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上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)

1. 陰陽互根論

《易》曰: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相錯,萬物生焉。太極,陰含陽也;儀象,陽分陰也。陽不能自立,必得陰而後立,故陽以陰為基,而陰為陽之母;陰不能自見,必待陽而後見,故陰以陽為統,而陽為陰之父。根陰根陽,天人一理也。以定位言,則陽在上,陰在下,而對待之體立;以氣化言,則陰上升,陽下降,而流行之用宏。

請以卦論:乾為天,乾之左為坎水,右為兌水,是水行天上也,而非水也,乃水之陰氣上升於天也;若陰升於天,而氣化之不及,則陰霾四起,而天象變矣。坤為地,坤之左為震之雷火、巽之風火、離之正火,是火出地下也,而非火也,乃火之陽氣下降於地也;若陽降於地,而氣運之不周,則赤滷不毛,而地象變矣。然論卦象猶虛也,請實徵諸時。

試觀一歲之間,夏至以後,酷暑炎蒸,若非陰氣潛生,大雨時行,則大地皆成灰燼矣。陰氣上升,其明證也。且陰氣上升於天,得天之布濩,而陰氣乃彌綸於無際。冬至以後,陰凝寒冱,若非陽氣潛藏,水泉流動,則世人皆成僵凍矣。陽氣下降,其明證也。且陽氣下降於地,得地之醞釀,而陽氣乃發育於無窮。

獨是陰氣上升,而非自升,必得陽氣乃升。地之陽,即天下降之陽,以陽助陰升,故不曰陽升,而曰陰升。陽氣下降,而非虛降,必含陰氣以降。天之陰,即地上升之陰,以陰隨陽化,故不曰陰降,而曰陽降。若是陰陽互根,本是一氣,特因升降而為二耳!

以人言之。人之陰升,脾胃水穀精微之氣,上升於肺,如經所謂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輸於肺,是即水行天上也。氣中有水,故曰陰升,然水不離乎氣也。若非氣水蒸騰,而為邪水上泛,則水溢高源,而肺脹、喘嗽諸證生矣。然氣水既生於胃,必胃中水穀充滿,而後陰氣乃旺,經故曰:精氣生於穀氣。

若胃氣自病,則生化之源絕,安望陰升乎?且夫陰氣非能自升,必藉陽氣乃升。腎之真陽,即肺下降之陽。惟肺陽下歸於腎,得腎之含納,而陽氣乃收藏不越。人之陽降,肺之陽氣下降於腎,如天之陽氣潛藏於地,是即火出地下也。水由氣化,故曰陽降,然氣不離乎水也。若非氣水涵濡,而為燥陽下降,則金枯水竭,而勞咳、骨蒸諸證生矣。

然則陽氣不可虛降,必含陰氣以降。肺之真陰,即脾、胃、腎上升之陰。惟脾、胃、腎之陰上升於肺,得肺之敷布,而陰氣乃充周一身。經故曰:腎上連肺。又曰:無陽則陰無以生,無陰則陽無以化。

然而陰陽升降,不可得而見也,請借證釜甑。釜中之水穀,水也;釜底之火,火也。釜上之氣,即為陽氣;氣中之水,即為陰氣。然必釜中水穀充滿,又得釜底之火以熏蒸之,釜上之蓋以統束之,而後氣中之水,絪縕煦育,上蒸下布。氣中有水,即是陰升;水由氣化,即為陽降。

若釜中水穀不充,則無米之炊,將見釜底之火,僅存虛陽,釜上之蓋,亦為虛器。又或釜中雖有水穀,而釜底無火,不獨精氣不能蒸運,即渣滓亦難銷熔;釜上無蓋,不獨統攝無權,亦且漫溢不治。然則陰陽二氣,非相需而不可須臾離者哉?

然就二氣而權衡之,陰承陽,陽統陰,陽氣一分不到即病,陽氣一分不盡不死,人自當以陽氣為重。然陽氣固重,陰氣亦重,何也?人事與病,多致陰傷者也,經云:靜則神藏,動則消亡。日用操勞,皆動機也,動則所生之少,不敵所耗之多;病亦動機也,動則六氣皆從火化,化火則必傷陰,則又當以陰氣為重。譬如行舟,行者氣也,行之者水也,水足氣始旺也。

再譬諸燈:燈火,火也;油,水也,油足火始明也。氣為血帥,血又為氣航。此陽統陰而基於陰之理也。若無陰,則陽氣亦無依而亡矣。(陰液脫者死,大肉脫者亦死。)故陰陽二字,不讀曰陽陰,而讀曰陰陽,其亦可以恍然悟矣!

白話文:

陰陽互根論

《易經》說:太極生兩儀,兩儀生四象,四象生八卦,八卦相互交錯變化,萬物由此而生。太極,包含著陰和陽;兩儀和四象,是陽氣分化出陰氣的結果。陽氣不能獨立存在,必須依靠陰氣才能存在,所以陽氣以陰氣為基礎,陰氣是陽氣的母親;陰氣不能自行顯現,必須借助陽氣才能顯現,所以陰氣以陽氣為統帥,陽氣是陰氣的父親。陰陽互為根本,天人之間的道理都是一樣的。從空間位置來說,陽氣在上,陰氣在下,形成了相對應的狀態;從氣的變化來說,陰氣上升,陽氣下降,形成了廣泛的運行作用。

從八卦的角度來看:乾卦代表天,乾卦的左邊是坎卦(水),右邊是兌卦(澤,也屬水),這是水氣上升到天上的現象,但這不是水本身,而是水氣中的陰氣上升到天上。如果陰氣上升到天上,而氣的變化不夠充分,就會陰霾密佈,天象就會發生變化。坤卦代表地,坤卦的左邊是震卦(雷,屬火)、巽卦(風,屬火)、離卦(火),這是火氣從地下冒出來的現象,但這不是火本身,而是火氣中的陽氣下降到地下。如果陽氣下降到地下,而氣的運行不暢通,就會出現土地貧瘠、寸草不生的情況,地象就會發生變化。然而,單純從八卦的象徵來論述還不夠具體,我們需要從實際情況來驗證。

觀察一年四季的變化,夏至以後,酷暑炎熱,如果沒有陰氣潛伏生長,帶來及時的大雨,那麼大地就會變成灰燼。陰氣上升,這是明顯的證據。而且陰氣上升到天上,得到天地的滋潤,陰氣就會遍佈無垠。冬至以後,陰氣凝結,寒冷刺骨,如果沒有陽氣潛藏起來,使水流動,那麼人們都會凍僵。陽氣下降,這是明顯的證據。而且陽氣下降到地下,得到地氣的醞釀,陽氣就會不斷地繁衍生長。

只是陰氣上升,並不是自己上升,必須借助陽氣才能上升。地下的陽氣,就是從天上降下來的陽氣,陽氣幫助陰氣上升,所以不說陽氣上升,而說陰氣上升。陽氣下降,並不是單純地下降,必須包含陰氣才能下降。天上的陰氣,就是從地上上升的陰氣,陰氣隨著陽氣的變化而變化,所以不說陰氣下降,而說陽氣下降。所以說,陰陽互為根本,本質上是一氣,只是因為升降的變化而分為二而已!

以人體來說,人體的陰氣上升,是脾胃將水谷精微之氣上升到肺部,就像經書上所說的「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輸於肺」,這就是水氣上升到天上的現象。氣中含有水,所以說陰氣上升,但水離不開氣。如果沒有氣和水的蒸騰,而是邪氣上升,就會造成水溢出,出現肺脹、咳嗽等疾病。然而,氣和水都產生於胃,必須胃中水谷充盈,陰氣才能旺盛,經書上說:「精氣生於穀氣」。

如果胃氣本身有病,那麼生化的根本就斷絕了,怎麼能指望陰氣上升呢?而且陰氣不能自己上升,必須借助陽氣才能上升。腎臟的真陽之氣,就是肺部下降的陽氣。只有肺部的陽氣下降到腎臟,得到腎臟的吸收,陽氣才能收藏而不外泄。人體的陽氣下降,是肺部的陽氣下降到腎臟,就像天上的陽氣潛藏在地下一樣,這就是火氣從地下冒出來的現象。水是由氣化而來的,所以說陽氣下降,但氣離不開水。如果沒有氣和水的滋潤,而是燥熱的陽氣下降,就會造成身體虛弱,出現咳嗽、骨蒸潮熱等疾病。

所以,陽氣不能單純地下降,必須包含陰氣才能下降。肺部的真陰之氣,就是脾、胃、腎上升的陰氣。只有脾、胃、腎的陰氣上升到肺部,得到肺部的佈散,陰氣才能充盈全身。經書上說:「腎上連肺」。又說:「沒有陽氣,陰氣就沒有辦法產生;沒有陰氣,陽氣就沒有辦法變化」。

然而陰陽的升降變化,是看不見的,我們可以借用釜甑(鍋和甑子)來作比喻。鍋裡的水谷,是水;鍋底的火,是火。鍋上的蒸汽,就是陽氣;蒸汽中的水氣,就是陰氣。必須鍋裡的水谷充盈,又用鍋底的火來蒸煮,鍋蓋來約束,然後蒸汽中的水氣才能溫和地滋養,向上蒸騰,向下佈散。氣中含有水,就是陰氣上升;水是由氣化而來的,就是陽氣下降。

如果鍋裡的水谷不足,就像沒有米做飯一樣,就會看到鍋底的火,只剩下虛弱的陽氣,鍋蓋也成了無用的東西。或者鍋裡雖然有水谷,但鍋底沒有火,不僅精氣不能蒸騰,連食物殘渣也很難融化;鍋蓋沒有蓋上,不僅不能約束,還會溢出難以收拾。所以陰陽二氣,不是互相依靠,不可片刻分離的嗎?

從陰陽二氣的輕重來說,陰氣依附陽氣,陽氣統攝陰氣,陽氣少一分就會生病,陽氣少一分就會死亡,人應該以陽氣為重。但是,陽氣固然重要,陰氣也很重要,這是為什麼呢?因為人的日常活動和疾病,大多是損傷陰氣的,經書上說:「靜則神藏,動則消亡」。日常的操勞,都是運動,運動就會消耗的能量多於獲得的能量;疾病也是運動,運動就會使六氣都向火轉化,火氣旺盛就會損傷陰氣,所以又應該以陰氣為重。比如行船,船的行駛是氣,水是行駛的基礎,水足夠氣才能旺盛。

再比如點燈:燈火是火;油是水,油足夠燈火才能明亮。氣是血的統帥,血又是氣的載體。這是陽氣統攝陰氣,但建立在陰氣基礎上的道理。如果沒有陰氣,陽氣就沒有依託而消亡。(陰液枯竭的人會死,身體消瘦的人也會死)。所以「陰陽」二字,不讀作「陽陰」,而讀作「陰陽」,應該可以明白這個道理了!

2. 五行生剋論

水木火土金五行生剋,一陰陽升降之旋相為宮也。生為長養,即為陰升;克為制化,即是陽降。然必陰先升而後陽乃降,亦必陽能降而後陰轉升。五行不克則不生,如有妻而無夫也。乃相生之道,人皆知之,相剋之道,人多不察,請詳言之。

腎主地、主陰、主水,五液亦皆主地、主陰、主水。腎中真陽之氣,絪縕煦育,上通各臟腑之陽,而腎中真陰之氣,即因腎陽蒸運,上通各臟腑之陰。陽助陰升,以養肝木,則木氣敷榮,血充而氣暢矣。由是,肝得上升之陰氣而養心火,則火氣溫潤,血生而脈行矣。由是,心得上升之陰氣而養脾土,則土氣健運,統血而散精矣。

由是,脾得上升之陰氣而養肺金,則金有治節,調元而贊化矣。肺得上升之陰氣,轉降而入腎,則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矣。此五行一氣相生,始於腎,終於肺,地所以上交乎天也。

肺主天、主陽、主氣,敷布陰液,以柔肝木。木得下降之陽氣所制,則溫柔和緩,不似燥急難平矣。由是,木來疏土,土得下降之陽氣所制,則宣松運化,不似困鈍不靈矣。由是,土來治水,水得下降之陽氣所制,則知周輸泄,不似汜濫無歸矣。由是,水來濟火,火得上升而復下降之陽氣所制,則心腎相交,不似火炎水燥矣。

由是,火來暖金,金得上升而復下降之陽氣所制,則津液分布,不似金寒水冷矣。此五行一氣相剋,始於肺,終於肺,天所以大包乎地也。

然則五行之生,雖五臟之陰遞升而生,實腎之陽助腎之陰遞升而生,陰之升,天統之而地承之也。五行之克,雖五臟之陽遞降而克,實肺之陽統肺之陰遞降而克,陽之降,地承之而天統之也。生固為生,克亦為生,生克二者,非即陰升陽降,循環而不窮者哉?

然而生克又不可太過也,太過則非真陰真陽升降以為生,而為邪水邪火升降以為害也。木賴水生,水泛則木浮,木浮則火濕,火濕則土困,土困則金埋,金埋則水愈泛,五內有水而無火,則瀉利、腫滿,諸濕病生矣。火賴水克,水盛則火滅,火滅則金寒,金寒則木濕,木濕則土困,土困則水濫,水濫則火愈滅,五內有水而無火,則瀉利、腫滿,諸濕病生矣。

火賴木生,木盛則自焚,火焚則土燥,土燥則金枯,金枯則水涸,水涸則木愈焚,五內有火而無水,則風、勞、蠱、膈、三消,諸燥病生矣。土賴木克,木強則土弱,土弱則水泛,水泛則火衰,真火衰則虛火旺,陽無以生,陰無由化,陰不化則金燥,金燥則木愈強,火既虧而水亦虧,土無火必濫,則痞滿、腫脹、泄瀉諸濕病生;土無水必干,則蠱、膈、三消諸燥病又相繼而生矣。

土賴火生,火炎則土燥,土燥則金熔,金熔則水虧,水虧則木熾,木熾則火愈炎,五內有火而無水,則譫狂、膈消,諸燥病生矣。金賴火克,火炎則金燥,金燥則木熾,木熾則土焦,土焦則水涸,水涸則火愈熾,五內有火而無水,則肺勞、肺痿、咳血,諸燥病亦生矣。金賴土生,土重則金埋,金埋則水泛,水泛則木浮,木浮則火困,火困則土雜,五內交困於水火,(土包五行,故多兼病),則痞滿、脹痛燥濕諸病,又雜沓而生矣。

水賴土克,土燥則水竭,水竭則火炎,火炎則金爍,金爍則木枯,木枯則土愈燥,五內有火而無水,則膈消、窘迫、下利,諸燥病生矣。水賴金生,金寒則水冷,水冷則木濫,木濫則火濕,火濕則土困,土困則金埋,金埋則水愈冷,五內有水而無火,則喘嗽、腫脹、瀉利,諸濕病生矣。

木賴金克,金亢則木削,木削則土陷,土陷則水虧,水虧則火炎,火炎則金愈亢,五內有火而無水,則勞咳、咽痛、窘迫、下利,諸燥病生矣。生克一有太過,則克固為克,生亦為克。且人身真陰真陽,只有此數,凡見太過,實由不及。太過不及,則為濁陰、為燥陽,濁陰則不為陰而為水,燥陽則不為陽而為火。

五行生剋不外水火,生克太過不及為病,亦不外水火。水流濕,火就燥。故水火二氣,為五行之生成;燥濕二氣,為百病之綱領。

陰陽以氣言,水火以形言。坎為水,水色黑,黑屬陰,然水外暗而內明,空靈活潑,實為陰中之陽,故坎中滿。離為火,火色赤,赤屬陽,然火外明而內暗,且返本歸根,則其色黑,實為陽中之陰,故離中虛。以形質言,水、火質虛,木、金、土質實,是水、火又為木、金、土之先天矣。

火有形無質,必依附於物而乃有質,水雖有質而極虛,故論五行生成之序,則水一、火二、木三、金四、土五;論五行生剋之序,則生始於水,克始於金。知五行氣質、陰陽生克,乃知天人一貫道理,玩集中各論自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