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中 (26)
卷中 (26)
1. 濕氣論
治宜桂枝白虎湯,疏衛清營;衛分邪重者,用桂枝湯,疏衛護營。其當暑汗不出而成瘧者,是夏月當風取涼,以水灌汗,逼令暑邪深入,不復汗而傷於內,脈必浮弦,發時亦必弦數。《脈訣》謂弦為陰脈。弦數不盡屬熱,乃營分之邪欲出而不得出之象,苔亦必淡白、滑白而不膩,但舌肉不深紅,先寒後熱,寒重熱輕,後方轉為寒輕熱重。
治宜桂枝甘草湯疏衛為主,營熱衛寒兩重者,桂枝湯疏衛護營,若風寒遏郁衛分,較甚者,用小柴胡湯,領邪出外也可,即用三陽表藥,領邪外出亦可。
凡夏月風寒伏暑,秋成痢疾者,雖病各不同,而究其由來,同屬暑為涼伏,因秋風而發,皆從瘧例治之,用小柴胡湯亦無不可。喻氏嘉言治痢用小柴胡倉廩湯,逆流挽舟,即此意也。
又有濕鬱成霍亂者,吐瀉、腹痛、惡寒、頭身均痛,此非寒也,乃濕勝耳!三陰痎瘧,亦因濕勝而得,但痎瘧為濕鬱脾經,其勢緩;霍亂為濕閉氣機,其勢急。肺為濕閉,則各臟腑之本氣亦閉,氣閉則不能行水,清氣不得下行,濁氣轉而上干,清濁混淆,霍亂乃作;脈必沉細而遏,甚則沉伏;苔必水白白膩,重者舌肉亦水白而不紅活。此病最忌升散溫燥以及甘藥,然間有服溫藥而愈者,乃濕未化熱者耳!若屢進必誤。
夫溫燥之品,助濁氣上幹一也;六氣皆從火化,霍亂瀉多亡陰,化燥最速二也。法宜五苓散去蒼朮,化膀胱之氣,以導下流,尤須加辛通下達之品,以開氣閉,氣為水母,氣開乃能行水。夫辛通下達,無過細辛,細辛辛潤而細,故能開達;次則芥子,芥子辛潤而圓,故能流走;再次則杏仁、牛蒡子,仁也,子也,皆寓生機者也,能開表又能通里。杭郡塘棲痧藥及丹平散,所以靈效者,皆細辛之力居多。
余屢驗不爽,但不宜多用,其功大者,其力必猛,不可不知。
再以外感寒濕言之。寒濕為濕之本氣,本氣為陰邪。其見證也,惡寒戰(身戰)慄(心慄),周身疼痛,或外邪郁遏內熱,疼而且煩,但舌苔白滑,不渴不飲,內無熱象,故為寒濕。必須分別傷表傷里,表虛里虛,化熱化燥。表雖屬毛竅經脈,而肺實統之;里雖指各臟腑,而腎實主之。
其濕兼風寒傷表也,雖當發汗,但忌發之太猛,犯濕家忌汗之戒。《金匱》云:風濕相搏,一身盡痛,法當汗出而解。值天陰雨不止,發其汗,汗大出者,風氣去,濕氣在,亦不愈。治風濕者,發其汗,但微微似欲汗出者,風濕俱去也。蓋風為陽邪,輕浮易去;濕為陰邪,凝滯難驅。
微微似欲汗出,即經所謂「漬形以為汗」是也。(妙在「漬」字,有浸潤透徹之義)。又曰:病者一身盡痛,發熱,日晡益劇,名風濕。此痛傷於寒,汗出當風,或久傷取冷所致,可與麻杏苡甘湯。又曰:濕家身煩疼,可與麻黃加朮湯。麻黃加朮,緩中燥濕,一發一補,即微微似欲汗出,風濕俱去之意也。
白話文:
濕氣論
治療宜用桂枝白虎湯,疏散衛氣,清泄營血;若衛分邪氣較重,則用桂枝湯,疏通衛氣,保護營氣。如果是夏天出汗不暢而導致瘧疾,這是因為夏季貪涼,用冷水沖洗身體,導致暑邪深入體內,不再出汗,而傷及內臟,脈象必定浮弦,發病時脈象也必定弦數。《脈訣》中說弦脈屬陰脈。弦數脈不全是熱症,而是營分之邪氣想要排出卻排不出的表現,舌苔必定淡白、滑白而不厚膩,但舌頭本身不是深紅色,先寒後熱,寒重熱輕,之後才轉為寒輕熱重。
治療宜用桂枝甘草湯疏通衛氣為主,如果營氣有熱而衛氣有寒兩種情況並存,則用桂枝湯疏通衛氣,保護營氣;如果風寒之邪鬱阻衛氣,較為嚴重,則用小柴胡湯,引導邪氣從體表排出,也可以使用三陽表證的藥物,引導邪氣外出。
凡是夏季感受風寒,暑邪潛伏,秋季發作痢疾的患者,雖然疾病各有不同,但追根溯源,都屬於暑邪伏藏,因秋風而發作,都可依照瘧疾的治療方法,使用小柴胡湯治療也無不可。喻氏《嘉言》中治療痢疾用小柴胡倉廩湯,逆流挽舟,就是這個意思。
還有因濕邪鬱結而導致霍亂的,出現嘔吐、腹瀉、腹痛、惡寒、周身疼痛等症狀,這不是寒證,而是濕邪過盛!三陰痎瘧也是因為濕邪過盛而導致的,但痎瘧是濕邪鬱阻脾經,病情較緩;霍亂是濕邪閉阻氣機,病情較急。肺部受濕邪閉阻,則各臟腑的元氣也受阻,氣機閉阻就不能運行水液,清氣不能下降,濁氣反而上升,清濁混淆,於是霍亂發作;脈象必定沉細而阻滯,嚴重則沉而無力;舌苔必定水滑而白膩,嚴重者舌頭也水腫蒼白而失去光澤。這種病最忌諱升散溫燥以及甘甜的藥物,但偶爾有服用溫藥而痊癒的,那是因為濕邪尚未化熱的緣故!如果多次服用溫燥藥物必定會加重病情。
溫燥類藥物會助長濁氣上逆;六淫邪氣皆由火化而來,霍亂瀉多傷陰,而燥邪傷陰最快。治療宜用五苓散去蒼朮,以利膀胱之氣,引導水液向下排出,更需加入辛溫通下之品,以開通閉塞的氣機,氣是水的根本,氣機通暢才能運行水液。辛溫通下的藥物,沒有比細辛更好的了,細辛辛溫而細微,所以能夠通達;其次是芥子,芥子辛溫而圓潤,所以能夠流利通行;再次是杏仁、牛蒡子,仁與子,都包含著生機,能夠疏通表邪又能通利裡邪。杭州塘棲地區治療痧症的藥物和丹平散,所以療效顯著,都是因為細辛的作用居多。
我多次驗證,效果確實不錯,但是不宜多用,藥物功效越大,藥力就越猛烈,不可不知。
再從外感寒濕來說。寒濕是濕邪的本氣,本氣屬陰邪。它的表現是惡寒戰慄(身體戰慄),周身疼痛,或者外邪鬱阻導致內熱,疼痛而且煩躁,但舌苔白滑,不渴不飲,內無熱象,所以是寒濕證。必須區分表證和裡證,表虛裡虛,以及是否化熱化燥。雖然表證屬於皮膚毛竅和經脈,但肺主統之;裡證雖然指各個臟腑,但腎主之。
濕邪兼風寒傷及表證,雖然應該發汗,但忌諱發汗過猛,犯了濕邪忌汗的禁忌。《金匱要略》中說:風濕相搏,一身疼痛,治療方法是發汗解表。如果遇到陰雨連綿的天氣,大量發汗,汗出很多,風邪雖去,濕邪仍在,還是不能痊癒。治療風濕,發汗只需微微似欲出汗,風濕即可俱除。因為風邪屬陽邪,輕浮易去;濕邪屬陰邪,凝滯難驅。
微微似欲出汗,就是經書中所說的「漬形以為汗」的意思。(妙在「漬」字,有浸潤透徹之意)。又說:病人周身疼痛,發熱,午後加重,稱為風濕。這種疼痛是寒邪所傷,出汗後受風,或者久病受寒所致,可以用麻杏苡甘湯。又說:濕邪導致身煩疼痛,可以用麻黃加朮湯。麻黃加朮湯,溫和中燥濕,一發一補,就是微微似欲出汗,風濕俱除的意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