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15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5)

1. 內傷大要論

發心脾者,謂二陽之病,發於心脾者也。思為脾志,實本於心,故張雞峰謂噎膈為神思間病。心脾氣結,飲食漸減,病及二陽。陽明為多血之經,血乃水穀之精氣,賴脾氣以散輸,奉心君而化赤。今心神受傷,困及其子,飲食不嗜,生化無資;衝脈上隸陽明,陽明虛則血海(沖為血海)乾澀,是以不月。觀女子不月,而男子少精可知。

血虛則生熱,熱爍則化燥,肌肉乾瘦,如風消物,故曰風消。心火無制,上爍肺金,金燥則不能運布水精以歸正化,津液留於胸中,變為痰飲,咳嗽不已,傳為息賁(氣奔迫而為喘也),何治之有?此郁損心脾化燥之一端也。若悲怒恐驚,更易耗傷心腎肝膽精血,尤宜大劑潤養,佐以鎮攝神志,最忌耗散破削,致之不救。又見悲憂思慮過度,郁損心神。

心主血,諸脈皆屬於心,心氣結而諸脈中營氣自不能循其常度,將見始也氣結,既也血結,結則隧道拘攣,往往腹中有硬塊成形之患,肝膽經脈所過部位,有瘰癧成串之患,甚有生乳岩、結核、內疽、附骨、對口、發背等證。體干,故堅硬;內附筋骨,故不紅腫;血燥,故潰後少膿;肌肉堅硬,故潰後生管,甚則成硬弦多骨之類。皆剛象也,皆燥徵也,與濕熱凝於肌肉,外生癰腫,易潰而多膿水者不同。

凡人膈膜以上屬天氣,頭為諸陽之會,背為陽中之太陽。凡對口、發背、偏枯、痿痹之類,多屬燥病。推原其故,多由郁損心神,耗及肝脾腎陰所致;又或因吸受天之燥邪而發,或因貪食煎煿及金石桂附諸燥藥而發。經曰:熱中、消中,不可服膏粱芳草石藥,石藥發癲,芳草發狂,不可不知。

以上諸證,皆當以養營潤燥為主,佐辛潤以流氣,參咸柔以軟堅,投劑即安,屢驗不爽。勿以脈絡拘結為癥瘕,妄用攻堅破積;勿以瘰癧為痰核,妄用行氣消痰;勿以內疽為陰寒證,妄用辛燥破削。夫古人陰疽之稱,謂其結於血分也,非謂其為陰寒也。或曰:寒則凝滯,冬月水澤腹堅,非寒結乎?曰:必水少而腹始堅,未有長江大河而腹堅者。且寒與燥同源,嚴寒乾結之氣,即是燥邪,故冬月地多堅白坼裂。

堅為剛象,而非柔象,此固理之顯見者也。試觀王洪緒《外科全生集》中陽和二方,以大劑熟地、鹿膠潤補為主,借芥子之辛潤,流通營氣;熟地與麻黃並用,麻黃僅用十分之一,藉以輕達衛氣;因血結日久,陽氣不得行於其間,故稍佐薑、桂之溫。薑、桂氣溫熱而體微潤,在其人無熱證者,服之神效,若稍見熱證,則又宜速去薑、桂矣。

凡此皆郁損心神,由氣及血,化成燥證,散見於內外者也。若是者,心為君主之官,顧不重哉!

若勞、色傷精之輩,更有甚焉者。先動心以傷神,既勞力以傷氣,終縱情以傷精。傷精則陰虧,陰虧則易動相火,愈動愈傷,一旦精、神、氣三者皆耗,多致不起。脈證較勞心傷神者更重。治法亦不外填補真陰。

白話文:

內傷大要論

心脾受損,指的是二陽經脈的病症,皆源於心脾。思慮過多屬脾的機能,而其根本卻在於心,所以張雞峰認為噎膈是神思失調所致。心脾之氣鬱結,飲食日漸減少,病症影響到二陽經脈。陽明經脈運行血液,血液是由水穀精氣化生而來,依靠脾氣的運化輸布,才能滋養心臟,使血液化為紅色。如今心神受損,影響到脾的運化功能,飲食減少,精氣生化不足;衝脈上連陽明經,陽明虛弱則血海(沖脈為血海)乾燥,因此月經不調。觀察女子月經不調,男子精少便可知曉。

血虛則容易生熱,熱邪熾盛則耗傷津液,肌肉消瘦,如同被風吹枯的植物,故稱為風消。心火過盛無制,上炎肺金,肺金乾燥則不能運化津液,津液停滯於胸中,化為痰飲,咳嗽不止,進而發展為息賁(氣急喘息),又该如何治疗呢?這是心脾鬱結化燥的一種表現。如果悲怒恐懼驚嚇等情志過度,更容易耗傷心、腎、肝、膽的精血,更應該大劑量滋養潤補,輔以鎮靜安神,最忌諱耗傷元氣,否則難以挽回。又見悲憂思慮過度,則會鬱結心神。

心主血脈,全身經脈都屬於心,心氣鬱結,則經脈中的營氣運行不暢,最初是氣結,繼而血結,氣血凝滯,經脈阻塞,往往會在腹部形成硬塊,肝膽經脈經過的部位,則會出現瘰癧串珠樣病變,嚴重者還會出現乳岩、結核、內疽、附骨、對口瘡、發背等症狀。因為體質乾燥,所以腫塊堅硬;腫塊深在,附著筋骨,所以不紅腫;血燥,所以潰瘍後膿少;肌肉堅硬,所以潰瘍後會形成管狀廔管,嚴重者會形成堅硬如骨的腫塊。這些都是陰硬的表現,都是乾燥的徵象,與濕熱凝滯於肌肉,外生癰腫,容易潰爛且膿水多的情況不同。

人體膈膜以上屬於天部,頭部是諸陽之會,背部是陽中之太陽經脈循行之處。對口瘡、發背、半身不遂、痿痹等病症,大多屬於燥病。追究其原因,大多是因心神受損,耗傷肝脾腎陰所致;又或者因為感受外界的燥邪而發病,或者因為貪食辛辣煎炒的食物以及服用桂枝、附子等燥熱的藥物而發病。經書記載:熱病、消渴症患者,不可以服用膏粱厚味、芳香辛辣的草藥及礦物藥,礦物藥會導致癲癇,芳香草藥會導致狂躁,不可不知。

以上這些病症,都應該以養陰潤燥為主,輔以辛溫潤燥的藥物以疏通氣血,佐以咸寒柔潤的藥物以軟堅散結,用藥得當,療效顯著,屢試不爽。不要因為脈絡拘急而誤認為是癥瘕,胡亂使用攻堅破積的藥物;不要因為瘰癧而誤認為是痰核,胡亂使用行氣消痰的藥物;不要因為內疽而誤認為是陰寒證,胡亂使用辛燥破邪的藥物。古代所謂的陰疽,指的是凝滯於血分的病症,並不是指陰寒證。有人會問:寒邪會導致凝滯,冬天水濕凝滯,腹部堅硬,難道不是寒邪凝結嗎?回答是:一定是體內津液不足,腹部才會堅硬,長江大河的水分充盈,腹部也不會堅硬。而且寒邪和燥邪同出一源,嚴寒乾燥凝結之氣,就是燥邪,所以冬天土地乾燥堅硬,龜裂。

堅硬屬於陰硬之象,而不是柔軟之象,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。試看王洪緒《外科全生集》中的陽和二方,都是以大劑量的熟地黃、鹿膠等滋補藥物為主,佐以芥子等辛溫潤燥的藥物,以流通營氣;熟地黃與麻黃同用,麻黃只用十分之一,藉以輕達衛氣;因為血瘀日久,陽氣不能運行,所以稍微佐以薑、桂溫陽。薑、桂性溫熱而略帶潤澤,對於沒有熱證的人,服用後效果很好,如果稍有熱證,則應立即停用薑、桂。

凡此種種,都是心神受損,由氣及血,化為燥證,表現於內外。如此情況,心臟是君主之官,怎能不重視呢!

勞累、房事過度損傷精氣的人,情況會更嚴重。首先是勞累傷神,然後是勞力傷氣,最終是縱欲傷精。傷精則陰虛,陰虛則容易導致相火妄動,越動越傷,一旦精、神、氣三者都耗竭,往往會危及生命。其脈證比單純勞心傷神者更嚴重。治療方法仍然是填補真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