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20)

1. 濕氣論

濕熱治肺,千古定論也。余氏春山曰:陽為濕鬱,不能外達下行,每見惡寒、足冷,若拘傷寒惡寒之說,投以溫散,其寒反甚,但用蘆根、燈草甘淡通陽利竅,滾煎熱服,下咽即覺熱從外達,津津汗出而解。屢驗不爽,此其證也。

其有初起神煩而昏者,此濕熱鬱蒸過極,內蒙清竅,前辛涼淡法去蔻仁、厚朴,加細辛二三分、白芥子錢許,辛潤行水開閉,合之蘆根、滑石等味,輕清甘淡,泄熱導濕,矇蔽即開,亦屢驗不爽。若初起神智模糊,不能言語,舌苔白膩,無熱象者,此寒燥之氣搏遏水濕,內蒙清竅。

急用辛開淡滲法,如杏仁、牛蒡、桔梗、芥子、細辛、通草、茯苓、澤瀉之類。其辛香辛燥升散諸品,切勿沾唇,即生薑辛潤不燥,亦不可用,以其性升故也。紅糖甘緩填中,糜粥濃厚膩邪,均在禁例。愈後亦須忌一二日。此病與痧麻、霍亂,治法、宜忌皆同。其大便不利者,用蔞皮、薤白辛滑流利氣機,氣機一開,大便自解,即汗亦自出,隨證均可加入。

假使不知濕家忌汗、忌升,汗則亡陽,升則上蔽;閉證忌燥、忌升,燥則閉而且結,升則蒙而益蒙。誤以頭身疼痛、惡寒、無汗、隱疹而用升散,如薄荷、蘇葉、荊芥、防風、羌、獨活等味;誤以濕蒙清竅,痧麻、霍亂諸閉證,而用藿香葉、香薷、佩蘭葉、蔻、砂、桂、姜等味。

升散走竄、香燥濁烈,則是濕熱之氣,本是蒸騰,最易矇蔽,而藥復升之、燥之,必致未閉者閉,已閉者益閉,輕則多言譫語,重則神昏、煩躁,內竅閉極,則目瞑不言,目睛頻轉;亦必致肝、膽、三焦少火化為壯火,耳聾、乾嘔,甚則痙厥;又必致邪走皮膚肌肉,發疹發斑。茲不具論,論其化熱。

其化熱也,氣分邪熱,郁遏灼津,尚未傳入血分,面色紅黃黑混,口氣穢濁,舌苔黃膩,舌之邊尖紅紫欠津,或底白罩黃,混濁不清,重者厚而且滿,板貼不松,脈息數滯不調,神煩口渴。濕邪化熱,多見此象;濕熱合邪病溫,初起時亦見此象。宜用前辛涼淡法,加以微苦,如連翹、山梔之類,或加姜水炒木通之苦辛,內通外達,表裡兩徹,以冀汗解。

濕熱交合,加半夏、姜水炒黃芩,重者加姜水炒黃連三四分,苦辛通降;漸欲化燥,加知母清滋肺金。肺氣為濕熱鬱蒸,不能敷布水精外達下行,必見煩渴、多汗、斑疹、停飲等證。如熱汗時出,大渴引飲,輕者用前辛涼微苦法,加花粉、銀花之類;重者用白虎湯,辛涼重劑,清肺泄熱,虛者加南沙參。蓋濕熱清肺,如溽暑炎蒸,金風驟起,頃刻濕收熱退,如登清涼界中。

其邪走皮膚髮疹,邪走肌肉發斑,隱隱不見者,用杏仁、牛蒡、桔梗、蔞皮、大貝、銀花、連翹、淡竹葉、通草之類,辛涼開達;最忌多用辛燥,如蘇葉、薄荷、荊芥、柴胡之類。斑疹已出,熱重者,用白虎湯酌加元參、銀花、蘆根以化之。其飲停胸膈者,必見胸膈悶痛、心煩、乾嘔、渴欲飲水、水入則吐等證。

白話文:

濕氣論

濕熱之症侵犯肺部,這是古已有之的定論。余春山先生說:陽氣被濕邪鬱結,無法向外宣達和向下運行,常表現為惡寒、足冷。如果按照傷寒論的惡寒症狀用溫散的方法治療,寒邪反而會加重。應該用蘆根、燈草等甘淡之品通利陽氣,滾水煎服,服下後就能感覺到熱氣從體內向外發散,微微出汗而痊癒。屢試不爽,這就是此症的表現。

如果初期出現神志煩躁昏沉,這是濕熱鬱蒸過度,蒙蔽了清竅。先用辛涼淡的藥物,去除蔻仁、厚朴,再加入細辛少許、白芥子少許,辛潤行水,通利閉塞,配合蘆根、滑石等藥物,輕清甘淡,泄熱導濕,蒙蔽之症便會消除,同樣屢試不爽。如果初期神志模糊,不能言語,舌苔白膩,沒有發熱症狀,這是寒燥之氣阻遏水濕,蒙蔽了清竅。

應立即使用辛開淡滲的方法,例如杏仁、牛蒡子、桔梗、芥子、細辛、通草、茯苓、澤瀉等。辛香燥熱的升散藥物,絕對不能使用,即使是生薑這種辛潤而不燥的藥物,也不可以使用,因為它具有升散的特性。紅糖性緩和,容易停滯在脾胃,米粥粘稠厚膩,也應禁止。痊癒後也要忌口一两天。此病與痧麻、霍亂的治療方法和忌諱事項都相同。如果大便不通暢,可以用蔞皮、薤白等辛滑之品,使氣機通暢,氣機通暢後,大便自然會通,汗也會自然排出,根據病情可以加入這些藥物。

如果不知道濕邪忌汗忌升,出汗則耗損陽氣,升散則會加重上焦的閉塞;閉證忌燥忌升,燥則閉塞加重,升散則會加重蒙蔽。錯誤地因為頭痛身痛、惡寒、無汗、隱疹而使用升散藥物,例如薄荷、蘇葉、荊芥、防風、羌活、獨活等;錯誤地因為濕邪蒙蔽清竅,以及痧麻、霍亂等閉證,而使用藿香葉、香薷、佩蘭葉、蔻仁、砂仁、桂枝、生薑等藥物。

升散藥物走竄,香燥藥物濁烈,而濕熱之氣本就蒸騰,最容易蒙蔽,如果再用升散藥物,必會導致未閉塞者閉塞,已閉塞者更加閉塞,輕則多言胡語,重則神昏煩躁,內竅閉塞極度嚴重,則會雙目緊閉不語,眼珠頻頻轉動;也會導致肝膽三焦的少火化為壯火,出現耳聾、乾嘔,嚴重則會痙攣抽搐;還會導致邪氣入侵皮膚肌肉,出現疹子和斑點。這裡就不詳細討論了,只討論濕邪化熱的情況。

濕邪化熱,氣分邪熱,鬱結灼傷津液,還沒有傳入血分,面色紅黃黑混雜,口氣臭穢,舌苔黃膩,舌頭的邊緣和尖端紅紫乾燥,或者舌苔底部白色覆蓋黃色,混濁不清,嚴重者舌苔厚膩滿布,舌苔緊貼舌面,脈象數次停滯不調,神志煩躁口渴。濕邪化熱,多見此種症狀;濕熱合邪化為溫病,初期也會出現此症。應該用之前的辛涼淡的藥物,再加入微苦的藥物,例如連翹、山梔子等,或者加入用薑汁炒過的木通,苦辛兼具,內外通達,表裡兼治,以期通過出汗來痊癒。

濕熱交合,加入半夏、用薑汁炒過的黃芩,病情嚴重者加入用薑汁炒過的黃連少許,苦辛通降;漸漸向乾燥方向發展,加入知母滋陰潤肺。肺氣被濕熱鬱蒸,不能將水液宣佈向外和向下運行,必會出現煩渴、多汗、斑疹、水腫等症狀。如果時常出汗,口渴飲水,輕者使用之前的辛涼微苦的方法,加入花粉、金銀花等;重者使用白虎湯,辛涼重劑,清肺泄熱,體虛者加入南沙參。濕熱清肺,就像酷暑炎熱,金風驟起,濕邪迅速消除,熱邪迅速退去,就像進入清涼的世界一樣。

如果邪氣入侵皮膚出現疹子,邪氣入侵肌肉出現斑點,隱隱約約看不清楚,使用杏仁、牛蒡子、桔梗、蔞皮、大貝母、金銀花、連翹、淡竹葉、通草等,辛涼開達;最忌諱多用辛燥的藥物,例如蘇葉、薄荷、荊芥、柴胡等。斑疹已經出現,熱邪重的,使用白虎湯酌加元參、金銀花、蘆根來化解。如果水液停滯在胸膈之間,必會出現胸膈悶痛、心煩、乾嘔、口渴想喝水,喝水就吐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