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1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8)

1. 濕氣論

蓋聞坤土主濕,濕土寄旺四季,而春夏為甚,季夏為尤甚。人知避風寒,不知避濕。能避風寒,不能避濕者,以風寒傷人顯而急,濕傷人隱而緩。隱則莫見,而受之也深;緩則不覺,而發之也遲。濕生於土,本氣屬陰,陰為寒濕,後乃漸化為濕熱。然陰氣必得陽氣而後升,所以盛夏熱甚濕生,萬物皆潤,溽暑蒸淫,自下而上,升於太虛,為雲霧雨露,則濕之化氣,又為陰中之陽。陰中之陽,為濕熱。

為溫病,濕熱、溫病,固同氣異名者。濕熱為病,濕與熱猶分為二;溫病,濕與熱直合為一,濕中有熱,熱中有濕,濁熱黏膩,故謂之溫。治之者,須要分別為本氣,為化氣,為分邪,為合邪,為外感,為內傷;於外感中,又須分別兼風、兼寒、兼暑之因;於外感、內傷中,又須分別濕多、熱多、化燥、化火之變。

傷人身天氣、地氣之次第,入氣分、血分之淺深。大抵濕之化氣,多從上受,邪自口鼻吸入,故先傷天氣,次及地氣。經曰:傷於濕,首如裹。又曰:濕上甚為熱,是也。濕之本氣多從內受,總由脾腎陽虛,不能化水所致,故先傷地氣,後及天氣。經曰: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

又曰:腎主水,腎為胃關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,是也。濕之本氣,又或從外受、下受,傷天氣,並及地氣。經曰:風濕之傷人也,氣血與邪,並客於分腠之間;寒濕之傷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固,營血澀,衛氣去。又曰:陰受濕氣。又曰: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又曰: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骨,是也。

夫皮膚、肌肉、經絡、筋骨,雖有形質,屬地,而其空竅之運行,實皆天氣主之,此天包乎地之說也。界乎人身天地之間者,則有膈膜。膈膜之下,肝、膽布焉,三焦(右腎旁三焦腑。)之經脈行焉,相火寄於肝、膽。濕邪傷肺、脾、胃之表,(肺之表,皮膚也;脾之表,四肢也;胃之表,肌肉也。

)表屬氣分,故多兼少陽膽與三焦病;濕邪傷肺、脾、胃之裡,里屬血分,故多兼厥陰肝病。蓋以肺與脾胃為濕熱鬱遏,則天氣不得清肅下降,地氣不得承順下行,肝、膽、三焦適當其沖,上下為邪所阻,不得遂其條達之機,其所寄之相火,必與濕熱同升為病,而見寒熱往來、耳聾、口苦、乾嘔、脅痛、停飲、膈痛等證。居乎人身前後之間者,又有膜原。

膜原前近胸腹,後近腰脊,即上中下三焦之沖衢,人身半表半裡之中道也。蓋濕土鬱蒸之氣,濕中有熱,熱中有濕,其穢濁黏膩之邪,由地而上,從口鼻傳入,直趨中道,流布三焦,故膜原為藏邪之淵藪,伏邪多發於此焉。(邪傷毛竅經絡之表與臟腑之裡,皆隨感隨發,惟膜原空隙,如夾牆腹裡一般,最易藏邪,逾時乃發,名曰伏邪。溫,伏邪也。

白話文:

濕氣論

總之,地屬陰土主濕,四季皆有濕氣,春夏尤甚,尤其盛夏最為嚴重。人們都知道避風寒,卻不知道避濕。這是因為風寒傷人明顯而迅速,而濕邪傷人隱蔽緩慢。隱蔽則難以察覺,但傷害卻深入;緩慢則不易感覺,但發病卻遲。濕氣產生於土,本性屬陰,陰性則寒濕,之後慢慢轉化為濕熱。然而陰氣必須藉助陽氣才能上升,所以盛夏酷熱時濕氣滋生,萬物滋潤,暑氣蒸騰,濕氣從下往上,升騰到天空,形成雲霧雨露,這是濕氣化為氣的過程,也是陰中之陽。陰中之陽,就是濕熱。

溫病與濕熱,其實是同氣異名。濕熱為病,濕與熱還可區分;溫病則濕熱合一,濕中帶熱,熱中帶濕,濁熱黏膩,故稱溫病。治療時,必須區分是本氣還是化氣,是單獨的邪氣還是混合的邪氣,是外感還是內傷;在外感中,又需區分是否兼有風、寒、暑;在外感、內傷中,又需區分濕多、熱多、化燥、化火等變化。

濕邪入侵人體的順序,以及侵入氣分、血分的深淺,也各不相同。大多數情況下,濕氣的化氣,是從上往下入侵,邪氣從口鼻吸入,所以先傷及人體的衛氣(天氣),然後才是營氣(地氣)。經書說:「傷於濕,首如裹。」又說:「濕上甚為熱」,這都是濕邪從上入侵的例子。濕邪的本氣則大多從內入侵,主要是因為脾腎陽虛,不能化水所致,所以先傷及營氣,然後才是衛氣。經書說:「諸濕腫滿,皆屬於脾。」

又說:「腎主水,腎為胃關,關門不利,故聚水而從其類」,這都是濕邪從內入侵的例子。濕邪的本氣,也可能從外、從下入侵,傷及衛氣,並波及營氣。經書說:「風濕之傷人也,氣血與邪,並客於分腠之間;寒濕之傷人也,皮膚不收,肌肉堅固,營血澀,衛氣去。」又說:「陰受濕氣。」又說:「傷於濕者,下先受之。」又說:「地之濕氣,感則害人皮肉筋骨。」這些都是濕邪從外或從下入侵的例子。

皮膚、肌肉、經絡、筋骨,雖然有形質,屬於地,但其空竅的運行,實則由衛氣(天氣)主宰,這就是天包乎地的道理。介於人體天地之間的是膈膜。膈膜之下,有肝膽,三焦的經脈運行於此,相火寄於肝膽。濕邪傷及肺、脾、胃之表(肺之表為皮膚;脾之表為四肢;胃之表為肌肉),表屬氣分,所以多兼少陽膽經與三焦經的病症;濕邪傷及肺、脾、胃之裡,裡屬血分,所以多兼厥陰肝經的病症。這是因為肺脾胃受濕熱鬱遏,則衛氣不能清肅下降,營氣不能順利下行,肝膽三焦正好處於衝要之地,上下都被邪氣阻礙,不能暢通,其所寄之相火,必定與濕熱同升而發病,出現寒熱往來、耳聾、口苦、乾嘔、脅痛、停飲、膈痛等症狀。

位於人體前後的是膜原。膜原前方靠近胸腹,後方靠近腰脊,正是上中下三焦的通道,是人體半表半裡的中間部位。濕土鬱蒸之氣,濕中帶熱,熱中帶濕,其污濁黏膩的邪氣,由地而上,從口鼻進入,直達中道,流佈三焦,所以膜原是藏邪的淵藪,伏邪多從此發作。(邪氣傷及毛竅經絡之表與臟腑之裡,都會隨感隨發,唯有膜原空隙,如同夾牆腹裡,最容易藏邪,過一段時間才發病,稱為伏邪。溫病就是伏邪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