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下 (9)
卷下 (9)
1. 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肺主天氣,天氣宜開、宜降,而不宜升,故羌、獨等味,自《神農本經》已有之,但非為治傷寒、溫病設也,仲景所以不一用之)。若發汗,汗不出,而煩躁者,此邪鬱熱生,內灼肺津也,用大青龍湯,辛涼潤以解之。(麻黃湯加石膏、薑、棗。麻黃、生薑、石膏並用,神妙已極。
湯名青龍者,以龍為水族,行津發汗之義也)。其有表邪未解,搏束在裡之濕熱,走於肌膚髮黃者,麻黃連翹赤小豆生梓皮湯,辛涼燥以解之。其有發汗後,汗出而喘,或飲水多而喘,此表邪雖解未盡,肺中尚有留邪,與水邪相搏,故取麻杏甘膏湯,辛涼解表,表解則水邪自從汗而出。
若停水之重者,發熱表不解,心下有水氣,乾嘔、而咳、而喘、或噎、或渴、或不渴,或大便利,或小便不利,一派皆停水見證,主小青龍湯。(麻、桂開表,芍、草護營,尤妙在細辛之辛潤行水,半夏之辛滑降逆,乾薑、五味子並用,溫肺陽而固肺陰,無微不到,真神劑也。方下對證加減,亦毫釐不爽。
微利者,去麻黃,加芫花;渴者,去半夏,加栝蔞根;小便不利,少腹滿,去麻黃,加茯苓;喘者,去麻黃,加杏仁;誤飲冷水,令汗大出,寒水相搏,其人噎者,去麻黃,加附子)。蓋汗為水類,肺為水源。汗不解則邪搏肺氣,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以致水停肺胃之間。
若不開表而徒利水,無以解其搏束;若一味開表,而不用辛以行水,又無以祛其水邪。此方升中有降,開中有闔,真如神龍,變化不測,後人何曾夢得?論曰:病如桂枝證,頭不痛,頸不強,寸脈浮微,或脈乍緊,或手足厥冷,胸中痞硬,氣上衝咽,不得息者,此胸中有寒也,當吐之(藥後探吐),宜瓜蒂散。夫所謂寒者,即寒飲也。
觀《神農本草》瓜蒂、赤小豆吐下胸腹中水邪可知。更有汗、吐、下後,正氣不運,痰涎結氣留於心胸之間,擾動清陽,虛煩不寐,劇者反復顛倒,心中懊憹,梔子豉湯吐之。(藥後探吐,梔子輕虛上浮,微苦泄熱,豆豉本蒸曬醞釀而成,故能宣發蘊蓄之痰涎結氣)。若心中懊憹,飢不能食,但頭汗出(陽邪在上,欲泄不得)。
或煩熱汗出,胸中窒者,胸滿而喘者,心中結痛者,則皆主以梔豉宣化,而不用探吐之法,以汗出故也。他如嘔者,梔豉生薑湯;虛者,梔子甘草湯;誤下微煩者,梔子乾薑湯;濕熱發黃者,梔子柏皮湯;下後心煩腹滿,臥起不安者,梔子厚朴枳實湯;食復者,枳實梔豉湯;有宿食者,加大黃如博棋大一塊。(此二湯,治心中,並治腹中)。
觀麻杏甘膏以下諸湯,皆兼治胸中心中水飲、痰涎、結氣者也。所謂六經不外三焦者如此,所謂寒燥搏濕者如此。而未已也,更有六七日發熱不解而煩,渴欲飲水,水入則吐,名曰水逆,此表邪未解,里又停水,其人無惡寒見證,與小青龍證有別,但發熱不解,又不可不兼治,主以五苓散(桂枝、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)。多飲暖水,汗出愈。
白話文:
論張仲景《傷寒論》
肺主宰人體與天氣的關係,天氣宜於舒展下降,不宜上升。因此,像羌活、獨活等藥材,《神農本經》中早已記載,但並非專門用於治療傷寒、溫病。所以張仲景並非一定使用這些藥物。如果發汗,汗卻出不來,反而煩躁不安,這是邪氣鬱積化熱,灼傷肺部津液,要用大青龍湯,辛涼潤澤來解決。(大青龍湯是由麻黃湯加入石膏、生薑、大棗組成。麻黃、生薑、石膏一起使用,效果非常神奇。湯名為青龍,因龍屬水族,取其行氣利水、發汗之意)。如果表邪未解,濕熱鬱結於內,並侵犯肌膚導致發黃,則用麻黃連翹赤小豆湯加生梓皮,辛涼燥濕來治療。如果發汗後,汗出卻喘不過氣,或者喝水過多也喘,這是因為表邪雖然已解但未完全消除,肺中尚有餘邪,與水邪相搏,故用麻杏甘草甘草湯,辛涼解表,表邪解除了,水邪自然會隨著汗液排出。
如果水停積較嚴重,發熱、表證未解,心下有水氣,伴隨乾嘔、咳嗽、喘息,或者哽咽、口渴或不渴,或者大便通暢,或者小便不利,這些都是水停積的表現,要用小青龍湯。(麻黃、桂枝開宣表邪,芍藥、甘草保護營衛,最妙之處在於細辛辛溫潤澤利水,半夏辛散滑利降逆,乾薑、五味子溫補肺陽固護肺陰,作用非常全面周到,真是神效的藥方。用方時需根據病情加減藥物,毫釐都不能差錯。
大便略通者,去掉麻黃,加入芫花;口渴者,去掉半夏,加入栝樓根;小便不利,少腹脹滿者,去掉麻黃,加入茯苓;喘息者,去掉麻黃,加入杏仁;誤喝冷水,導致大量出汗,寒邪與水邪相搏,出現哽咽者,去掉麻黃,加入附子)。總之,汗液屬水,肺是水的來源。汗液排不出,邪氣就會阻塞肺氣,不能調暢水道,輸送到膀胱,導致水停積在肺胃之間。
如果不先疏通表邪而單純利水,就不能解除邪氣的鬱結;如果只疏通表邪,不用辛溫藥物來行水,又不能祛除水邪。這個方子升中有降,開中有合,真如同神龍變化莫測,後人又有誰能夢見呢?論曰:如果病情類似桂枝證,但頭痛、頸項強直都不明顯,寸關脈浮弱,或者脈象時緊時緩,或者手足厥冷,胸中痞塞堅硬,氣往上衝咽喉,呼吸困難,這是胸中有寒邪,應該催吐(服藥後催吐),宜用瓜蒂散。所謂寒邪,就是寒飲。
從《神農本草經》中可以知道,瓜蒂、赤小豆可以吐瀉胸腹中的水邪。如果汗、吐、下之後,正氣運行不暢,痰涎阻塞氣機滯留於心胸之間,擾亂清陽之氣,導致虛煩失眠,嚴重者輾轉反側,心中煩悶,可用梔子豉湯催吐。(服藥後催吐,梔子性輕虛,上浮泄熱,豆豉經過蒸曬發酵而成,因此能夠宣發鬱結的痰涎和氣機)。如果心中煩悶,飢餓卻吃不下東西,只有頭上出汗(陽邪在上,想要發泄卻發泄不出)。
或者煩熱出汗,胸中憋悶,胸滿喘息,心中絞痛,都應該用梔子豉湯宣通化解,不用催吐的方法,因為已經出汗了。其他情況,例如嘔吐者,用梔子豉薑湯;虛弱者,用梔子甘草湯;誤用瀉下藥導致輕微煩躁者,用梔子乾薑湯;濕熱發黃者,用梔子柏皮湯;瀉下後心煩腹脹,臥立不安者,用梔子厚朴枳實湯;飲食積滯者,用枳實梔子豉湯;有宿食者,加大黃至棋子般大小。(這兩種湯劑,既治心中病症,也治腹中病症)。
從麻杏甘草湯到以下諸湯,都兼治胸中、心中水飲、痰涎、氣滯等症。所謂六經不外乎三焦,就是這個道理;所謂寒燥搏濕,也是這個道理。還沒完,如果發熱持續六七天不解,煩躁,口渴想喝水,但水入即吐,稱為水逆,這是表邪未解,裡邊又停積水液,患者沒有惡寒的表現,與小青龍湯證候不同,但發熱不退,又不能不兼顧治療,因此要用五苓散(桂枝、白朮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)。多喝溫水,汗出則病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