沒有解開,應該服用桂枝人參湯(桂枝、甘草、白朮、人參、乾薑)。傷寒患者腹瀉不止,心下痞硬,已經服用瀉心藥物,又再次服用其他瀉下藥物(一錯再錯),腹瀉仍然不止,醫生用理中湯給他治療,效果很好。理中,就是調理中焦。
這次腹瀉在下焦(瀉下藥物使用過度,大腸受損),應該服用赤石脂禹餘糧湯(收斂止瀉)。如果腹瀉仍然不止,應該利其小便(分清濁,大便自然就會變硬)。所有這些都是因為發汗、瀉下失誤,損傷了真陽之氣,所以轉而使用溫熱的藥物來救治錯誤,這並不是治療表寒化熱的正規方劑。
至於裡寒這一症狀,大多是脾腎陽虛,陽虛就會化生濕邪,所以夾雜濕邪的情況很多,治療方法主要就是四逆、真武、理中三法。四逆類藥物,離不開薑、附子,再觀察方劑中的加減,都是為了通陽開閉,重點在於腎;真武類藥物,離不開茯苓、附子、生薑,目的是溫陽鎮水,也重點在於腎;理中類藥物,離不開乾薑、白朮,目的是守護中焦,重點在於脾;而桂枝附子類藥物,是針對風濕陽虛而設計的,目的是解表溫陽化濕,表裡兼治,重點在於裡。這就是治療裡寒的大致方法。
讓我們詳細說明一下。論述說:發熱、頭痛(表邪),脈象反而沉弱(裡脈),如果病情沒有好轉,身體疼痛,就應該緊急救治裡證,應該服用四逆湯(甘草、乾薑、附子。身體疼痛,表寒、裡寒陰陽兩種證候都有可能。雖然沉脈是裡脈,但是表邪鬱結的也有。必須仔細觀察患者不煩躁不口渴,脈象沉而有力,脈搏清晰,所有表現都是陰虛的症狀,才能使用,千萬不要輕率使用!)!脈象浮而遲緩、表熱裡寒、腹瀉排出稀薄的穀物樣大便,應該服用四逆湯。自行腹瀉但不口渴,屬於太陰證,臟腑有寒邪,就應該溫暖它,應該服用四逆類藥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