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中 (19)
卷中 (19)
1. 濕氣論
金之劉守真論溫病主三焦,明吳又可又於三焦中揭出膜原。膜原本自《靈樞經》,二公之論,皆獨超千古。)伏邪往往因風寒而發,得藥開通肺氣,在經之邪,從汗而解,暫覺病退,而半日一日之間,忽然轉重。此無他,膜原濕熱互釀之邪,從中而作。斯時也,必視其所傳而藥之。
傳表則從汗解;邪氣遏伏重者,則從斑疹解;傳裡則依附胃腸糟粕,必從大便解。濕為濁邪,以濁歸濁,故傳裡者居多。藥之邪退,遲一二日,復作復傳,反覆循環,往往經屢下而邪始盡,吳氏又可所謂九傳是也。其進銳者其退速,其進緩者其退遲;在春夏發者退速,在秋冬發者俱遲。
愈期速者,兩候(五日為一候)三候,遲者五七候不等。凡溫病及伏暑晚發,暑濕瘧、痢,多見如此,虛者尤甚。請析言之。濕之化氣,為陰中之陽,氤氳濁膩,故兼證最多,變遷最幻,愈期最緩。
其見證也,面色混濁如油膩,口氣濁膩不知味,或生甜水,舌苔白膩,膜原邪重則舌苔滿布,厚如積粉,板貼不松,脈息模糊不清,或沉細似伏,斷續不勻,(脈為邪遏,有似虛寒之象,誤治為害非輕。)神多沉困嗜睡。斯時也,邪在氣分,即當分別濕多熱多。濕多者,無煩渴熱象,天氣為濕阻遏,不能外達下行,則必凜凜惡寒,甚而足冷,頭目脹痛昏重,如裹如蒙,身痛不能屈伸,身重不能轉側,肢節肌肉疼而且煩,腿足痛而且酸。
胸痞者,濕閉清陽道路也;午後寒熱,狀若陰虛者,申、酉、戌時,金氣主令,又濕邪本旺於陰分也;小便短澀黃熱者,肺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天氣病地氣因而不利也;大便溏而不爽,或濡瀉者,肺與大腸相表裡,心與小腸相表裡,天氣病地氣因而不調也。
治法總以輕開肺氣為主,肺主一身之氣,氣化則濕自化,即有兼邪,亦與之俱化。濕氣瀰漫,本無形質,宜用體輕而味辛淡者治之,辛如杏仁、蔻仁、半夏、厚朴、藿梗,淡如苡仁、通草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之類。啟上閘,開支河,導濕下行以為出路,濕去氣通,布津於外,自然汗解。
經曰:水鬱折之。謂水上泛,折回而使之下也。賈真孫曰:治濕不利小便,非其治也。兼風者,汗出、惡風;兼寒者,惡寒、無汗。前法酌加蘇梗、桔梗、豆豉、蔥白、生薑之類。邪在經絡,一身掣痛,酌加桂枝、水炒防己、秦艽之類,以開毛竅經絡之壅。兼暑者,面赤、口渴、心煩,前法去蔻仁,酌加扁豆花、鮮荷葉清香闢穢,連翹、山梔、滑石輕清微苦淡滲,以解暑濕熱之結。
熱多者,及濕熱合邪病溫者,前論氣色苔脈諸證畢見,更加神煩、口渴,亦用前辛淡法,酌加蘆根、淡竹葉、滑石輕淡辛涼之類,清金泄熱。肺得清肅之權,自能化濕熱於無何有之鄉。肺是人身天氣,天氣下降,濁邪焉有不降之理?或從汗解,或從小便解。濕熱內郁時,溺赤而清;濕熱下注,則溺赤而渾。
白話文:
濕氣論
劉守真論溫病重在三焦,吳又可更進一步闡明三焦中的「膜原」。「膜原」的概念源自《靈樞經》,兩位醫家的論述都超越了前人。伏邪往往因風寒而發病,用藥疏通肺氣後,經絡之邪會從汗液排出,暫時病退,但半日或一日內病情可能突然加重。這是因為膜原處濕熱之邪相互交織,內生邪氣所致。此時,必須觀察邪氣傳變的部位來用藥。
若邪氣傳至肌表,則從汗液排出而解;邪氣遏伏較重者,則從斑疹而解;若邪氣傳入內裡,則依附在胃腸的糟粕,必須從大便排出。濕邪屬濁邪,濁邪歸濁,所以傳入內裡的情況較多。藥物雖能退邪,但可能一兩天後復發並傳變,反覆循環,往往需要多次治療邪氣才能完全清除,這就是吳又可所說的「九傳」。邪氣入侵速度快,則退卻也快;入侵速度慢,則退卻也慢;春夏發病者退卻快,秋冬發病者退卻慢。
痊癒時間,快的需兩三候(五日為一候),慢的則需五六候不等。溫病、伏暑晚發、暑濕瘧疾、痢疾等,多見此種情況,體虛者尤其明顯。我們來詳細分析:濕邪化氣,屬陰中之陽,氣息氤氳、濁膩,因此兼證多樣,變化莫測,痊癒時間也較慢。
其症狀表現為:面色混濁如油膩,口氣濁膩無味,或有甜味口水,舌苔白膩,膜原邪氣重則舌苔滿布,厚如積粉,厚膩緊貼舌面,脈象模糊不清,或沉細隱伏,斷續不勻(脈象被邪氣阻遏,看似虛寒,誤治則後果嚴重)。精神多沉鬱困倦嗜睡。此時邪氣在氣分,需辨別濕邪多還是熱邪多。濕邪多者,無煩渴熱象,因天氣被濕邪阻遏,不能外達下行,則會凜凜惡寒,甚至足冷,頭目脹痛昏重,感覺頭昏腦脹,渾身疼痛難以屈伸,身體沉重難以翻身,四肢關節肌肉疼痛且煩躁,腿足疼痛且酸痛。
胸部痞悶,是濕邪阻塞清陽之氣的通路;午後寒熱,狀似陰虛者,申、酉、戌時(下午三點到九點)金氣主令,又因濕邪本就旺盛於陰分;小便短少、澀痛、黃赤熱者,是肺氣不能通調水道,下輸膀胱,天氣與地氣都不通暢;大便溏瀉不成形,或尿液稀薄者,因肺與大腸、心與小腸相表裡,天氣與地氣失調所致。
治療方法總是以輕度疏通肺氣為主,肺主一身之氣,氣機通暢則濕邪自然化解,即使有兼夾其他邪氣,也能一起化解。濕邪瀰漫,本無形質,宜用輕便且味辛淡的藥物治療,辛味藥物如杏仁、蔻仁、半夏、厚朴、藿香梗;淡味藥物如薏苡仁、通草、茯苓、豬苓、澤瀉等。打開上閘,疏通支流,引導濕邪下行排出,濕邪去除,氣機通暢,津液布散於外,自然汗解。
經書云:「水鬱折之。」意指水上泛,將其折回向下。賈真孫說:治療濕邪,若不利小便,則非正確治療方法。若兼夾風邪,則汗出惡風;若兼夾寒邪,則惡寒無汗。上述方法可酌情加入蘇梗、桔梗、豆豉、蔥白、生薑等。邪氣在經絡,則一身掣痛,可酌情加入桂枝、水炒防己、秦艽等,以疏通毛竅經絡的阻塞。若兼夾暑邪,則面赤、口渴、心煩,上述方法中可去除蔻仁,酌情加入扁豆花、鮮荷葉(清香闢穢),連翹、山梔、滑石(輕清微苦淡滲),以解暑濕熱之結。
若熱邪較多,或濕熱合邪導致溫病者,上述氣色、舌苔、脈象等證狀都明顯,並伴有神煩、口渴,也可用上述辛淡之法,酌情加入蘆根、淡竹葉、滑石等輕淡辛涼藥物,以清泄肺金之熱。肺氣清肅,自然能化解濕熱。肺為人身之天氣,天氣下降,濁邪理應隨之而下,或從汗液排出,或從小便排出。濕熱內鬱時,小便短赤而清澈;濕熱下注,則小便短赤而渾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