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下 (14)
卷下 (14)
1. 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病在膈上者必吐,在膈下者必利,不利進熱粥一杯,利不止進冷粥一杯。巴豆之性,得熱則行,得冷則止)。若夫痞氣,有因誤下而成者,有因汗後邪未盡而成者。蓋汗為水類,邪汗未盡,水濕與熱停於膈下,亦能作痞。其痞有水邪較重者,汗解後心下痞硬、乾噫食臭、脅下有水氣、腹中雷鳴、下利,生薑瀉心湯主之,取辛以行水之意。(生薑、半夏、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)。
有胃虛較重者,誤下,其人下利日數十行、完穀不化、腹中雷鳴、心下痞硬而滿、乾嘔、心煩不安,醫復誤下之,其痞益甚,此胃中虛,客氣挾痰熱上逆,故使硬也,甘草瀉心湯主之,取甘以補虛緩逆之意。(甘草、黃芩、半夏、乾薑、黃連、大棗)。又有嘔而發熱,柴胡湯證,醫反下之,柴胡證仍在者,仍與柴胡湯,必蒸蒸振卻,發熱汗出而解(即今所謂戰汗是也。邪正相爭而出,虛人多有之)。
若無柴胡證,但心滿而不痛者,此為痞,半夏瀉心湯主之,取辛以燥濕之意。(半夏、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)。又有脈浮而緊,邪在表也,醫誤下之,緊反入里(沉緊),則作痞,熱結氣分,內無水邪,故痞而按之自濡,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,取苦以瀉熱之意,妙在麻沸湯(滾湯)泡汁,欲其輕揚清淡,以滌上焦之邪熱。又有心下痞,復惡寒汗出者,此陽虛也,附子瀉心湯主之,取溫陽止汗之意。
妙在濃煎附子,輕泡大黃、黃芩、黃連,蓋扶陽欲其熱而性重,開痞欲其生而性輕也。凡此皆治心下見證者也。他如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(表邪陷入),腹痛欲嘔,與黃連湯(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,加桂枝達邪出外)。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,與黃芩湯(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),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。誤下寒格吐下,食入即吐,與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。
此三者,皆寒熱、濕熱、虛實夾雜為病,與瀉心同一方法。又有發汗後邪氣已去,腹中脹滿(濕氣),與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,泄濕補虛,此又虛邪入腹中治法也。
若夫膈膜以下,病及地氣,不外胃中、腹中、少腹三者而已。夫胃為中土,藏垢納汙,萬物皆歸焉,故邪入胃腑,即不能外達,必從下解,或邪熱與胃腸渣滓搏結,或邪熱與膀胱血結,或邪熱夾濕鬱極走於肌肉,致身發黃。
匪直此也,陽明腑實,必病及三陰:胃脾相為表裡,太陰脾脈布胃中,絡於嗌,故腹滿而咽乾;當臍屬少陰,少陰腎脈絡於肺,系舌本,故口燥舌乾而渴;少腹屬厥陰,厥陰肝脈絡於肝,循陰器,故煩滿囊縮。三陰屬臟,五臟藏而不瀉,其可瀉者,惟胃腸而已,此承氣諸湯所由立也。
承氣云者,謂承天氣以平地氣者也。亦有邪由陽明經(「經」字宜著眼)傳太陰經,由太陰而少陰而厥陰,成可溫之證者,此寒濕重者也,詳見裡寒條下,茲不具論。端以陽明腑實,必審其確實證見,如腑實則日晡(未、申時,陽明主令)。必有潮熱,或如瘧狀。其熱未潮者,里未結也;其發熱微惡寒者,表未解也。
白話文:
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疾病位於膈膜以上,必定嘔吐;位於膈膜以下,必定腹瀉。腹瀉不止,先喝一杯溫熱稀粥;如果腹瀉仍然不止,再喝一杯冷稀粥。巴豆的特性是,遇到熱則運行,遇到冷則停止。
至於痞氣,有的因為誤用下瀉藥造成,有的因為汗後邪氣未盡造成。因為汗液屬水,汗出不徹底,水濕與熱邪停留在膈膜以下,也能導致痞氣。如果痞氣以水濕邪氣較重,汗解後出現心下痞硬、乾嘔食臭、脅下有水氣、腹中雷鳴、下利等症狀,則可用生薑瀉心湯治療,目的是用辛味藥物來行水。(藥方:生薑、半夏、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)
如果胃虛較重,誤用下瀉藥,導致連續腹瀉數十次,食物消化不良,腹中雷鳴,心下痞硬且飽滿,乾嘔,心煩不安,醫生又再次誤用下瀉藥,痞氣更加嚴重,這是因為胃中虛弱,外邪夾雜痰熱上逆,所以才會痞硬,可用甘草瀉心湯治療,目的是用甘味藥物來補虛緩解逆氣。(藥方:甘草、黃芩、半夏、乾薑、黃連、大棗)還有一種情況是嘔吐伴發熱,符合柴胡湯的證候,醫生卻誤用下瀉藥,如果柴胡證仍在,仍需服用柴胡湯,患者會出現微微發抖、發熱出汗而痊癒(這也就是現在所說的戰汗,是邪正相爭而引起的,虛弱的人較易出現)。
如果沒有柴胡證,只是心下飽滿而不痛,這是痞氣,可用半夏瀉心湯治療,目的是用辛味藥物來燥濕。(藥方:半夏、黃芩、黃連、乾薑、人參、甘草、大棗)還有一種情況是脈象浮緊,邪氣在表,醫生卻誤用下瀉藥,導致緊脈轉為沉緊,則會形成痞氣,此時熱邪結聚在氣分,內無水濕邪氣,所以痞氣按之柔軟,可用大黃黃連瀉心湯治療,目的是用苦味藥物來瀉熱,妙在用滾燙的開水沖泡藥汁,使其藥性輕揚清淡,以清除上焦的邪熱。還有一種情況是心下痞滿,又伴有惡寒出汗,這是陽氣虛弱,可用附子瀉心湯治療,目的是溫補陽氣止汗。
妙在濃煎附子,輕泡大黃、黃芩、黃連,因為扶助陽氣需要藥性溫熱而厚重,而開通痞氣則需要藥性平和而輕揚。以上這些都是治療心下痞滿證候的方法。其他如胸中有熱,胃中有邪氣(表邪陷入),腹痛欲嘔,可用黃連湯(即半夏瀉心湯去黃芩,加桂枝,以達邪氣外出)。太陽經與少陽經合病導致腹瀉,可用黃芩湯(黃芩、芍藥、甘草、大棗);如果伴有嘔吐,則在黃芩湯中加入半夏、生薑。誤用寒涼藥物導致嘔吐腹瀉,食物入口即吐,可用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。
這三種情況,都是寒熱、濕熱、虛實夾雜而病,治療方法與瀉心湯類似。還有一種情況是發汗後邪氣已去,但腹中脹滿(濕氣),可用厚朴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,瀉濕補虛,這是治療虛邪侵入腹中的方法。
至於膈膜以下,疾病涉及地氣,不外乎胃、腹、少腹三處。胃為中焦,臟腑濁氣聚集之處,萬物皆歸於胃,所以邪氣侵入胃腑,就不能向外擴散,必定從下排出,或者邪熱與胃腸食物殘渣結聚,或者邪熱與膀胱之血結聚,或者邪熱夾雜濕邪鬱結而侵入肌肉,導致皮膚發黃。
不只如此,陽明腑實,必定病及三陰:胃與脾臟互為表裡,太陰脾經佈滿胃中,絡於咽喉,所以腹滿而咽喉乾燥;臍部屬少陰,少陰腎經絡於肺,系於舌根,所以口乾舌燥而口渴;少腹屬厥陰,厥陰肝經絡於肝,循行於陰器,所以腹部煩滿而陰囊收縮。三陰屬臟腑,五臟藏而不瀉,唯獨胃腸可以瀉,這就是承氣湯類藥物得以立論的基礎。
承氣二字,是指承接天氣以調和地氣的意思。也有一些邪氣由陽明經(「經」字應重視)傳至太陰經,再由太陰經傳至少陰經、厥陰經,形成可以溫補的證候,這是寒濕較重的情況,詳見裡寒條下,這裡就不贅述了。總之,陽明腑實,必須審慎判斷其確實證候,如果腑實,則在午後(未時、申時,陽明經氣最盛)必定有潮熱,或者像瘧疾一樣發作。如果熱邪未成潮熱,說明裡證未結;如果發熱而略感惡寒,說明表證未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