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下 (11)
卷下 (11)
1. 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其有陽脈澀,陰脈弦者,當腹中急痛,此太陰土虛,肝木來乘故也,先與小建中湯(即桂枝湯加飴糖),取大甘以和中土,治太陰不差者,即轉而治少陽,與小柴胡湯,疏土中之木。若發汗後,身疼痛,脈沉遲,表未盡而里已虛者,主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。發汗過多,其人叉手自冒心,心下悸,欲得按者,汗為心液,多則心氣虛,主桂枝甘草湯。
若其人惡寒,振振欲擗地者,則陽虛已極,不能制水,又非用真武湯不克。發汗後臍下悸者,欲作奔豚,主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化膀胱之氣,以鎮水邪。太陽病八九日,過經不解,發熱惡寒,一日二三度發如瘧狀,但其人不嘔,非少陽證,清便自調,無裡熱證,此餘邪未盡,主桂麻各半湯,輕劑解之。若脈微而惡寒者,此陰陽俱虛,不可更用汗、吐、下法。
其有面有熱色,身癢者,此微邪在皮膚中,欲自出不得,亦主以此湯,取其小汗。若身癢如蟲行皮中狀者,此久虛也,又不可用。汗後形如瘧,日再發,微邪未盡者,當汗出愈,主桂枝二麻黃一湯微解之。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者,主桂枝二越婢一湯,辛涼解之。(越婢湯:麻黃、石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
服桂枝湯後,仍頭項強痛,翕翕發熱,無汗,心下滿微痛,小便不利者,此停飲也,主桂枝去桂加苓朮湯。傷寒脈浮,宜以汗解,醫誤用火迫汗,遂致亡陽、驚狂、起臥不安者(此火迫其胸中之陽,與少陰汗出之亡陰迥別,故不用四逆回陽,而用安神鎮攝),主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,鎮驚徹痰。
又有誤用火灸,致邪無出路,火氣上逆,陰氣獨治於下,腰以下重而痹者,此名火逆,主桂枝甘草龍牡湯,和陰鎮逆(此證心無痰閉,故不用蜀漆)。本太陽證,醫反下之,引邪入太陰,腹滿時痛,主桂枝加芍藥湯,以斂太陰之邪。若大實痛者,乃邪氣結於太陰,主桂枝加大黃湯,導邪出陽明之腑。
凡此皆衛分肌腠之邪,因誤汗、誤下、誤火致生諸變,表邪猶未盡去,故皆從桂枝湯隨證加減,以救其誤,非依經正治之方也。其有衛分肌腠之邪,雖未入太陽經脈之中,而已逼近經脈之側。見證惡寒汗出,又多項背強𠘧𠘧(伸頸之貌,因強所致)一條。汗出則邪未入經脈,不得用麻黃,而項背𠘧𠘧,邪近經脈,又非桂枝所能達,主桂枝加葛根湯,取葛根辛甘微潤,氣味俱薄,鼓舞胃氣上行,隨桂枝外達。
若無汗者,及陽明病,目痛、鼻乾、不得眠者,或太陽陽明合病,自下利者,主葛根湯(即桂枝湯加葛根、麻黃)。不下利而嘔者,葛根加半夏湯。夫葛根湯中雖有麻黃,其意恰重在葛根,取其升胃中清陽以止利,辛甘涼潤以清熱。
若太陽傷風證,醫反下之,利遂不止,脈促,喘而汗出,此表邪未解,熱又陷里,主葛根黃芩黃連湯(方中有甘草),取辛涼解表升清,苦寒入腸,燥濕、泄熱、堅陰,此表裡兼治法也。
白話文:
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若病人陽脈澀滯,陰脈弦急,伴隨腹部急痛,這是脾胃虛弱,肝氣乘脾所致。應先服用小建中湯(桂枝湯加飴糖),以甘味調和脾胃。若脾胃病症未見好轉,則轉而治療少陽,服用小柴胡湯,疏通肝氣。若發汗後,身體疼痛,脈象沉遲,表症未解而裡頭已虛弱,則應服用桂枝加芍藥生薑人參湯。若發汗過多,病人叉手捂住胸口,心下悸動,想讓人按壓,這是汗液損傷心氣,應服用桂枝甘草湯。
若病人惡寒,渾身發抖,想在地上打滾,這是陽氣衰竭到極點,無法制約水邪,必須服用真武湯才能奏效。發汗後臍下悸動,感覺好像要發生奔豚病,則應服用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,化解膀胱之氣,鎮壓水邪。太陽病持續八九天,病症未解,發熱惡寒,一天發作兩三次,像瘧疾一樣,但病人不嘔吐,不是少陽病,大便也正常,沒有裡熱症狀,這是餘邪未盡,應服用桂枝湯和麻黃湯各半的輕劑來緩解。若脈象微弱且惡寒,這是陰陽俱虛,不能再用發汗、催吐、瀉下的方法。
若病人面色潮紅,皮膚發癢,這是微邪滯留在皮膚內,想自行排出卻無法排出,也應該服用上述輕劑,使其微微出汗。但若皮膚奇癢,像蟲子在皮膚裡爬一樣,這是久病虛弱所致,則不可再用此法。若發汗後症狀像瘧疾,一天發作兩次,微邪未盡,則應在汗出之後,服用加倍桂枝、單倍麻黃的湯劑,輕微地解表。若發熱惡寒,熱多寒少,則應服用加倍桂枝、單倍越婢湯的湯劑,以辛涼之法解表。(越婢湯:麻黃、石膏、甘草、生薑、大棗)。
服用桂枝湯後,仍然頭項強痛,陣陣發熱,無汗,心下滿悶微痛,小便不利,這是停飲,應服用去桂枝加茯苓白朮的桂枝湯。傷寒脈象浮,應該用發汗的方法治療,如果醫生錯誤地用火力強行發汗,導致亡陽、驚狂、輾轉難眠(這是火力傷害了胸中陽氣,與少陰汗出導致亡陰完全不同,因此不用四逆回陽湯,而用安神鎮驚的藥物),則應服用去芍藥加蜀漆、龍骨、牡蠣的桂枝湯,鎮驚化痰。
如果誤用火灸,導致邪氣無處可出,火氣上逆,陰氣獨盛於下,腰以下沉重且痺痛,這叫做火逆,應服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,以調和陰陽,鎮壓逆氣(此症心無痰閉,所以不用蜀漆)。本為太陽病,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下瀉的方法,導致邪氣入侵脾胃,腹部脹滿疼痛,應服用桂枝加芍藥湯,以收斂脾胃之邪。如果疼痛劇烈,這是邪氣結聚在脾胃,應服用桂枝加大黃湯,引導邪氣從大腸排出。
以上這些都是衛分肌膚之邪,由於發汗、下瀉、火灸等錯誤治療而引起的各種變化,表邪尚未完全清除,因此都從桂枝湯加減,以糾正錯誤,並不是依照經方正治的方法。若衛分肌膚之邪雖然還未進入太陽經脈,但已逼近經脈附近,表現為惡寒、汗出,而且項背強直(伸頸的樣子,因強直所致)。汗出表示邪氣尚未入經,不能使用麻黃,而項背強直表示邪氣逼近經脈,桂枝也難以到達,應服用桂枝加葛根湯,利用葛根辛甘微潤,氣味平和的特性,鼓舞胃氣上行,配合桂枝外達。
若無汗,或陽明病,伴隨眼痛、鼻乾、失眠,或太陽陽明合病,下痢不止,應服用葛根湯(桂枝湯加葛根、麻黃)。不下痢而嘔吐,則服用葛根加半夏湯。葛根湯雖然含有麻黃,但主要作用還是葛根,利用葛根升提胃中清陽之氣以止痢,辛甘涼潤以清熱。
若太陽傷風,醫生卻錯誤地使用下瀉方法,導致下痢不止,脈象促數,呼吸急促並伴有汗出,這是表邪未解,裡熱下陷,應服用葛根黃芩黃連湯(方中含有甘草),以辛涼解表升清,苦寒入腸,燥濕、泄熱、堅陰,這是表裡兼治的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