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下 (13)
卷下 (13)
1. 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若胸脅滿而嘔(少陽證),日晡潮熱(胃腑邪實),已而微利(未大結實),小柴胡湯加芒硝湯軟蕩之。又有下後邪陷胸心,兼及胃腑,阻郁清陽,膀胱濕鬱不化,以致胸滿(少陽)、煩驚(心)、譫語(胃)、小便不利、一身盡重、不能轉側(膀胱蓄濕),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。(小柴胡去甘草,加龍、牡、鉛丹、大黃、桂枝、茯苓)。
又有誤汗、誤下,表邪內陷胸脅,阻遏清陽,陽氣上越,里有寒熱,以致寒熱往來,胸脅滿,微結,心下煩(皆少陽證),小便不利,渴而不嘔,但頭汗出(陽氣上越),柴桂乾薑湯主之(柴胡、桂枝、乾薑、黃芩、牡蠣、花粉、甘草)。二者見證錯雜,故藥亦錯雜,真神妙無方劑也。
凡此皆治胸脅、心中、少陽分野者也。
若夫心下見證,又有不同者。論曰:病發於陽(發熱、惡寒)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結胸;病發於陰(無熱、惡寒),而反下之,熱入因作痞氣。所以成者,以下之太早故也。夫結胸有熱結,有寒結,總不外痰涎蓄水,搏束清陽之氣,結於心胃之間(心下胃上),病屬有形,故痛而硬。痞氣,寒熱、虛實夾雜為病。
又有濕熱痰涎阻遏清陽之氣,留於心胃之間。病屬有形而無形,故但滿而不痛。結胸,非攻其蓄水不可;痞氣,非苦辛寒熱並用、消補兼施不可。此大小陷胸、瀉心諸湯之所由立也。然結胸、痞氣諸劑,必表邪已解,乃可用之。若心下痞而惡寒者,表未解也,不可攻裡,先用桂枝湯解表,表解再行治里,或用五苓散兩解表裡亦可。試詳言之。
其濕熱、痰涎小結胸者,正在心下,按之則痛,脈浮滑,小陷胸湯主之(黃連、半夏、栝蔞實)。其蓄水結胸者,頭痛(清陽被阻),心下痞硬滿、引脅下痛、乾嘔、短氣下利(皆蓄水見證),汗出不惡寒者,此表解里未和也,十棗湯主之。(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為末,共一錢匕,約今秤三分,以十棗煎湯和服,得快下利)。
其蓄水與實熱互結胸者,脈沉而緊、心下痛、按之石硬,甚者,舌燥而渴,(胸有蓄飲,熱不得泄,故燥而渴。前五苓散治燥渴,亦與此同意)、日晡小有潮熱(胃腑有邪)、從心上至少腹硬滿、痛不可近(雖上下皆痛,而根由心上而起)。又有結胸無大熱者,此水結在胸脅也,但頭汗出者,此熱為水鬱,不得發泄,若小便不利,水無出路,身必發黃,故並以大陷胸湯主之(甘遂末一錢匕,大黃、芒硝煎湯和服)。
又有結胸項亦強,如柔痙狀,下之則和,主大陷胸丸緩下之(大黃、芒硝、葶藶子、杏仁,和如彈丸一枚,甘遂末一錢匕,白蜜二合,煎服。一宿乃下,不下再服,取下為效。用丸緩下,取其不傷津液)。又寒水實結胸,無熱證者,與三物白散(桔梗、貝母、巴霜為末,服半錢匕,羸者減之。
白話文:
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若胸口脇肋脹滿並嘔吐(少陽證),下午潮熱(胃腑邪氣積聚),接著輕微腹瀉(尚未完全成形),可用小柴胡湯加芒硝湯來軟化通利。如果腹瀉後邪氣下陷侵犯胸脅,又影響胃腑,阻礙清陽之氣上升,膀胱濕氣鬱結不化,導致胸悶(少陽)、煩躁驚恐(心)、神志不清胡言亂語(胃)、小便不利、全身沉重、無法翻身(膀胱濕邪蓄積),則可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療。(小柴胡湯去甘草,加入龍骨、牡蠣、鉛丹、大黃、桂枝、茯苓)。
又若因錯誤汗法或下法,導致表邪內陷胸脅,阻礙清陽之氣上升,陽氣上逆,裡邊又有寒熱,因而寒熱往來,胸脇脹滿,略微結實,心下煩悶(皆屬少陽證),小便不利,口渴但不嘔吐,只有頭部出汗(陽氣上逆),則用柴桂乾薑湯治療(柴胡、桂枝、乾薑、黃芩、牡蠣、花粉、甘草)。這兩種情況的症狀錯綜複雜,所以藥方也相對複雜,真是神妙無比的方劑啊!
以上這些都是治療胸脅、心中、少陽經脈病變的方劑。
至於心下的症狀,還有不同的情況。書中說:疾病發於陽(發熱、惡寒),而錯誤地使用下法,則熱邪內陷,形成結胸;疾病發於陰(無發熱、惡寒),而錯誤地使用下法,則熱邪內陷,形成痞氣。造成這種結果的原因,是下法用得過早。結胸有熱結,有寒結,總不外乎痰涎積水,阻塞清陽之氣,積聚在心胃之間(心下胃上),屬於有形的病變,所以會疼痛而且堅硬。痞氣則寒熱、虛實夾雜而病。
又,濕熱痰涎阻礙清陽之氣,停留在心胃之間。病症屬於既有形又有形,所以只是脹滿而不疼痛。結胸,必須攻破積水才能痊癒;痞氣,必須苦辛寒熱並用、滋補瀉下兼施才能痊癒。這就是大小陷胸湯、瀉心湯等方劑的根據。然而,治療結胸、痞氣的方劑,必須在表邪已經解除之後才能使用。如果心下痞滿並惡寒,說明表邪未解,不可攻治裡證,應先用桂枝湯解表,表邪解除了再治療裡證,或者使用五苓散同時解表裡也可以。試著詳細說明。
對於濕熱、痰涎引起的輕微結胸,病灶在心下,按壓則疼痛,脈象浮滑,用小陷胸湯治療(黃連、半夏、栝蔞實)。對於積水引起的結胸,會有頭痛(清陽之氣受阻),心下痞滿堅硬、牽引脅下疼痛、乾嘔、氣短腹瀉(皆為積水症狀),出汗但不惡寒,這是表邪已解但裡證未和,用十棗湯治療。(芫花、甘遂、大戟研末,共一錢匕,約今秤三分,用十個大棗煎湯調服,需快速瀉下)。
對於積水和實熱互相交結引起的結胸,脈象沉而緊,心下疼痛,按壓則堅硬如石,嚴重者舌燥口渴(胸中有積水,熱邪不得宣洩,故舌燥口渴。先前用五苓散治療口渴,也與此相同)、下午略有潮熱(胃腑有邪氣)、從心窩到小腹部脹滿堅硬、疼痛難忍(雖然上下都疼痛,但病根由心窩向上發展)。又,結胸沒有明顯發熱,這是水邪積聚在胸脅,只有頭部出汗,這是熱邪因水邪鬱結而不得宣洩,如果小便不利,水邪無處排出,身體一定會發黃,所以都用大陷胸湯治療(甘遂末一錢匕,大黃、芒硝煎湯調服)。
又,結胸伴有項部強直,如同痙攣一樣,瀉下則緩解,可用大陷胸丸緩緩瀉下治療(大黃、芒硝、葶藶子、杏仁,和成彈丸大小一枚,甘遂末一錢匕,白蜜二合,煎服。一宿之後瀉下,若不瀉下再服,瀉下為效。用丸劑緩緩瀉下,目的是不傷津液)。又,寒水實邪引起的結胸,沒有發熱症狀,用三物白散治療(桔梗、貝母、白附子研末,每次服半錢匕,體弱者減量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