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《醫原》~ 卷中 (17)
卷中 (17)
1. 內傷大要論
嘗見養之日久,神與形交,坎離既濟,遍身骨節歷歷有聲,百脈既通,百病自愈,一息尚存,皆可覆命,不獨內病全消,即外邪亦不為患。一心療萬病,不假藥多方。古人之言,洵足信也!
或曰:孩提之童,亦有不足之病,豈亦由心生乎?然赤子雖無心,良由父母氣質薄弱,胎元早已有虧,況今元會氣薄,少年知識早開,往往童子之病,亦多自心始(汪訒庵先生云:小兒喜怒悲恐,較之成人,更專且篤,不可不察)。
人果能寡欲清心,喜怒哀樂,情不妄發,由是致中致和,天地位而萬物育,豈徒為一身卻病延年計乎?聖賢誠意正心學問在此,修身俟命功夫亦在此,然則養心之學,其所繫豈淺鮮哉?
白話文:
內傷大要論
我曾見過一些人,長期調養身體,精神與形體相互協調,陰陽調和,全身骨節都能聽到清晰的響聲,經絡暢通,百病自癒。只要還有一口氣在,都能起死回生,不僅內在的疾病完全消失,外來的邪氣也無法侵害。只要專注於調養身心,就能治癒各種疾病,不需要很多藥物和複雜的治療方法。古人的話,確實值得相信!
有人問道:小孩子也有不足的疾病,難道也是由心而生嗎?是的,雖然嬰兒的心智尚未成熟,但這往往是因為父母體質虛弱,胎兒先天就已不足,況且現在時代的元氣衰弱,孩子們早熟,所以兒童的疾病,大多也源於心性(汪訒庵先生說:兒童的喜怒哀樂比成年人更加強烈和執著,不可不注意)。
如果人能夠減少慾望,保持心境清淨,喜怒哀樂的情緒不妄動,就能達到身心平和的狀態,如同天地運行,萬物才能生長,這豈僅僅是為了自身祛病延年嗎?聖賢的誠意正心之學就在於此,修身養性,順應天命的功夫也在於此,所以,養心的學問,其重要性難道不深遠嗎?
注意: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,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