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2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25)

1. 濕氣論

其有產前病溫者,見有里證,當下則下。蓋胎因邪不安,去邪即是安胎,但宜加養血藥。

又有暑濕合邪病瘧,或伏暑晚發,轉為瘧疾,此與尋常瘧疾不同,脈苔見證,皆與伏暑無異,但作止有期,病勢較減,治法與伏暑無異,亦要分別濕多熱多,酌用辛淡、辛涼、辛苦等劑。按暑濕瘧邪,伏於膜原半表半裡,與少陽半表半裡無涉。今時概用小柴胡湯,不獨不效,往往致肝膽相火與濕熱同升為病,而見發嘔、發痙、發驚等證。

夫傷寒病邪在少陽,寒熱往來,是寒已而熱,熱已而寒,往來不斷,而無止期,故曰「往來」,不曰「來往」。暑濕瘧疾,先寒後熱。衛氣行於膜原,入於陰爭,外無所衛,則惡寒;出與陰爭,陰無所護,則發熱。熱後汗出即退,是寒來熱往,作止有時,與少陽之寒熱往來無止期者,大相徑庭。

又有一種伏暑瘧疾,詳載《內經》。經曰:當暑汗不出者,秋成風瘧。又曰:痎瘧皆生於風。又曰:夏傷於暑,秋成痎瘧。又曰:夏傷於暑,熱氣盛,藏於皮膚之內,腸胃之外,此營氣之所舍也(此指暑熱),令人汗空疏,腠理開,因得秋氣,汗出遇風,及得之以浴,水氣舍於皮膚之內,與衛氣並居,衛氣日行於陽,夜行於陰,此氣得陽而外出,得陰而內薄,內外相薄,是以日作;其氣之舍深,內薄於陰,陽氣獨發,陰邪內著,陰與陽爭不得出,是以間日作。其篇首論蓄作有時,先寒後熱。

曰:陰陽上下交爭,虛實更作,陰陽相移,陽並於陰(衛氣內行於營),則陰實(衛氣在內)而陽虛(衛氣內行於營,外無所衛,故虛),陽明虛則寒慄鼓頷,巨陽(即太陽)虛則腰背頭項痛,三陽俱虛則陰氣勝,陰氣勝則骨寒而痛,寒生於內,故中外皆寒;陽盛(衛氣復出於外)則外熱,陰虛則內熱,外內皆熱,則喘而渴,故欲飲冷。觀暑熱傷營、風濕傷衛之說,又與暑濕合邪,深伏膜原者不同。

觀營氣之所舍一語,明指半表半裡之營分,非但指少陽一經可知。觀陰陽相移,及三陽俱虛之說,更非但指少陽一經可知。古今來謂瘧疾但屬少陽經病者,一誤解於寒熱往來,再誤解於半表半里。夫寒熱往來,即終而復始之意,已明辨之,再言半表半裡。夫少陽經,乃人身兩側面之半表半裡;營舍屬經脈,乃皮膚內腸胃外之半表半裡;膜原乃人身前後間空隙處之半表半裡。部位不同,病邪亦異,是辨之不可不早辨也。

或曰:脈、苔、證、治當何如?曰:暑濕合併為濁邪,脈必模糊,苔必濁膩,寒熱作止,不甚分明,治法與伏暑無異。其暑熱傷營,風濕傷衛者,是營分暑熱本重,衛分又感風濕,衛氣行營,並而後發,脈必浮弦而數,苔必淡白、滑白而不膩,重者舌肉必深紅,先寒後熱,寒輕熱重,後漸不寒而熱。夫浮弦為風象,弦而數乃暑熱在營,為衛分風濕所搏,邪正交爭,欲出而不得出之象。

白話文:

濕氣論

懷孕期間若出現溫病,內在症狀明顯,應該瀉下治療。因為胎兒因邪氣而不安,去除邪氣就能安胎,但需同時服用滋養血液的藥物。

有些病人是暑濕邪氣結合導致瘧疾,或是伏暑(中暑)延遲發作轉為瘧疾,這與普通的瘧疾不同。脈象、舌苔等症狀表現都與伏暑相同,但發作和停止的時間有規律,病情較輕,治療方法也與伏暑相同,但需區分濕邪和熱邪的輕重,選用辛溫、辛涼、苦寒等不同類型的藥方。需要注意的是,暑濕瘧疾的邪氣停留在肌膚深層,介於表裡之間,與少陽經的表裡病症無關。現在普遍使用小柴胡湯治療,不僅無效,反而容易導致肝膽相火與濕熱同時上升,出現嘔吐、痙攣、驚厥等症狀。

傷寒的病邪在少陽經,寒熱交替出現,是寒邪退去後出現熱邪,熱邪退去後又出現寒邪,不斷循環,沒有停止的時間,所以稱為「往來」,而不是「來往」。暑濕瘧疾則是先寒後熱。衛氣運行於肌膚深層,進入陰分,體表缺乏衛氣保護,則出現惡寒;衛氣從陰分出來,陰分缺乏保護,則出現發熱。發熱後出汗則退熱,這是寒邪來,熱邪去,發作與停止有時間規律的表現,與少陽經的寒熱往來無止境的情況大相徑庭。

還有一種伏暑瘧疾,《內經》中有詳細記載。《內經》說:「夏天出汗少,秋天就會得風瘧。」又說:「瘧疾都源於風。」還說:「夏天受暑邪,秋天就會得瘧疾。」又說:「夏天受暑邪,熱邪盛,藏在皮膚內,腸胃外,這是營氣的所在(指暑熱),使人汗液稀少,肌膚疏鬆,遇到秋天的涼氣,出汗遇風,或洗澡受涼,水濕滯留在皮膚內,與衛氣共處。衛氣白天運行於陽分,晚上運行於陰分,這股邪氣得陽氣則外出,得陰氣則內侵,內外都受到邪氣侵犯,所以每天發作;如果邪氣滯留較深,內侵陰分,陽氣獨自發作,陰邪內著,陰陽不能互相調和,所以隔日發作。」這篇論述開篇就說明了發作時間的規律,先寒後熱。

陰陽氣上下交爭,虛實交替,陰陽互相轉移,陽氣進入陰分(衛氣內行於營),則陰分實(衛氣在內)而陽分虛(衛氣內行於營,體表缺乏衛氣保護,故虛),陽明經虛則寒慄、頷下腫脹,太陽經虛則腰背頭項疼痛,三陽經都虛則陰氣盛,陰氣盛則骨頭寒冷疼痛,寒邪生於內,所以內外都寒冷;陽氣盛(衛氣又回到體表)則體表發熱,陰分虛則內熱,內外都發熱,則喘息口渴,所以想喝冷飲。觀察營氣受暑熱損傷、衛氣受風濕損傷的理論,與暑濕合邪深伏肌膚深層的病症不同。

「營氣之所舍」一句話,明確指出營氣在半表半裡的部位,不僅僅是指少陽經,這可以看出。「陰陽相移」和「三陽俱虛」的論述,更不是僅僅指少陽經。古今以來,認為瘧疾都屬於少陽經病,這是誤解了寒熱往來,又誤解了半表半裡。寒熱往來,就是指疾病反覆發作的意思,已經明確解釋過了,再談半表半裡。少陽經,是人體兩側的半表半裡;營氣的部位,是皮膚內、腸胃外的半表半裡;肌膚深層是人體前後間隙的半表半裡。部位不同,病邪也不同,必須及早辨別。

有人問:脈象、舌苔、症狀、治療方法應該如何?答:暑濕結合形成濁邪,脈象一定模糊,舌苔一定濁膩,寒熱發作停止不甚分明,治療方法與伏暑相同。暑熱傷及營氣,風濕傷及衛氣,這是營分暑熱為主,衛分又感受風濕,衛氣運行於營氣,兩者結合才發病,脈象一定浮弦而數,舌苔一定淡白、滑白而不膩,嚴重者舌體一定深紅,先寒後熱,寒輕熱重,然後逐漸不寒而熱。浮弦是風邪的表現,弦而數是暑熱在營氣,被衛分風濕邪氣所搏擊,邪正交爭,想出來但出不來的表現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