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下 (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下 (5)

1. 燥氣論

始也火爍金而燥乃成,既也金不生水而燥益甚,故消穀善飢、胃槁噎膈、二便閉塞、枯涸燥裂諸病又生。由熱生風,由風生燥,燥又生熱,循環勝復,至於髓液俱枯,燥非淺患明矣!

推致燥之由,有因於天者,有因於人者。陽明燥金司天,或久旱無雨,燥化大行,傷及肺金,此因於天者也;七情不節,氣結、神傷、精損,及病時汗、吐、下太過,或久勞風日之中,頻近爐火之旁,或食味辛熱太過,或虛勞誤投溫燥,與夫服食家久服金石之品,皆能燥傷津液,此因於人者也。然究其本源,皆緣血液不足所致。

蓋陰血虛則不能營運乎百體,津液耗則不能滋養乎三焦(指上、中、下三焦言)。由是邪熱怫鬱,燥變多端,或燥於外而皮膚皴裂,或燥於內而精血枯涸,燥於上則咽鼻乾疼,燥於下則便溺閉結,兼熱則手足痿,化風則癇痙作,實而燥熱必發顛狂,虛而燥熱必致勞咳,燥傷肺金不能敷布水精,則又停痰停飲,燥中夾濕而為噎膈。因燥致病,何可勝言!

治燥之法,當觀釜沸之理。血譬諸湯,氣譬諸火。若火猛湯沸,而為實邪,則當沃薪滅焰,使不涸竭,張太守所謂急下陽明以存津液者此也;若沸久將干,則又當益水勝火,使不上僭,王太僕所謂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者此也。又按經云:心移寒於肺,為肺消,飲一溲二,死不治,謂之死陰。

死陰者,謂心肺真陰枯涸,真陽亦衰,寒從中起,氣不化液,肺之陰氣已死也。景岳曾以八味丸、歸脾湯治一搢紳而愈。又如大便閉結,食少,脈微,謂之陰結,以半硫丸治之而愈。是皆血枯氣澀,陰傷及陽,不能運化蒸變,如地氣不上騰,則天氣不下降,閉塞而成冬者然。此因虛而寒,因寒而燥,則又當改清潤為溫潤矣。

知經知權,知常知變,乃不愧為司命焉!

喻嘉言曰:病機一十九條,獨遺燥氣。夫六氣配四時,風於時為春,暑於時為夏,燥於時為秋,寒於時為冬。濕生於土,土寄旺四時,而季夏十八日為尤旺。竊謂《內經》原文,當是春傷於風,夏傷於暑,長夏傷於濕,秋傷於燥,冬傷於寒。特傳寫者,誤於暑字下、濕字上,脫略數字耳!蓋秋傷於燥,理之決然而無可疑者也。

經又謂咳不止而出白血者死。白血謂色淺紅,似肉似肺,乃肺臟消削之驗。然則病機云:諸氣膹郁,皆屬於肺。諸痿喘嘔,皆屬於上。二條指燥病言明甚。至左胠脅痛,不能轉側,嗌乾面塵,身無膏澤,足外反熱,腰痛驚駭,筋攣,丈夫㿗疝,婦人少腹痛,目眯眥瘡,則又燥病之本於肝而散見不一者也,而要皆秋傷於燥之徵也。

奈何解者不知病機篇之偶有脫誤,竟指燥病為濕病,顯與經旨背而馳哉!經曰:心移熱於肺,傳為膈消。肺燥之由來者遠矣!苟其人腎水得上交於心,則心火自得下交於腎,水火既濟,何傷肺之有?即或腎水不足,而胃中津液猶足以協濟上供,肺亦不至過燥也。若中下之澤既竭,而高源之水,猶得措於不傾,此必無之事矣。

白話文:

燥氣論

火燒金,形成乾燥之氣。金不生水,乾燥更加嚴重,於是出現食慾旺盛卻難以消化、胃部乾硬阻塞、大小便不通、身體乾燥龜裂等症狀。由熱生風,由風生燥,燥又生熱,循環往復,直到骨髓津液都枯竭,乾燥絕非輕微的疾病!

導致乾燥的原因,有來自天時,也有來自人為。陽明燥金當令,或久旱無雨,乾燥之氣盛行,損傷肺金,這是來自天時的原因;七情失調、氣機鬱結、精神受損、精氣虧損,以及疾病過程中汗、吐、瀉過度,或長期勞作於風日之中,經常靠近火爐,或飲食辛辣燥熱過度,或虛勞誤用溫燥之藥,以及長期服用金石類藥物,都能損傷津液,這是來自人為的原因。但究其根本,都源於血液不足。

因為陰血虛弱,就不能滋養全身;津液耗損,就不能濡養三焦(指上、中、下三焦)。因此邪熱鬱積,乾燥症狀多樣,或外在乾燥,皮膚粗糙龜裂;或內在乾燥,精血枯竭;上焦乾燥,則咽喉鼻腔乾痛;下焦乾燥,則大小便不通;兼有熱症,則手足萎軟;化為風邪,則抽搐痙攣;實證燥熱,必發狂躁;虛證燥熱,必致咳嗽;燥邪傷及肺金,不能布散津液,則又會痰飲停滯,燥邪夾雜濕邪而導致噎膈。因乾燥而致病,其多種症狀難以盡述!

治療乾燥的方法,應參照水沸的道理。血液比作湯水,氣血比作火。如果火力猛烈,湯水沸騰,屬於實邪,則應降低火力,避免沸騰乾涸,張太守所謂「急下陽明以存津液」就是這個意思;如果沸騰很久將要乾涸,則應添加水份,抑制火勢,王太僕所謂「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」就是這個意思。又據經書記載:心臟寒邪移注於肺,導致肺氣消亡,小便多而大便少,此病不治將死,稱為「死陰」。

「死陰」是指心肺的真陰枯竭,真陽也衰弱,寒邪從內生起,氣機不能化生津液,肺臟的陰氣已死。景岳曾用八味丸、歸脾湯治療一位官員而痊癒。又如大便不通,食慾不振,脈象微弱,稱為「陰結」,用半硫丸治療而痊癒。這些都是由於血液枯竭,氣機阻塞,陰氣受損,陽氣也衰弱,不能運化蒸騰,如同地氣不能上升,則天氣不能下降,阻塞而成冬季一樣。這是因為虛而致寒,因寒而致燥,則應改用溫潤之法治療。

通曉經義,又能權衡變通,才能稱得上是掌握生命之道的醫生!

喻嘉言說:病機十九條,獨獨遺漏了燥氣。六氣配四季,風主春,暑主夏,燥主秋,寒主冬。濕氣產生於土,土氣旺盛於四季,而季夏十八日尤為旺盛。我私以為,《內經》原文,應該是春傷於風,夏傷於暑,長夏傷於濕,秋傷於燥,冬傷於寒。只是抄寫者,在「暑」字下、「濕」字上,遺漏了字句。秋天傷於燥,這道理是明確的,毫無疑問!

經書又說咳嗽不止,吐出白色血液者將死。白色血液是指顏色淺紅,像肉像肺,是肺臟消損的徵象。那麼病機篇說:各種氣機鬱結,都屬於肺;各種痿證、喘證、嘔吐,都屬於上焦。這兩條都明確指出了燥邪的病機。至於左脅肋疼痛,不能翻身,咽喉乾燥,面容憔悴,身體沒有光澤,足部外側發熱,腰痛驚恐,筋脈拘攣,男性患疝氣,女性少腹疼痛,眼睛瞇著,眼角長瘡,這些都是燥邪病變的本源在肝臟,而症狀表現不一的例子,而它們都是秋天受燥邪之害的徵兆。

為什麼解說者不知道病機篇偶爾有遺漏錯誤,竟然把燥邪疾病當作濕邪疾病,明顯違背經書的旨意呢!經書說:心臟熱邪移注於肺,傳變為膈肌消瘦。肺燥的原因由来已久!如果腎水能夠上行交於心臟,則心火就能夠下行交於腎臟,水火既濟,何以傷及肺呢?即使腎水不足,但胃中津液尚能協同供給,肺也不至於過度乾燥。如果上下之津液都已經枯竭,而上源之水,還能避免傾覆,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