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中 (29)
卷中 (29)
1. 濕氣論
治法又與尋常濕熱不同,若淡滲燥濕,必致真陰下竭,若柔膩滋陰,又助痰濕上壅,務使燥潤得宜,剛柔並濟,如知柏地黃丸、虎潛丸之類。復有陰陽兩虛,真元下衰,濕熱上乘,乘於內則痰熱喘滿、眩暈,溢於外則肢體疼重、麻木,如此則將有類中之虞,如痰厥昏僕、舌強語澀、口角流涎、口眼喎斜、半身不遂等證。
宜用劉守真地黃飲子,多加薑汁、竹瀝送下,或服黑錫丹一分,服後半日許,乘其氣息稍平,急進大劑參湯,和竹瀝、薑汁、童便分服之。若過此時,則痰火復升,補氣之藥難於突入重圍矣。其喘滿多熱汗者,急進生脈散以攝陰氣;喘滿多冷汗者,急進參附湯以回陽氣,或用理陰煎以收攝陰陽二氣。治濕熱化燥,有如此者。
再以內傷寒濕言之。或因於天,或因於人,或外無所因,而濕從內起。因於天者,久雨濕勝,外濕引動內濕;因於人者,夏月納涼飲冷,或嗜食茶酒瓜果,急者當時為患,緩者秋後乃發;外無所因者,乃水穀之濕,停蓄於中。三者之原,總由陽虛不能輸水所致。其病天氣也,肺陽傷則水冷,金寒氣不化水,有霾霧蔽空之象;肺陽遏,心陽亦為其所掩,有陰雲蔽日之象。或水泛高原,為喘滿,為痰嗽;或飲邪凌心,為心悸;或上干於頭,為眩暈、嘔吐。
治法以辛淡為主,表輕者六安煎,表重者小青龍湯,有汗小青龍去麻黃,或如苓桂術甘、苓桂術薑、《外臺》茯苓飲之類。其陽虛濕重,及喘滿多冷汗者,又非參附湯、真武湯回陽勝濕不克,即前所謂離照當空,陰霾乃退之義。其病地氣也,脾胃陽傷,水多土濫。
脾陽傷則見脘痞、腹脹、腹痛、腫脹、便溏、洞泄、三陰痎瘧等證,法宜溫中燥濕,如附子理中、真武等湯之類;胃陽傷則見脘脹、嘔逆、不飢、不食、不便等證,法宜辛溫淡滲,如平胃散、胃苓湯、除濕湯之類。亦有濕鬱化熱,舌苔先白滑灰滑,而後轉黃燥,口渴不飢,小便澀痛,大便堅實,即古稱濕火是也。治法又宜苦辛涼淡,如半夏瀉心等湯。
要之,濕為陰邪,傷人之陽也,得理之常;傷人之陰也,乃勢之變。其病地氣,而及地中之水、火、木也。腎陽虛,則三焦不能化水滲入膀胱,而見濕痢、滑泄、五更泄瀉、腰腿痠痛等證。邪水旺一分,則真水虧一分。治法以溫腎陽、泄膀胱為主。溫腎陽,即所以生脾土;泄膀胱,即所以安腎陽。
溫腎陽,如真武湯、《金匱》腎氣湯、參茸湯之類。泄膀胱,如五苓散之類。其病肝木者何?蓋木賴水生,水多則木泛,木泛則不得遂其生髮之性,而疏泄無權,樞轉不力,即《內經》所謂風濕交爭,風不勝濕之意。治法宜逍遙散、小柴胡湯、補中益氣、調中益氣等湯,以復其風木之性,則水隨氣轉,由決瀆入州都,而汜濫者治矣。此治內傷寒濕之大較也。
白話文:
濕氣論
治療濕氣的方法與一般的濕熱不同。如果單純使用利尿滲濕的方法,容易耗損人體的真陰;如果只用滋陰潤燥的方法,又會助長痰濕的壅塞。因此,必須使燥濕之法恰到好處,剛柔並濟,例如知柏地黃丸、虎潛丸等藥物。
如果同時存在陰陽兩虛,元氣衰弱的情況,濕熱上犯,內則表現為痰熱喘滿、頭暈目眩,外則表現為肢體沉重、麻木等症狀,嚴重時可能出現痰厥昏迷、舌頭僵硬、說話困難、嘴角流涎、口眼歪斜、半身不遂等症狀。
此時宜服用劉守真地黃飲子,多加薑汁、竹瀝送服,或者服用少量黑錫丹,服藥半日後,趁病情稍緩,迅速服用大劑量的參湯,並用竹瀝、薑汁、童尿分次服用。如果錯過這個時機,痰火又會上升,補氣的藥物就難以發揮作用了。如果喘滿伴有大量汗出,則應服用生脈散以收斂陰氣;如果喘滿伴有大量冷汗,則應服用參附湯以回陽氣,或者用理陰煎以收攝陰陽之氣。治療濕熱化燥,方法大致如此。
再談內傷寒濕。寒濕的產生,可能是由於天時、人為或體內自發。天時因素是指久雨濕氣過重,外濕誘發內濕;人為因素是指夏季貪涼飲冷,或嗜食茶酒瓜果,急則當時發病,緩則秋季發作;體內自發則是指水穀濕濁停聚於內。這三種情況的根本原因,都是由於陽氣虛弱,不能運化水濕所致。從天氣方面來說,肺陽受損則水液寒凝,金寒之氣不能化水,如同霧霾遮蔽天空;肺陽被遏制,心陽也會受到影響,如同陰雲蔽日。水濕上泛則出現喘滿、痰嗽;寒邪侵犯心臟則出現心悸;水濕上犯於頭則出現頭暈、嘔吐。
治療方法以辛溫解表為主,表證輕者用六安煎,表證重者用小青龍湯,若有汗可用小青龍湯去麻黃,或者使用苓桂術甘湯、苓桂術薑湯、《外台秘要》茯苓飲等方劑。如果陽氣虛弱,濕邪較重,並伴有喘滿、大量冷汗,則必須用參附湯、真武湯回陽祛濕,如同撥開烏雲見天日一般。從地氣方面來說,脾胃陽氣受損,則水濕泛濫。
脾陽受損則會出現脘腹痞悶、腹脹、腹痛、腫脹、大便溏瀉、久瀉、三陰瘧疾等症狀,治療方法應溫中燥濕,如附子理中湯、真武湯等;胃陽受損則會出現脘腹脹滿、嘔逆、不飢、不想吃東西、大便不通等症狀,治療方法應辛溫解表、利濕,如平胃散、胃苓湯、除濕湯等。也有些情況是濕邪鬱結化熱,舌苔初期白滑或灰滑,之後轉為黃燥,口渴但不飢餓,小便不利,大便乾燥,這就是古人所說的濕熱。治療方法宜用苦辛涼寒之品,如半夏瀉心湯等。
總而言之,濕邪屬陰邪,傷人之陽是常理;傷人之陰則屬異常情況。濕邪侵犯地氣,也會影響地中水、火、木三臟。腎陽虛弱,則三焦不能運化水濕輸布於膀胱,出現濕痢、大便溏瀉、五更瀉、腰腿痠痛等症狀。邪水增加一分,則真水就減少一分。治療方法應以溫補腎陽、利水通淋為主。溫補腎陽,也就是滋養脾土;利水通淋,也就是安護腎陽。
溫補腎陽的方劑,例如真武湯、《金匱要略》腎氣湯、參茸湯等;利水通淋的方劑,例如五苓散等。肝木受損的情況如何呢?因為木的生長依靠水,水多則木氣泛濫,木氣泛濫則不能順利生髮,疏泄失常,樞轉不利,這如同《內經》所說的風濕交爭,風不勝濕。治療方法宜用逍遙散、小柴胡湯、補中益氣湯、調中益氣湯等,以恢復風木之性,則水濕隨氣而行,由水道進入膀胱,而氾濫之勢即可平息。這就是治療內傷寒濕的大致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