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下 (6)
卷下 (6)
1. 燥氣論
經又云:二陽結,謂之消。是手陽明大腸、足陽明胃,熱結而精血不榮,致成消渴,舌肉赤裂,大渴引飲,與膈消義同,治膈消用白虎加人參湯,清燥救肺。觀此可知諸氣膹郁、諸痿喘嘔之屬肺燥者,用之亦無不合矣。陰陽別論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,其傳為風消,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二陽,陽明胃也。
發於心脾者,謂二陽之病發於心、脾者也。心藏神,脾藏意,心之所發而有所主者謂之意,脾雖藏意,實本於心。思則脾氣結而心氣亦結,心氣結而心血亦結,燥從中起,傷及陽明,陽明主肌肉。風消者,肌肉如風消削也。息賁者,息有音而上賁不下,乃因肺氣虛不能下歸於腎,腎氣虛不能上納乎肺也。
臟腑陰液,銷亡殆盡,故直斷之曰死不治。
柯韻伯論痙濕異同曰:病機一十九條,獨缺燥病,若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,愚竊疑之,即本論亦自有痙濕之分,且曰太陽病(寒傷太陽經),發汗太過,因致痙,則痙之屬燥無疑矣。彼諸痙屬濕之說,其傳寫之誤乎?抑濕化為燥乎?夫痙乃血虛筋急之狀。按六氣皆足以致痙。
風寒之痙,乃清氣搏激所致。暑濕之痙,或風寒搏激暑濕所致,或暑濕壅遏所致,或暑濕化燥所致,或發汗太過所致。其搏激壅遏者,非辛潤、溫潤以解之不可;其化燥者,及發汗太過者,非清潤、甘潤、溫潤以濡之不可。
又按六經痙病,各有部位:身以後者屬太陽,頭項強急,腰脊反折,髀不可屈,膕筋如結,皆其證也;身以前者屬陽明,頭面動搖,口噤齒齘,缺盆紐痛,腿腳攣急,皆其證也;身之側者屬少陽,口眼歪邪,手足牽引,兩脅拘急,半身不遂,皆其證也;腹內拘急,或因吐瀉而四肢拘急,屬太陰;惡寒蜷臥,尻以代踵,脊以代頭,俯不能仰,屬少陰;睪丸上升,宗筋下注,少腹裡急,陰中拘攣,膝筋拘急,屬厥陰。然六經部位雖不同,而要皆歸於燥。
但當辨燥之所因(因寒、因風、因風寒束搏、暑濕壅遏)所化(風寒化燥、暑濕化燥),以治其原,加引經藥,以為之使,不必泥定經絡,逐末而忘其本也。其因風寒搏激致痙者,其證發熱、惡寒、無汗、氣上衝胸、小便不利,其脈堅緊,其狀強直而口噤,此得之天氣,即經所謂諸暴強直,皆屬於風是也,勇猛無汗,故曰剛痙;其因暑濕壅遏致痙者,其證發熱、有汗、而不惡寒,其脈沉遲、模糊不清、往來不利,其狀項強𠘧𠘧,此得之地氣,即經所謂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是也,軟弱有汗,故名柔痙。
仲景治因於風者君葛根,甘涼以治風之動,而又清潤治燥也(風陽化熱乃可用,若風寒搏束,又非所宜);治因於濕熱者君栝蔞根,苦降以決濕之壅,而又涼潤治燥也。一藥而兩用之,不惟不相礙,且可相濟,學者所當隅反也。且夫善醫者,必用視觀察之法,而辨於其微,辨於其早,以治未病。
白話文:
燥氣論
經書上說:兩種陽經的氣結在一起,就叫做消渴。這是指手陽明大腸經和足陽明胃經,因熱邪結聚,精血不能滋養,導致消渴症,症狀是舌頭紅腫裂開,非常口渴,不停地喝水,這與膈消的病理相同。治療膈消用白虎加人參湯,以清熱燥濕,救治肺陰。由此可知,各種氣機鬱滯、痿證、喘息、嘔吐等,凡是屬於肺燥的,用這個方子也都很合適。
《陰陽別論》中說:兩種陽經的病邪如果侵犯心脾,沒有隱藏的症狀,女子則月經不通,這種病發展下去,就會變成風消或息賁,這兩種情況都是不治之症。這兩種陽經,指的是陽明胃經。
侵犯心脾,是指兩種陽經的病邪侵犯心和脾臟。心主神明,脾主思慮,心有所發而有所主宰的就是思慮,雖然脾主思慮,但實際上是本於心。思考過度就會導致脾氣鬱結,心氣也跟著鬱結,心氣鬱結就會導致心血瘀滯,從而產生燥熱,損傷陽明經,而陽明經主肌肉。風消,是指肌肉像被風吹刮一樣消瘦。息賁,是指呼吸聲音粗重,氣息上逆,下不去,這是因為肺氣虛弱,不能下降歸於腎臟,腎氣虛弱,不能上承於肺臟。
臟腑陰液耗損殆盡,所以直接斷定為不治之症。
柯韻伯在論述痙攣與濕邪異同的時候說:十九種病機,唯獨缺少燥邪的病機,如果各種痙攣、項強等症狀,都屬於濕邪,我私下很懷疑這一點,因為本論本身就區分了痙攣和濕邪,並且說太陽病(寒邪傷及太陽經),如果發汗過度,就會導致痙攣,那麼這種痙攣就肯定是燥邪引起的。那些說各種痙攣都屬於濕邪的說法,是抄寫錯誤呢?還是濕邪化為燥邪呢?痙攣實際上是血虛筋急的表現。按理說,六淫邪氣都能導致痙攣。
風寒導致的痙攣,是清氣的衝擊引起的。暑濕導致的痙攣,可能是風寒衝擊暑濕引起的,也可能是暑濕壅塞引起的,或者暑濕化燥引起的,又或者是發汗過度引起的。如果是衝擊或壅塞引起的,就必須用辛溫潤燥的方法來治療;如果是化燥或發汗過度引起的,就必須用清潤、甘潤、溫潤的方法來滋養。
又按六經痙病,各有部位:身體後面的痙攣屬於太陽經,表現為頭項強直,腰脊反弓,大腿不能彎曲,膕窩肌肉像打結一樣,都是它的症狀;身體前面的痙攣屬於陽明經,表現為頭面搖晃,嘴巴緊閉,牙關緊咬,鎖骨上窩疼痛,腿腳抽搐,都是它的症狀;身體側面的痙攣屬於少陽經,表現為口眼歪斜,手足抽搐,兩脅拘緊,半身不遂,都是它的症狀;腹部拘緊,或者因為嘔吐腹瀉而四肢拘緊,屬於太陰經;惡寒蜷臥,臀部代替腳跟,脊椎代替頭部,俯卧不能仰臥,屬於少陰經;睪丸上升,宗筋下墜,少腹裡急,陰部拘攣,膝蓋筋腱拘緊,屬於厥陰經。然而,雖然六經痙攣的部位不同,但根本上都歸屬於燥邪。
但是必須辨別燥邪的病因(因寒邪、因風邪、因風寒束搏、因暑濕壅塞)以及轉化過程(風寒化燥、暑濕化燥),從而治療其根本原因,再加用引經藥,作為輔助治療,不必拘泥於經絡,只治表面而忘記根本。因風寒衝擊而導致痙攣的,症狀表現為發熱、惡寒、無汗、氣往上衝,小便不利,脈象堅緊,身體僵硬,嘴巴緊閉,這是因為感受了外界的風邪,正如經書上所說:各種暴發性的身體僵硬,都屬於風邪引起的。症狀勇猛而無汗,所以稱為剛痙;因暑濕壅塞而導致痙攣的,症狀表現為發熱、有汗,但不惡寒,脈象沉遲、模糊不清,往來不利,身體表現為項強而僵硬,這是感受了地上的濕邪,正如經書上所說:各種痙攣、項強,都屬於濕邪引起的。症狀軟弱而有汗,所以稱為柔痙。
張仲景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痙攣,主用葛根,用甘涼的藥物治療風邪的活動,又用清潤的藥物治療燥邪(風陽化熱才能使用,如果風寒束搏,則不能使用);治療因濕熱引起的痙攣,主用栝樓根,用苦寒的藥物疏通濕邪的壅塞,又用涼潤的藥物治療燥邪。一種藥物同時使用兩種功效,不僅不會互相妨礙,反而可以互相促進,學習者應該仔細體會。而且,善於治病的人,一定要用觀察的方法,及早辨別細微的病變,從而治療未發的疾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