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下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15)

1. 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
皆不可與承氣。即腹大滿不通,僅可與小承氣(厚朴、枳實、大黃)微和胃氣,勿令大下。若日晡潮熱,或手足濈然汗出,(四肢為諸陽之本,汗出則陽氣已盛於土中,以此為驗大便硬一法)。

多汗則津液外泄,胃中必燥,燥則大便必硬,腸有燥矢,則必譫語,或獨語如見鬼狀,或腹滿痛,或繞臍痛,或心以下按之硬,或煩躁發作有時,或時有微熱,喘冒不能臥,或目中不了了,睛不和,里邪結實,陽氣不能外達,往往微似惡寒,甚而厥逆(熱深厥亦深),舌苔必板厚欠津,或黃或黑,皆宜大承氣湯速下之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。大黃用酒洗先煨,以緩其性。

芒硝後下,欲其先軟化而後行也)。若劇者,發則不識人,循衣摸席,惕而不安,微喘直視,此皆陽明危證,脈弦者生,澀者死。弦則以其尚能制土,若澀則氣血已枯矣(亦有邪結脈澀,氣血尚未盡枯者)。又有陽明、少陽合病者,必下利,其脈不負者順也,負者失也(洪緩是陽明脈,為不負。

弦緊是少陽脈,為負。負,木剋土也)。脈滑而數者,有宿食也;遲而滑者,內實也:宜大承氣湯。寸口脈浮而大,按之反澀,尺中亦微而澀(邪結不通),有宿食也,宜大承氣湯。少陰病得之二三日,口燥舌乾者(少陰證),急下之;少陰病自利清水,色純青(肝邪傳腎),心下必痛,口乾燥者,急下之。宜大承氣湯。

又有發汗後不惡寒,但蒸蒸發熱者,當和胃氣,與調胃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。調胃全在甘草。恐傷中焦,故不用樸、實)。太陽病未解(未出汗),脈陰陽俱停,先振慄,汗出乃解。但陽脈微者,先汗出乃解;但陰脈微者,下之乃解,宜調胃承氣湯。其有脾約者(精液不足,脾氣約束)。

大便必難,宜麻仁丸(即小承氣加麻仁、杏仁、白芍),潤脾泄肝,緩化行之。其有直腸津液內竭,欲行不行者,宜蜜煎導法、豬膽汁導法(膽汁導法尤效)。又有太陽病不解(經邪不解,勢必傳腑),熱結膀胱,以致蓄血,其人如狂(熱甚血凝,上干心包),血自下,下者愈(亦有血下而脫者,不可不知)!其少腹急結者,宜桃仁承氣湯(桃仁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桂枝);重者,少腹硬滿,其人喜忘(血凝則心氣結),甚則發狂,小便自利,(蓄血在血分,不在氣分),矢雖硬,大便反利(血性滑利),其色必黑(內有瘀血),或漱水不欲咽,皆蓄血見證,抵當湯下之(水蛭、虻蟲,熬一次,大黃、桃仁)。若脈數不解,而下不止,必協熱而便膿血,又別有治法。

其有熱而少腹滿者,應小便不利,今反利者,為有血也,當下之,宜抵當丸(即以湯藥作丸)。此見證較輕,故用丸以緩下其血。若脈沉結、少腹滿、身黃、小便不利(不利知為濕熱),此非血結,但濕熱不行耳,茵陳湯下之(茵陳、梔子、大黃)。陽明病,發熱汗出者,此為熱越,不能發黃。

白話文:

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
所有情況都不能使用承氣湯。如果腹部脹滿不通,只能使用少量小承氣湯(厚朴、枳實、大黃),稍微調和胃氣,不要瀉下過度。如果出現午後潮熱,或者手腳自發出汗(四肢是諸陽之本,出汗則陽氣已經盛於土中,以此判斷大便是否堅硬)。

大量出汗則津液外洩,胃中必然乾燥,乾燥則大便必然堅硬,腸道乾燥不通則必然神志不清,或獨自說話像看見鬼一樣,或腹脹疼痛,或繞臍疼痛,或心以下按壓堅硬,或煩躁發作有時,或時而微熱,呼吸困難不能平臥,或眼睛模糊不清,瞳孔不正,裡邊邪氣結聚,陽氣不能外達,往往略微像惡寒,嚴重則厥逆(熱邪深則厥逆也深),舌苔必然厚膩乾燥,或黃或黑,都應該服用大承氣湯迅速瀉下(大黃、芒硝、厚朴、枳實。大黃用酒洗淨後先煨,以緩和其藥性。芒硝後下,目的是使其先軟化後再排出)。如果病情嚴重,發病時不認識人,摸著衣服摸著床鋪,不安穩,輕微喘息直視前方,這些都是陽明危急證候,脈象弦細者可以活,脈象澀滯者必死。弦細脈是因為還能制約脾土,如果脈澀則氣血已經枯竭了(也有邪氣結聚導致脈澀,氣血尚未完全枯竭的情況)。還有陽明、少陽合病者,必然腹瀉,脈象不浮者病情順利,脈象浮者病情危急(洪大而緩慢是陽明脈,為不浮。弦緊是少陽脈,為浮。浮,木剋土也)。脈象滑數者,有宿食;脈象遲緩而滑者,內有實邪:都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寸口脈浮大,按壓反而澀滯,尺脈也微弱澀滯(邪氣結聚不通),有宿食,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少陰病發病二三日,口燥舌乾(少陰證),應該迅速瀉下;少陰病自瀉清稀水樣大便,顏色純青(肝邪傳腎),心下必然疼痛,口乾,應該迅速瀉下。都應該服用大承氣湯。

還有發汗後不惡寒,只是蒸蒸發熱者,應該調和胃氣,服用調胃承氣湯(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。調和胃氣全靠甘草。擔心損傷中焦,所以不用厚朴、枳實)。太陽病沒有痊癒(沒有出汗),脈象陰陽俱停,先有寒戰,出汗後才能痊癒。只有陽脈微弱者,先出汗後痊癒;只有陰脈微弱者,瀉下後痊癒,應該服用調胃承氣湯。如果脾胃虛弱(精液不足,脾氣約束)。

大便必然困難,應該服用麻仁丸(即小承氣湯加麻仁、杏仁、白芍),潤澤脾胃瀉肝,緩慢化解排出。如果直腸津液枯竭,想排便卻排不出來,應該使用蜂蜜煎煮導泄法、豬膽汁導泄法(豬膽汁導泄法尤其有效)。還有太陽病沒有痊癒(經邪沒有解除,必然傳入腑臟),熱邪結聚膀胱,導致蓄血,病人像發狂一樣(熱邪嚴重血凝,上干心包),出血後病情好轉(也有出血而脫險的情況,不可不知)!如果少腹部急劇絞痛,應該服用桃仁承氣湯(桃仁、大黃、芒硝、甘草、桂枝);病情嚴重者,少腹部硬脹,病人健忘(血凝則心氣結),嚴重則發狂,小便自利,(蓄血在血分,不在氣分),大便雖硬,反而腹瀉(血性滑利),顏色必然發黑(內有瘀血),或者漱口後不想吞咽,都是蓄血的表現,應該服用抵當湯瀉下(水蛭、虻蟲,熬製一次,大黃、桃仁)。如果脈象數而病情沒有好轉,而且瀉下不止,必然是熱邪加重而且排出膿血,另有治療方法。

如果發熱而且少腹脹滿,小便應該不利,現在反而利者,是有血的表現,應該瀉下,應該服用抵當丸(即把湯藥製成丸藥)。這種情況症狀較輕,所以用丸藥緩慢瀉下瘀血。如果脈象沉而結滯、少腹脹滿、身體發黃、小便不利(不利就知道是濕熱),這不是血瘀,只是濕熱不通而已,應該服用茵陳湯瀉下(茵陳、梔子、大黃)。陽明病,發熱出汗者,這是熱邪外越,不能發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