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中 (23)
卷中 (23)
1. 濕氣論
其有氣虛甚而邪實者,宜參黃湯;陰虧甚而邪實者,宜護胃承氣湯去芒硝,或增液承氣湯下之;即虛極不任下者,宜用鮮生地汁、小生地汁、元參、知母、栝蔞、麻仁、蜂蜜、梨汁,稍加薑汁之類,滑以去著,辛以潤燥。慎勿當下不下,徒用滋膩,俾邪無出路,轉致傷陰;亦勿遲迴顧慮,致令失下,虛人尤不可失,失則邪愈盛、正愈衰,後即欲下而不可得矣。
更有邪熱化燥,傷及腎陰,旦慧夕劇,面少華色,或邪傷肝之經脈,發痙、發厥,審其有熱無結,則又惟有酌用增液、二甲復脈等湯,養陰托邪而已。又有發黃、小便不利而渴、腹不滿者,及熱入膀胱,小便澀痛者,桂苓甘露飲最妙。其或病中遺滑,濕熱襲入精竅,小便澀痛者,甘露飲加龜板、石決明、蘆根,一面養陰,一面化濕,兩不相悖。濕熱化氣,病人之地氣者又如此。
至於暑,即濕熱合邪,醞釀為害,與前證無異。伏暑及伏暑晚發,較春夏溫病來勢稍緩,而病實重。初起微寒發熱,午後較重,狀似瘧疾,而不分明;繼而但熱不寒,熱甚於夜,天明得汗,身熱稍退,而胸腹之熱不除,日日如是,往往五七候始解。
推此病之由,總緣陰虛之質,夏月汗多傷液,內舍空虛,陽浮於外,暑濕合邪,深踞膜原,夏月伏陰在內,陽邪處於陰所,相安無事,然雖暫無患,必有焦煩、少寐、飲食少納,面少華色之象,秋來陽氣漸斂,邪與正爭而病作矣。初起邪在氣分,必須分別濕多熱多,尤須知此病從陰虛而得,邪熱一傳陰分,即當以育陰養液托邪為第一義。
余前謂陰柔滋膩不可誤用者,謂邪在肺經氣分,氣為邪郁,不能敷布水精,而見煩渴、舌赤諸燥象,自當輕清開化,若用陰柔,則肺氣愈遏,金不生水,燥必轉甚,邪近心宮。邪閉心宮,亦當輕虛開泄,若用陰柔,則心氣愈遏,邪無出路,閉必益甚;邪已傳裡,即當攻下,若但用陰柔,是揚湯止沸,非釜底抽薪。此皆不當用而用之者也。
余豈謂陰柔養液之不可用乎?況伏暑本由陰虛得乎!雖然,亦自有辨伏暑有濕多,有熱多。濕多者,舌苔白膩,或變黃黑,而舌邊仍白,脈息模糊,口乾不喜飲,宜且前辛淡法,忌用涼藥;熱多者,舌苔黃滑,或黃膩,脈息細數而遏,口乾頻飲而不能多,宜用前辛涼淡法。
邪在膈膜上下,乃由表傳裡之漸,舌苔黃膩而厚,胸痞、脘悶、乾嘔、心煩、口渴,乃濕熱與氣相搏,雖近乎里,卻仍在氣分,宜用前辛苦通降法。邪傳心包,用寧上丸開法。若傳及肝、腎,見有陰虛諸證,即宜加養液,如南北沙參、元參、細生地、麥冬、鮮石斛、玉竹、龜板、阿膠之類。邪未傳裡時,寒已退、而熱不解者,亦用此法。
白話文:
濕氣論
氣虛嚴重,邪氣實者,宜用參黃湯;陰虛嚴重,邪氣實者,宜用護胃承氣湯去芒硝,或用增液承氣湯瀉下;若虛弱到無法瀉下的,宜用鮮生地汁、生地汁、元參、知母、栝蔞、麻仁、蜂蜜、梨汁,再稍微添加薑汁等,以滑利之性去除邪氣的阻滯,以辛溫之性潤燥。謹慎,不可強行瀉下,也不可一味滋補,以免邪氣無處排泄,反致傷陰;也不可遲疑猶豫,錯過瀉下的時機,虛弱的人尤其不能錯過,錯過則邪氣更盛,正氣更衰,以後想瀉下也無效了。
若邪熱化燥,傷及腎陰,早上輕微,晚上加重,面色萎黃,或邪氣傷及肝經,引起痙攣、厥逆,若判斷是有熱但無瘀結,則只能酌情使用增液湯、二甲復脈湯等,以滋陰托邪。若出現發黃、小便不利且口渴、腹部不脹滿,或熱邪入侵膀胱,小便澀痛,則桂苓甘露飲最有效。如果病中出現遺精滑精,濕熱侵犯精竅,小便澀痛,則在甘露飲中加入龜板、石決明、蘆根,一方面滋陰,一方面化濕,兩者並不互相衝突。濕熱化為氣,侵犯病人元氣者,也是如此處理。
至於中暑,即濕熱合邪,醞釀成疾,與之前的症狀相同。伏暑及伏暑晚發,比春夏溫病來勢緩慢,但病情較重。初期輕微發熱,午後加重,類似瘧疾,但不完全相同;接著只有發熱不寒,夜間熱重,天亮後出汗,身熱稍退,但胸腹之熱未消,日日如此,往往要五七天才能痊癒。
推究此病的病因,總歸是陰虛體質,夏季汗出過多傷損津液,內在虛空,陽氣浮於外,暑濕合邪,深侵於膜原。夏季伏陰在內,陽邪處於陰位,暫時相安無事,但即使暫時無恙,也會有煩躁、少寐、食慾不振、面色萎黃等表現,秋季陽氣漸收,邪氣與正氣相爭而發病。初期邪氣在氣分,必須區分濕邪多還是熱邪多,更要明白此病源於陰虛,邪熱一旦傳入陰分,就應該以滋陰養液托邪為首要目標。
我之前說陰柔滋膩的方法不可亂用的,是指邪氣在肺經氣分,氣機鬱滯,不能布散津液,而出現煩渴、舌紅等燥象,應該用輕清宣洩的方法,如果使用滋陰的藥物,則肺氣更受抑制,金不生水,燥熱必將加重,邪氣更靠近心臟。邪氣閉阻心臟,也應該用輕清宣洩的方法,如果使用滋陰的藥物,則心氣更受抑制,邪氣無處排泄,閉阻更甚;邪氣已經深入內裡,就應該攻下,如果只用滋陰的藥物,那是治標不治本。這些都是不該用卻用了的例子。
我不是說陰柔養液的方法不能用!況且伏暑本身就是由陰虛引起的!但是,伏暑也分濕邪多和熱邪多。濕邪多的,舌苔白膩,或變黃黑,但舌邊仍白,脈象模糊,口乾但不願飲水,宜用辛溫淡滲的方法,忌用寒涼藥物;熱邪多的,舌苔黃滑或黃膩,脈象細數而澀,口乾頻飲但喝不多,宜用辛涼淡滲的方法。
邪氣在膈膜上下,是由表邪入裡逐漸發展的,舌苔黃膩而厚,胸悶、脘悶、乾嘔、心煩、口渴,這是濕熱與氣相搏,雖然已經深入內裡,但仍在氣分,宜用辛苦通降的方法。邪氣傳入心包,用寧上丸的治療方法。如果傳入肝腎,出現陰虛的各種症狀,就應該加入養陰的藥物,如南北沙參、元參、生地、麥冬、鮮石斛、玉竹、龜板、阿膠等。邪氣未入裡,寒邪已退,但熱邪未解,也用這種方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