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28)

1. 濕氣論

然則喻氏之學,其直登張氏之堂也乎!更有濕化為熱者,如經所謂風、寒、濕三氣雜至,沓合而成痹。本論又合風、寒、濕、熱四氣名濕痹,是始則濕與風、寒合,繼則濕與熱合。濕與熱合,又當用辛涼淡法,如蒼朮白虎湯、治痹防己湯,或細辛、石膏並用,俾天氣清肅下降,則經絡濕熱自隨之以降,而痹者通矣。又有濕熱化燥者,如經所謂諸痙項強,皆屬於濕。

又曰:濕熱不攘,大筋軟短,小筋弛長;軟短為拘,弛長為痿。又曰:經熱則痹,絡熱則痿。又曰:肺葉焦萎,則病痿躄之類。濕化為燥,燥中猶有餘濕,須治濕不礙燥,如防己湯中加龜板、決明、牡蠣、金釵石斛之類;化燥而無餘濕,須治燥不動濕,如熟地炭、蓯蓉、枸杞、玉竹、沙參、制首烏、胡麻之類。乃世俗治拘攣等證,慣用木瓜,且盛稱其養筋、舒筋之功。

抑知木瓜味酸澀而質燥,斷無養筋、舒筋之理。此說創自明人,《神農本草》原無是解,宜陳氏修園非之。更有藤屬,如絡石藤、海風藤、薜荔藤等味,慣用以治痹,抑知此類藤屬,辛燥走竄,穿經破絡,化熱化燥,愈服愈痛。夫濕為寒搏,寒搏則燥生,初起即當辛潤、濕潤以解外燥,參以淡滲治濕;濕熱化燥,即當治以清潤,重者清潤不效,又當治以濕潤。即以痹論,痹為濕痹,治濕為本,風寒兼之,方合聖經治病求本之旨。

若謂藉以引經,彼桂枝、桑枝、當歸、牛膝諸品,不獨引經,且能流利關節,不較勝於藤屬多多乎?

再以內傷濕熱言之。其病天氣也,肺傷濕熱,清肅不行,或多自汗,或成膚腫,或淋閉,或火瀉,或痢如西瓜水等證,如溽暑蒸騰,必得涼風至、白露降,溽暑乃收,且上竅一開,下竅自注。治法不外辛淡、清淡,如白虎湯、甘露飲加杏仁、芥子、苡仁、通草之類。

其病地氣也,濕熱傷脾胃之陰,上而熏蒸肺肝,下而壅塞二腸、膀胱,或生痰、生飲,或吞酸、吐酸,或嘔逆、吐瀉,或土壅木遏,山有風而成蠱,或下塞上閉,天地隔而成否,或濕熱滯於中,而為噤口痢疾,或水濕溢於外,而為皮膚水腫。土屬雜氣,為病最多。治法總不外辛通苦降,如五瀉心湯、二妙散、清熱滲濕湯、資生丸、六君加黃連、鱉甲、澤瀉、薑汁、竹瀝之類。

其有痞滿嘔逆,上下不通者,乘其初起,元氣未衰,投控涎丹十餘粒通之,或用小溫中丸數服化之,及早圖治,切勿養癰,致貽後患。其由中土而病及下焦也,或濕熱傷腎,水不濟火而為夢遺、為黃濁;傳入大腸,而為痢;或濕熱傷肝,流入筋脈而為疝;或濕熱傷脾,而為泄瀉。

治法亦不外苦辛淡滲,如豬肚丸、知柏生地黃湯、宣清導濁湯、黃芩芍藥湯、滲濕斷下湯、桂苓甘露飲、五苓散、牡蠣澤瀉散之類。其有化燥者,始為濕熱,繼又陰虛,上實下虛,火升痰湧,或胸痞、脅滿,或喘嗽、眩暈,或四肢乏力,或周身疼痛,或血溢、便閉,或面赤、足冷,或痿痹、癱廢。

白話文:

濕氣論

喻氏的醫學理論,可以直接追溯到張氏醫學的精髓。濕邪化熱的情況也存在,例如經書中所說的風、寒、濕三氣交雜,聚集在一起導致痹症。本文又將風、寒、濕、熱四氣合稱為濕痹,意思是最初濕邪與風寒結合,之後濕邪又與熱邪結合。濕邪與熱邪結合,則應使用辛涼淡的方法治療,例如蒼朮白虎湯、治痹防己湯,或細辛、石膏一起使用,使體內陽氣下降,則經絡中的濕熱之邪自然隨之而下降,痹症也就痊癒了。還有一些情況是濕熱化燥,例如經書中所說的各種痙攣、項強,都屬於濕邪引起的。

又說:濕熱不除,大筋會軟縮,小筋會鬆弛;軟縮則為拘攣,鬆弛則為痿證。又說:經絡熱則痹,絡脈熱則痿。又說:肺葉萎縮,就會產生痿躄等病症。濕邪化燥,燥邪之中仍然殘留濕邪,就需要在治療濕邪的同時兼顧燥邪,例如在防己湯中加入龜板、決明子、牡蠣、石斛等藥物;如果化燥之後沒有殘留濕邪,則需要治療燥邪而不用考慮濕邪,例如使用熟地黃炭、肉蓯蓉、枸杞子、玉竹、沙參、制首烏、胡麻等藥物。然而世俗治療拘攣等症,習慣使用木瓜,並且盛讚其養筋、舒筋的功效。

然而要知道,木瓜味酸澀且性燥,根本沒有養筋、舒筋的道理。這種說法起源於明代,而《神農本草經》中並沒有這樣的記載,陳氏修園對此也表示否定。此外,一些藤類植物,如絡石藤、海風藤、薜荔藤等,常用於治療痹症,但是要知道,這些藤類植物辛燥走竄,會穿透經絡,化熱化燥,服用越多反而越痛。濕邪被寒邪阻滯,寒邪阻滯則會產生燥邪,初期應當使用辛潤、濕潤的藥物來解除表面的燥邪,並配合淡滲的藥物治療濕邪;濕熱化燥,則應當用清潤的藥物治療,如果清潤的方法無效,則需要用濕潤的方法治療。就痹症而言,濕痹是根本,治療濕邪是關鍵,風寒只是兼夾之症,這也符合聖賢醫書中治病求本的原則。

如果說要藉助藥物引導藥力到達病灶,那麼桂枝、桑枝、當歸、牛膝等藥物,不僅能引經,而且還能舒通關節,豈不是比藤類植物更好得多嗎?

再從內傷濕熱來說。濕熱之邪侵犯於上焦(肺),肺氣受損,清肅之氣不能宣降,則可能出現多汗、浮腫、小便不利、便溏如水、腹瀉如西瓜汁等症狀,如同盛夏的暑熱,必須等到涼風吹拂、白露降臨,暑熱才會消退,而且上焦的氣機一開通,下焦的氣機也會自然暢通。治療方法主要還是辛涼、清淡,如白虎湯、甘露飲中加入杏仁、芥子、薏苡仁、通草等藥物。

濕熱之邪侵犯於中焦(脾胃),脾胃之陰受損,則濕熱之邪上熏肺肝,下壅塞二腸膀胱,可能出現痰飲、呃逆、吞酸、吐酸、嘔逆、吐瀉等症狀,或者出現氣機阻滯,如同山風致病,或者出現上下氣機不通,如同天地隔閡,或者濕熱停滯於中焦,導致噤口痢疾,或者水濕溢於體表,導致皮膚水腫。中焦(脾胃)受邪,是最容易生病的。治療方法總體上來說,不外乎辛通苦降,例如五瀉心湯、二妙散、清熱滲濕湯、資生丸、六君丸加黃連、鱉甲、澤瀉、生薑汁、竹瀝等藥物。

如果出現痞滿嘔逆,上下不通的症狀,應當在初期,元氣未衰時,服用控涎丹十幾粒使其通利,或者服用小溫中丸幾服使其化解,及早治療,切勿養癰,以免留下後患。濕熱之邪從中焦(脾胃)向下焦(腎、膀胱)蔓延,可能濕熱傷腎,水不濟火,而導致遺精、尿黃;傳入大腸,則導致痢疾;濕熱傷肝,流入筋脈,則導致疝氣;濕熱傷脾,則導致泄瀉。

治療方法也還是苦辛淡滲,例如豬肚丸、知柏地黃湯、宣清導濁湯、黃芩芍藥湯、滲濕斷下湯、桂苓甘露飲、五苓散、牡蠣澤瀉散等藥物。如果濕熱化燥,則開始是濕熱,後來又陰虛,上實下虛,火氣上升,痰液湧動,則可能出現胸悶、脅肋脹滿、喘嗽、眩暈、四肢乏力、周身疼痛、出血、便秘、面紅、足冷、痿痹、癱瘓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