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下 (10)
卷下 (10)
1. 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蓋取方中桂枝,化膀胱之氣,又能解肌,一藥而兩用之者也。他如發汗後,水停胸中不下,煩渴,小便不利,或因誤下而痞,口燥煩渴,小便不利,或病本應汗,而反以冷水浴之,致水氣結於皮膚肌肉之間,肉上粟起,意欲飲水(意欲二字宜玩,是欲飲而又不飲之意)。而反不渴,皆與五苓散,導胸中水邪,從小便解。
若陽明發熱,渴欲飲水,用豬苓湯,是不取五苓散中之桂枝解表、化氣,而取豬苓湯中之阿膠、滑石潤燥清熱矣(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滑石、阿膠)。若少陰下利,咳而嘔,心煩不得眠(停水見證),用文蛤散,引心下濕熱從小便出,以文蛤燥濕清熱,又能滋陰,一舉而三善備焉。
又有汗出不渴者,水邪外溢也,厥而心下悸者,水邪凌心也,皆主以茯苓甘草湯,鎮水邪下降;不爾,汗多則亡陽,水由心下入胃則作利也。凡此皆治膀胱腑邪者也。夫膀胱為至下之腑,而見證多在心肺之間者,以金為水源,金鬱則不輸水,水上逆則剋火,故見證如此。所謂寒燥搏濕,病見膈上者,又如此。
若太陽中風(中即傷也),又自有說。夫太陽中風,為寒中之風,由毛竅僅襲肌肉,雖由太陽(穴道)、太陰(毛竅)門戶而來,而未入於經脈之中。見證鼻鳴、乾嘔,肺氣雖亦被傷,而未甚遏郁,所以脈來陽浮(寸)陰弱(尺)。陽浮者,熱自發,陰弱者,汗自出,嗇嗇惡寒、淅淅惡風,(惡風未有不惡寒者,但惡寒甚輕,非若傷寒及陰經之甚也)。翕翕發熱(翕翕,鳥羽掀張之貌狀,其在外之熱勢,非若陽明蒸蒸發熱之由里出也)。
此衛分有邪,不能衛外,又不能護營,營氣不共衛氣和諧之象。衛行脈外,主溫肌肉、肥腠理(腠,謂津液滲泄之所。理,謂文理會逢之所)。所以主桂枝湯,取桂枝、甘草、生薑溫衛,芍藥、甘草、大棗護營,營衛兩和,病自可已,服後須臾,歠熱稀粥,以助藥力,溫覆取漐漐微似有汗者佳,不可令如水淋漓,病必不除,以汗多動營,汗從營出,衛邪仍在故也。凡解肌法,皆當如此,與傷寒發汗不同,與溫病由里達表亦不同。
若發汗太過,遂漏不止。其人惡風,小便難,四肢微急,難以屈伸(津液少之故),此衛分表邪未盡,而又有津脫陽虛之象,主桂枝加附子湯,疏衛護營,回陽止汗。若燒針令其汗,針處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發奔豚(氣從小腹上衝,如豚奔者然)。宜灸其核上各一壯,與桂枝加桂湯,取桂枝多則味重下達,不獨禦寒,且能為膀胱化氣也。
若下後脈促,胸滿,中虛而表邪仍在者,主桂枝去芍藥湯。下後陽虛微惡寒者,主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。下後微喘,及未經下而自喘者,皆表未解故也,宜解表兼消痰降逆,主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
白話文:
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桂枝在方劑中,能化解膀胱之氣,又能解表發汗,一藥具有兩種功效。其他情況,例如發汗後,水分停留在胸中無法下降,感到煩躁口渴,小便不利;或是因為錯誤服用瀉藥導致痞滿,口乾舌燥,小便不利;或者本該發汗的病症,卻用冷水沐浴,導致水氣聚集在皮膚肌肉之間,皮膚上起雞皮疙瘩,想喝水(想喝水這兩個字應該仔細琢磨,指的是想喝卻又喝不下),反而不渴,這些情況都可以用五苓散,引導胸中水邪,從小便排出。
如果陽明經發熱,口渴想喝水,就用豬苓湯,這是不用五苓散中的桂枝解表、化氣,而是利用豬苓湯中阿膠、滑石潤燥清熱的功效(豬苓、茯苓、澤瀉、滑石、阿膠)。如果少陰經下痢,咳嗽嘔吐,心煩失眠(停水症狀),就用文蛤散,引導心下濕熱從小便排出,文蛤能燥濕清熱,又能滋陰,一舉三得。
還有汗出不渴的,是水邪外溢;厥逆且心下悸動的,是水邪侵犯心臟,這些情況都用茯苓甘草湯,使水邪下降;否則,汗出太多會耗損陽氣,水從心下進入胃部就會導致腹瀉。所有這些都是治療膀胱腑邪的。膀胱是人體最下方的腑臟,但症狀卻多見於心肺之間,這是因為金屬主水,金氣鬱結則水液運行不暢,水液上逆就會克伐心火,所以症狀如此。所謂寒燥夾濕,病症出現在膈膜以上的,也是這個道理。
如果太陽經中風(中即受傷之意),又有不同的說法。太陽經中風,是寒邪引起的風邪,只侵犯毛竅和肌肉,雖然從太陽經(穴道)、太陰經(毛竅)的門戶侵入,但還沒有進入經脈之中。症狀是鼻塞、乾嘔,肺氣雖然也受損,但沒有嚴重阻塞,所以脈象是陽浮(寸脈)陰弱(尺脈)。陽浮表示熱自內生,陰弱表示汗自外出,畏寒怕風,微微發熱(翕翕,像鳥羽微微張開的樣子,這種外在的熱勢,不像陽明經蒸蒸發熱是由內而外)。
這是衛氣分受邪,不能衛護肌表,也不能保護營氣,營衛二氣不能協調的表現。衛氣運行於脈外,主要溫暖肌肉,滋潤肌膚(腠,指津液滲泄的地方。理,指肌膚紋理)。所以用桂枝湯,用桂枝、甘草、生薑溫通衛氣,用芍藥、甘草、大棗保護營氣,使營衛二氣調和,疾病自然痊癒。服藥後片刻,喝點溫熱稀粥,以增強藥效,溫暖覆蓋,微微出汗最佳,不能像水一樣大量出汗,否則病一定好不了,因為汗出太多會損傷營氣,汗液從營氣中排出,衛邪仍然存在。所有解表發汗的方法,都應該這樣,與治療傷寒的發汗不同,與溫病由裡達表的發汗也不同。
如果發汗過度,汗液就止不住了。病人怕風,小便困難,四肢略微拘急,難以屈伸(津液不足),這是衛氣分表邪未盡,又出現津液損失陽氣虛弱的現象,用桂枝加附子湯,疏通衛氣,保護營氣,回陽止汗。如果用針灸使病人出汗,針刺部位受寒,出現紅腫硬結,必定會出現奔豚(氣從小腹上衝,像小豬奔跑一樣)。應該在硬結上各灸一壯,並服用桂枝加桂湯,因為桂枝用量多,藥力較強,能到達下焦,不僅能禦寒,還能化解膀胱之氣。
如果瀉下後脈搏急促,胸悶,身體虛弱,但表邪仍在,就用桂枝去芍藥湯。瀉下後陽氣虛弱,微微畏寒,就用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。瀉下後輕微喘息,或者沒有瀉下卻自己喘息,都是表邪未解,應該解表兼化痰降逆,用桂枝加厚朴杏仁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