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下 (16)
卷下 (16)
1. 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若但頭汗出,齊頸而還,小便不利,渴欲飲水,此為瘀熱(濕與熱合)在裡,身必發黃,茵陳湯主之。熱利下重(後重)者,白頭翁湯主之(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)。大病瘥後,腰以下有水氣者,牡蠣澤瀉散主之(牡蠣、澤瀉、葶藶子、蜀漆、花粉、商陸、海藻)。凡此皆治地氣為病者也,所謂六經不外三焦者此也。
試再言經邪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,(按:循經傳,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四日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,六經傳遍,七日從太陽病漸次而減。今云二三日以上,當指五日以上之二三日言)。心中煩,不得臥,黃連阿膠湯主之(黃連、阿膠、黃芩、芍藥、雞子黃)。
此少陰傳經之熱邪,有熱無結,故用降火養陰法。少陰病二三日,咽痛者,與甘草湯;不瘥,與甘桔湯,此少陰虛熱上爍,故用甘緩辛開苦降法。少陰病,咽傷生瘡,不能言語,聲不出者,主苦酒湯(半夏、雞子白、苦酒,納雞子殼中,置刀環,安火上,令三沸,少少含咽之)斂火降逆。少陰病下利、咽痛、胸滿而煩者,主豬膚湯(白蜜、米粉,豬膚湯和服)。
此陰虛化燥,故用甘鹹潤納之法。又有病後脈結代,心動悸者,主炙甘草湯(炙甘草、乾地黃、麥冬、麻仁、阿膠、生薑、人參、桂枝、大棗)。此邪已去盡,氣血兩虧,經脈失養,燥結不通,故以甘涼潤養為主,尤妙在大甘緩之於上,佐辛潤通其脈絡,所以治脈結代心悸有殊功。
又有汗、吐、下後,病已向愈,而心胃之間尚有留邪結氣,以致心下痞硬、噫氣不除,旋覆代赭湯主之(旋覆花、人參、生薑、炙甘草、半夏、代赭石、大棗)。此散結補虛法也。又有少陰病始得之,反發熱,脈沉者,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;無里證者,麻黃附子甘草湯主之。此兩感傷寒,一曰太陽與少陰並病。
夫太陽、少陰相表裡而位最近,猶可引之外達,從汗而解,故溫陽而兼達表。又有少陰病四逆,四逆散主之(甘草、枳實、芍藥、柴胡)。咳加五味、乾薑;悸加桂枝;小便不利加茯苓;腹痛加附子;泄利下重加薤白。此少陰傳經之邪,非直中之邪,並無脈微、惡寒等陰證,即下利一端,並非清穀,而反下重,故用疏邪散結,而不用溫陽。若大汗、大下後,陽氣大虛,則當以扶陽為急務。
論曰:傷寒脈浮,自汗出,小便數,心煩,微惡寒,腳攣急,反與桂枝湯攻其表,此誤也。得之便厥,咽中干,煩躁(此是陰煩)。吐逆者,與甘草乾薑湯,以復其陽;若厥愈足溫者,更與芍藥甘草湯,以和其陰,其腳即伸;若胃氣不和譫語者,少與調胃承氣湯;若重發汗,復加燒針者,四逆湯主之(甘草、乾薑、附子。此陰陽兩虛之後,又復竭其陽,非此湯不能挽回陽氣,然必實有陽虛見證,方可用)。
白話文:
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如果只是頭上冒汗,汗水只到脖子就停止了,小便不利,口渴想喝水,這是瘀熱(濕熱合邪)在體內,身體一定會發黃,用茵陳湯治療。熱邪導致大便下墜困難的,用白頭翁湯治療(白頭翁、黃連、黃柏、秦皮)。大病痊癒後,腰部以下有水腫的,用牡蠣澤瀉散治療(牡蠣、澤瀉、葶藶子、蜀漆、花粉、商陸、海藻)。這些都是治療地氣(下焦)致病的方劑,所謂六經病症不脫離三焦的道理就在於此。
再談經絡邪氣。少陰病發病二三日以上(按:循經傳變,一日太陽,二日陽明,三日少陽,四日太陰,五日少陰,六日厥陰,六經傳遍,七日從太陽病漸次減輕。這裡說的二三日以上,應是指五日以上再延續二三日而言)。心中煩躁,無法平臥,用黃連阿膠湯治療(黃連、阿膠、黃芩、芍藥、雞蛋黃)。
這是少陰經傳變的熱邪,有熱但沒有積聚,所以用清熱滋陰的方法。少陰病發病二三日,咽喉疼痛的,用甘草湯;若不痊癒,用甘桔湯,這是少陰虛熱上攻,所以用甘味緩和、辛味開洩、苦味下降的方法。少陰病,咽喉潰爛生瘡,不能說話,聲音發不出,用苦酒湯(半夏、雞蛋清、苦酒,放入雞蛋殼中,用刀環固定,放在火上,煮沸三次,少量含咽)以收斂火邪、降逆氣。少陰病下痢、咽喉痛、胸部滿悶煩躁的,用豬膚湯(蜂蜜、米粉,豬膚湯一起服用)。
這是陰虛化燥,所以用甘味鹹味潤澤的收斂方法。還有病後脈象結代,心悸的,用炙甘草湯(炙甘草、熟地黃、麥冬、麻仁、阿膠、生薑、人參、桂枝、大棗)。這是邪氣已盡,氣血兩虛,經脈失養,燥熱阻塞不通,所以以甘味涼潤滋養為主,尤其妙在於甘味緩和在上,佐以辛味潤澤通利經脈,所以治療脈象結代心悸有特殊功效。
還有汗、吐、瀉之後,病情已趨好轉,但心胃之間仍然有邪氣積聚,導致心下痞硬、呃逆不止,用旋覆代赭湯治療(旋覆花、人參、生薑、炙甘草、半夏、代赭石、大棗)。這是散結補虛的方法。還有少陰病初期,反而發熱,脈象沉的,用麻黃附子細辛湯治療;沒有裡證的,用麻黃附子甘草湯治療。這兩種情況是傷寒,太陽與少陰同時發病。
太陽、少陰互為表裡,位置最接近,可以引導邪氣從體表排出,從汗液中解表,所以溫陽兼達表。還有少陰病四逆的,用四逆散治療(甘草、枳實、芍藥、柴胡)。咳嗽加五味子、乾薑;心悸加桂枝;小便不利加茯苓;腹痛加附子;洩瀉下墜加薤白。這是少陰經傳變的邪氣,不是直接侵犯的邪氣,沒有脈象微弱、惡寒等陰證,即使下痢,也不是清穀物,反而下墜困難,所以用疏散邪氣、散結的方法,不用溫陽。如果大汗、大瀉後,陽氣大虛,則應以扶陽為急務。
論曰:傷寒脈象浮,自汗,小便頻數,心煩,輕微惡寒,腳抽筋,反而用桂枝湯攻邪於表,這是錯誤的。發病就出現厥逆,咽喉乾燥,煩躁(這是陰虛煩躁)。嘔吐的,用甘草乾薑湯,以恢復陽氣;如果厥逆好轉,腳也溫暖了,再用芍藥甘草湯,以調和陰氣,腳就能伸直;如果胃氣不和,神志不清的,少量服用調胃承氣湯;如果重發汗,又加燒針的,用四逆湯治療(甘草、乾薑、附子。這是陰陽兩虛之後,又耗損陽氣,非此湯不能挽回陽氣,但必須確實有陽虛的症狀,才能使用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