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16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6)

1. 內傷大要論

但久則陰虛不復,真陰不能招攝真陽,真陽即不能歸附真陰,由是龍火上炎,一火興而五火熾,滿腔皆虛陽充塞,而見顴紅、面赤、喉干、咽痛、咳喘、音啞、五心如烙、筋急痠疼、骨痛如折、上咳、下利,種種危證。古法往往見龍雷飛越,用知、柏苦寒直折,非徒無益於真陰,而又戕害乎脾胃。

春山先生曰:龍雷為水中之火,春夏濕升水旺之時,龍雷多動,雨勢愈大,電光愈騰,必得西方風起,天之燥氣下降,龍雷乃藏。介類稟乾金之燥氣,得坎水之陰精,滋陰潛陽,較勝於丹溪用知、柏多多矣。古法又有用桂附六味,以為導龍歸海,在陰不甚虛者,或陰虛夾寒濕者,暫用有效,若陰液大虧之人,再以剛燥耗陰,受其害者多矣。

或曰:景岳先生云:丹田暖則火就燥,下元固則氣歸精,甘溫能除大熱,又何不可用之乎?曰:是也。夫陰中之陽,如溫泉之氣。試觀溫泉之氣,其為燥陽之氣乎?抑為霧露之溉乎?春日陽從地起,太和元氣,且溫且潤,故草木得之含液而萌芽,腎氣亦猶是也。知此則當揀體質溫潤者用之,質潤屬陰,氣溫屬陽,方與腎之本體相合。

許學士云:補腎不若補脾。夫補脾非燥脾之謂,凡甘平、甘淡,皆能補脾。孫真人云:補脾不若補腎。夫補腎非涼腎之謂,凡清潤、溫潤、平潤而味甘者,皆能補腎中之脾胃。補脾、補腎,原兩不相礙也。草木有汁則長青而不枯,人有液則長濡而不燥。欲作長明燈,須識添油法。

古人豈欺我哉!此治內傷大法也。

然內傷藉資藥石,以無情之草木,療有情之形軀,猶落下乘。古稱真心為大藥,又有以心醫心之法,乃是最妙上乘。蓋七情、五勞,惟勞力傷氣者,由辛苦而成;高年虧損者,由衰老所致。此外無不由心火妄動,耗散真陰而起。經曰:君火以明。謂其無形無質,寂然不動,感而遂通也。

相火以位,謂宜安其位而不出也。火生於天而成於地,金、木、水、土中皆有之,但靜則不見,動之則生。靜中之火,自然之火,能生萬物,經故曰:少火生氣。動中之火,搏擊之火,能害萬物,經故曰壯火食氣。相火安位則不病,心君引動則為病。不獨房勞能引動,一切人事煩勞,皆能引動。

動則心病,心病則神病,神病則形病。人身一個囫圇形軀,百脈相通,內外貫徹,斷無此虛彼實之理,不過略有先後輕重之分,故神、形每相繼為病。心腎真陰,即被煎熬,而津、精、涕、唾、氣、血、液七般陰物,以及形體之陰,無一不被煎熬。陰傷則病,陰盡則亡,相火無所歸附,隨君火同去而死矣。

悲夫!世之患內傷者,趁此陰陽未離,早用養心功夫。孟子曰:養心莫善於寡欲。蓋寡欲則心虛,虛則靈,靈則生神,神生氣,氣生精,精生形。常人由形生精,精生氣,氣生神,賴後天之真陰,招攝先天之真陽。此由神生氣,氣生精,精生形,本先天之真陽,以復後天之真陰,蓋返還之道也。

白話文:

內傷大要論

久病陰虛難以恢復,真陰無法攝納真陽,真陽也就無法歸附真陰,於是導致真陽上炎,一處火旺則五臟皆熱,全身充斥虛熱,出現面紅、發熱、口乾、咽痛、咳嗽氣喘、聲音嘶啞、五心煩熱、肌肉酸痛、骨痛如折、上咳下瀉等危急症狀。古方常用知母、黃柏等苦寒之藥直截攻邪,不僅對真陰無益,反而損傷脾胃。

春山先生說:真陽如同水中的火,春夏濕氣上升、水氣旺盛之時,真陽活動頻繁,雨勢越大,閃電越頻繁,必須等到西風一起,天上的燥氣下降,真陽才能潛伏下來。藥物應如同乾金之氣的燥性,配合坎水之陰精,滋陰潛陽,這樣比丹溪用知母、黃柏之法效果更好。古方也用桂枝、附子、六味地黃丸等藥引導真陽歸附真陰,在陰虛不嚴重或陰虛夾寒濕者,暫時可能有效,但若陰液大虧,再用溫燥之藥耗損陰液,反而有害無益。

有人說:景岳先生說:丹田溫暖則火就燥熱,下元固則氣歸精,甘溫之藥能除大熱,為何不可使用呢?是的,陰中之陽,如同溫泉之氣。試想溫泉之氣,是燥熱之氣嗎?還是滋潤之氣呢?春天陽氣從地底升起,天地元氣溫和滋潤,所以草木才能吸收水分而發芽,腎氣也是如此。因此,應用甘溫之藥,應選擇體質溫潤者,質潤屬陰,氣溫屬陽,才能與腎臟的本性相合。

許學士說:補腎不如補脾。補脾並不是指燥熱之品,凡甘平、甘淡之藥都能補脾。孫真人說:補脾不如補腎。補腎並不是指寒涼之品,凡清潤、溫潤、平潤而味甘者,都能補益腎中之脾胃。補脾、補腎,本來並不互相矛盾。草木有汁液才能常青不枯,人體有津液才能潤澤不燥。想要長明燈長久不滅,就必須懂得添油的方法。

古人並未欺騙我們!這就是治療內傷的大法。

然而,內傷需要依靠藥物治療,用無情的草木醫治有情的身體,終究是下乘之法。古人說真心為大藥,以心醫心才是最高明的治法。七情、五勞之病,只有勞力傷氣是因辛苦造成;高齡體虛是因衰老所致。其他大多數都是因為心火妄動,耗傷真陰所致。經書說:「君火以明」,指君火無形無質,寂靜不動,感應而通達。

相火以位,指相火應該安於其位而不外泄。火生於天而成於地,金木水土之中皆有火,但靜則不顯,動則生。靜中的火是自然的火,能生萬物,經書說:「少火生氣」。動中的火是搏擊的火,能害萬物,經書說:「壯火食氣」。相火安於其位則不生病,心君引動則生病。不僅房事勞累能引動相火,一切人事煩勞都能引動相火。

相火妄動則心病,心病則神病,神病則形病。人體是一個整體,百脈相通,內外貫穿,不可能出現此虛彼實的情況,只是輕重緩急的差別而已,所以神、形往往相繼生病。心腎真陰被煎熬,津液、精氣、涕唾、氣血、體液等陰液,以及形體的陰氣,沒有不被煎熬的。陰液受損則生病,陰液耗盡則死亡,相火無處歸附,隨君火一同離去而死。

唉!世人患內傷者,趁陰陽未離,應及早用心養護。孟子說:養心莫善於寡欲。因為寡欲則心虛,虛則靈,靈則生神,神生氣,氣生精,精生形。常人是由形生精,精生氣,氣生神,依靠後天之真陰,攝納先天之真陽。而養心則是由神生氣,氣生精,精生形,依靠先天之真陽,滋養後天之真陰,這是返還之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