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

回本書目錄

1. 卷上

2. 人身一小天地論

人稟陰陽五行之氣,以生於天地間,無處不與天地合。人之有病,猶天地陰陽之不得其宜。故欲知人,必先知天地。《易》曰:立天之道,曰陰與陽;立地之道,曰柔與剛。蓋剛柔之質,即陰陽之氣所凝結。故程子曰:凡有氣,莫非天;凡有形,莫非地。又曰:地氣不上騰,則天氣不下降,天氣降而至於地,地中生物,皆天氣也。

朱子曰:地居天中央不動,不是在下。(天之包地,如鳥卵之含黃。天大地小,表裡皆水。地名地球。天圓,而地亦圓。曰地方者,謂地之德方,靜而承天者也)。使天有一息之停,則地須陷下。此天包乎地之義也。以人言之,膈膜以上,肺與心與心包絡,象天;膈膜以下,肝、膽、脾、胃、小腸、大腸、腎、三焦、膀胱,象地。經云:天樞(臍穴)以上,天氣主之;天樞以下,地氣主之。

是以天樞居腹之中間者言之也。余以膈膜上下分天地者,以氣之輕清者為天,氣之重濁者為地言之也。然膈膜以下,主之者地氣,而統之以運行者,實皆天氣。匪直此也,凡皮膚、肌肉、經絡、筋骨、臟腑之有形質而凝靜者,皆象地,皆屬陰;而皮膚、肌肉、經絡、筋骨、臟腑之有空竅以運行者,皆象天,皆屬陽。

精(兩神相摶,合而成形,常先身生,是謂精)津(腠理發泄,汗出溱溱,是謂津)涕(淚也)唾(口液也)氣(上焦開發,宣五穀味,熏膚,澤毛,若霧露之溉,是謂氣)血(中焦受氣取汁,變化而赤,是謂血)液(谷入氣滿,淖澤注於骨,骨屬屈伸,泄澤,補益腦髓,皮膚潤澤,是謂液)。猶天地之有月與水也;陽氣,猶天地之有日與火也。

故曰人身一小天地。

考天有九重:最上一重為宗動天,左旋;其內八重天(恆星天、土星天、木星天、火星天、太陽天、金星天、水星天、太陰天),右旋;逐日為宗動天,裹之左旋。是宗動天者,乃一氣運行群動之宗也。(中學謂天道左旋,日月亦是左旋。此主七政天隨宗動天以行也。西學謂宗動天是左旋,七政天是右旋。

此主七政本天之行以言之也。)人之身,肺為華蓋,居於至高,一呼一吸,與天氣相通,體極輕虛,用主肅降,肺固人之天也。不獨肺之本臟為天,凡臟腑間經絡及內外空竅之能通氣者,皆莫非天。雖各臟腑之經絡空竅,有各臟腑之本氣以運行,如七政本天之運行一般,而要皆隨肺氣以運行,皆為肺氣所貫通,肺固人之宗動天也,故曰肺主天氣。肺氣故名宗氣,又名大氣。

地居天中,人在氣中,天包乎地,氣包乎質,天地與人,同一理也。夫在天則有日,在人則有心,心系於肺,猶日系於天;天為陽,日為陽之精,肺氣為陽,心為陰中之太陽。天行健,一日一夜,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又進過一度,日行稍遲,一日一夜,周三百六十五度四分度之一,因天進一度,則日為退一度。

人身肺之宗氣,統心之營氣,一日一夜,五十度周於身,每日自寅始,至醜終,終而復始,七日行足,方與天合度。故《易》曰:七日來復,以見天心。蓋營氣之行,必隨宗氣以行,所以十二經脈,首從肺起,每日寅時,百脈上朝於肺(人生於寅),肺主天氣,其明證也。

夫人周身經絡,皆根於心,而上通於肺,以回於下,如樹之有根有干有枝,百體內外,一氣流通,運行血脈,以相出入,經故曰心生血,又曰諸脈皆屬於心。按經絡功用不同,隱見亦異。經曰:經脈者,常不可見也;脈之見者,皆絡脈也。蓋經脈主發血,由臟腑而外行,近筋骨,故肌肉厚處,按之便不覺跳動;絡脈主回血,由外而還行臟腑,近肌肉,故易見,藍色無脈者皆是。

經脈由里而外,其氣旺,旺則行速,速則有血有脈,其血赤;絡脈由外而里,其氣緩,緩則行遲,遲則有血無脈,其血紫。西學所謂生血管者,經是也;回血管者,絡是也。房者,心竅是也。

經脈從心左下竅而生,行心左上竅而上,與左肺葉內經脈相通,由肺回曲而下,循手經,下達足經,以入孫絡(絡之細者);迨由孫絡以至絡脈,漸行漸緩,其色遂變為紫,於是紫血由絡脈而行,上至心右上竅兩絡脈中,還行心右下竅絡脈,上入右肺葉內絡脈,紫血復變為赤(陰從陽化),迴心左上竅,還行心左下竅。經脈(右旋而復行於左)往來運行,如環不絕。

經生血,故左旋;絡回血,故右旋。左旋者,陽統陰;右旋者,陰從陽(與河圖洛書無異)。其實是一氣旋轉,並非兩氣。觀此與天之左旋速、右旋遲者,適相合矣;與天之左右旋而統歸一氣者,更無不合矣。經絡如此,臟腑可知。臟腑中皆有經絡貫串,以通於內外。凡可通者,皆屬天氣。

六腑如器,更無不然。不獨賁門、幽門、闌門、三焦之門之通天氣也,更不獨喉通天氣,咽通地氣,以上承天氣也。此身以內之天也。

再以身外之天言之。經云:頭圓象天。頭為諸陽之會,頭主天,氣固也;天氣遏郁,頭重頭痛固也。即足之至下,亦天氣所貫通。所以人病肺痿,足即痿躄不能行;外感阻遏肺氣,足即痠痛,甚則足冷,皆其證也,所謂天包乎地也。經曰:天氣通於鼻。又曰:鼻為肺竅。一經外感,咳嗽喘滿,鼻竅即塞而不利,是鼻竅與肺最切近者也。

他如心寄竅於耳,膽脈上絡於耳,腎開竅於耳,肝開竅於目,脾開竅於口,腎又開竅於二陰,乳竅下通於肝胃,臍竅後通於命門。(臍竅與兩腎中間之命門,針鋒相對。)雖各竅自有其本氣,而要皆宗氣所貫通也。請析言之:心、膽、腎因虛燥而耳鳴;心、膽、腎因濕阻而耳聾;心、膽、腎之本氣自病也。嘗見外感阻遏宗氣,燥勝則耳亦鳴,濕勝則耳亦聾。

肝受燥風、濕熱則病目,肝之本氣自病也。夫五臟之精華,皆上注於目,腎又為五臟之氣之根,腎中真陰真陽虛,而目昏昧,經故曰脫陰者目盲,脫陽者見鬼。五臟之根氣自病也。嘗見外感阻遏宗氣,燥勝則熱,熱則不能化陰外達,而目無淚而干;濕勝則濡,濡則不能化水下降,而目多淚而爛。

脾有濕熱,則口癉而生甜水;脾有燥熱,或膽經燥熱乘脾,則口苦而多煩渴;脾之本氣自病也。嘗見外感阻遏宗氣,肺陽鬱於上,不得化陰於下,亦為唇燥口渴。腎之陽虛,不能約水,而為遺溺,不能行水,而為自利;腎之陰虛,不能濡腸,而矢燥結,不能濡膀胱,而溺短數;腎之本氣自病也。嘗見外感阻遏宗氣,而亦為腸秘,為癃閉,或燥勝為窘迫下利,或濕勝為五泄。

肝、胃陰虛,無由升化乳汁;肝、胃陽結,不能上通乳竅;肝胃之本氣自病也。嘗見外感阻遏宗氣,濕熱壅於血分,營衛不從,逆於肉裡,致生乳癰;其七情致傷心氣,燥熱結於血分者,則為乳岩。凡外感燥濕,種種見證,雖各臟腑本氣自病,而要皆關乎肺,以肺為群氣之宗,天無二氣故也。

不獨空竅之大者為然也,即皮膚外八百萬有奇之汗空(汗空名玄府,又名鬼門,)亦無不然,經故曰:肺主皮毛。其內傷肺氣,氣不化水(自利)、氣不攝津(自汗)、氣不統血、氣不固精,即見自利、自汗、脫血、脫精、陰脫、陽厥、絕汗出諸證。故曰:天有一息之停,則地須陷下。

若外感阻遏肺氣,不得外達,又不得下降,宗氣自病,致他臟腑經絡之本氣亦病。肺氣不得外達,即見憎寒、發熱、頭痛、身痛、腰痛、手足痠痛諸證;肺氣不得下降,即見腹痛、胸痹、咳嗽、嘔吐、喘逆諸證。感風燥、暑燥、寒燥之氣,搏束氣機,不得外達,而為無汗;感風濕(自汗)、寒濕(冷汗)、暑濕、濕溫(熱汗)之氣,阻遏氣機,不得下降,橫溢而為自汗、冷汗、熱汗。

又或燥結血分,而為熱厥;濕阻氣分,而為寒厥;燥降太過,熱甚迫津,而為火瀉;濕鬱太過,氣不行水,而為五泄,抑或為溺塞便閉。譬如注水之器,上竅閉塞,則下竅點滴不通;下竅閉塞,則上竅壅遏不開。種種見證,皆關乎肺。肺主天氣,洵不誣也。

若夫地固承天者也,地氣不上騰,則天氣不下降。胃固人之地氣也,腎乃天氣蘊蓄於地中者也。胃為水穀之海,又為倉廩之官。胃之發育,又藉腎之真陰真陽以與為發育者也,經故曰:腎為胃關。又曰:四時百病,胃氣為本,得谷者昌,絕谷者亡。又曰:營出中焦。又曰:精氣生於穀氣。

又曰:飲入於胃,遊溢精氣,上輸於脾,脾氣散精,上輸於肺。是地氣上騰也。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水精四布,五經並行。是天氣下降也。又曰:水穀之悍氣為衛,水穀之精氣為營。其營血之精者,得肺氣以敷布之,入膽化膽汁,入腎化精,上行頭化腦,內行骨空化髓。故曰:天氣降而至於地,地中生物,皆天氣也。

其水隨肺氣呼吸,攝入腸胃間微絲血絡(即孫絡。西學驗孫絡有二千餘根)。以入絡脈,由絡脈過肝入心,運行周身,由肺升出為氣,由毛竅滲出為汗,余入內腎,得三焦之氣化,滲入膀胱為溺。故曰:氣為水母。又曰:水行天上。然水血並行絡中,而不相妨者,何也?蓋血有血輪以統之者也。

(按:《內經》刺血絡,出清汁,便知水血並行血絡)。其渣滓變化於小腸(小腸為火腑,故能變化)。以傳道於大腸,是皆肺氣所統布也,是陰從陽也。夫天之真陰真陽,發於地上,以生萬物,實藏於地中,而為萬物所由生。人身肺之真陰,下布於腎而為水,肺之真陽,下納於腎而為火,所謂地居天中,天包乎地也。兩腎中間,名曰命門,為人身之根柢,一陽藏於二陰之中,水火互宅,在卦為坎。

肺一呼一吸,與腰間腎氣息息相通,經故曰:腎上連肺,至於脾,猶地上堤防之土,為胃散精以上輸於肺者耳;肝猶地上之木,以樞轉地中生髮之氣者耳;六經為川,腸胃為海,猶地之有涇渭,運清而行濁者耳。由此觀之,人身不誠一小天地哉!肺、腎也,胃也,非又人身所最重者哉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