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1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4)

1. 內傷大要論

此自上損下,由肺及腎者也,若過胃泄瀉,則治療難矣。另有一種勞力傷氣之病,因一時負重,偶然傷力,氣逆於上,胸脅疼痛,甚則呼吸亦痛,咳嗽帶紅。此等傷氣,宜用結者散之之法,如蔞皮、大貝、紫菀、杏仁、枇杷葉,輕降肺中逆氣。吐紅加蘇子、三七汁、鬱金汁、懷牛膝、丹參、藕汁之類,辛潤以化之,與肺勞損氣治法不同。

若勞心者傷神,又重於勞力傷氣者也。或卷牘煩劇,或百計圖謀,心神無片刻之靜,心體無安養之時,由是君火內沸,銷爍真陰,不但傷神,並能傷精,陽不依陰,自陰不潛陽,陰虛必生內熱,內熱必化內燥,脈多細澀,甚而數澀,或浮弦搏指,皆陰虛化剛之象。見證多驚悸、怔忡、心熱、盜汗、虛煩不寐,甚則君火引動相火,傷及真陰,乾咳、吐血、遺滑、淋濁、骨蒸潮熱,諸證叢生。此亦自上損下,由心及腎者也。

治法必以甘涼育陰,及血肉諸品,填補精液,如補心、固本、復脈、生脈、三才、六味、二至、二仙、五陰之類,隨其輕重用之,所謂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是也。尤須安心靜養,以後天真陰招攝先天真陽,俾心陽下交於腎,腎陰上交於心,陰平陽秘,乃克有濟。

更有七情傷神之輩,為害尤甚。嘗見情志怫鬱,悲憂思慮過度,心陽鬱結,而肝、脾、肺之氣亦因之鬱結。肝葉撐張,則為脹為痛,多怒多煩;脾不輸精,肺不行水,則生痰生飲,噯腐吞酸,食減化遲,大便作燥,不燥則瀉。在初起時,宜用抑者散之之法。夫散非發散之謂,亦非辛香破耗之謂。

如逍遙散法,不用散而用湯,減去白朮,借柴胡之微辛以達之,酌加蔞皮、薤白、貝母、杏仁、柏子仁、當歸、酸棗仁、遠志、生穀芽之類,辛潤以開之。諸仁皆陰中含陽,生機內寓,最能調暢心神。或再佐牡蠣、決明、龜板、鱉甲之類,咸柔以軟之;桑葉、釵斛之類,微苦以清之。

稍久則氣結者血亦結,或納穀不順,或大便燥結,或咽中作梗(俗名梅核氣)。此噎膈將成之候,又須加阿膠、肉蓯蓉、枸杞、蔗汁、梨藕汁、牛乳、白蜜、韭汁、薑汁之類,甘潤、辛潤、咸潤以流暢之。尤須怡情靜養,庶可獲效。乃世俗治法,往往見其氣結,即用香附、元胡、木香、砂仁、青皮、厚朴、烏藥諸燥藥,以為辛香流氣。

不知此無形之結,由於太虛之體默運無權,遂至窒礙不通,豈有用辛香破耗之藥,重傷氣血而能轉為流暢之理?且結則營衛澀滯,氣不運水,必然生痰生飲,或雖見自利,而艱澀不爽。

此皆因結而燥,因燥而濕之見證,與陽虛化濕者有霄壤之分,又豈有用溫燥之藥而能治因燥致濕之理?往往愈治愈結,脹痛日增,氣血益虛,默運之權益窒,由是成膈、成蠱、成勞,不治者多。不觀諸《內經》乎!曰: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,其傳為風消,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夫二陽,胃也。

白話文:

內傷大要論

這類疾病是由上而下,從肺臟影響到腎臟所致。如果病情發展到胃部洩瀉的程度,治療就相當困難了。還有一種因勞累傷氣的病症,因一時負重或偶然用力過猛,導致氣逆於上,出現胸脅疼痛,嚴重者呼吸也會疼痛,咳嗽並帶血絲。這種傷氣的病症,宜用能使氣結散開的方法治療,例如蔞皮、大貝母、紫菀、杏仁、枇杷葉等,可以輕柔地降下肺部逆氣。如果吐血,還要加入蘇子、三七汁、鬱金汁、懷牛膝、丹參、藕汁等,用辛潤之品來化解,這與肺勞損傷氣的治療方法不同。

勞心傷神比勞力傷氣更嚴重。例如長時間埋首於文書,或日夜操勞於謀劃計較,心神一刻不得安寧,心臟得不到休息,就會導致心火內盛,耗損真陰,不僅傷神,還會傷精。陽氣依賴陰氣,陰氣不潛藏,陰虛就會產生內熱,內熱就會導致內燥,脈象多細澀,甚至數澀,或浮弦搏指,都是陰虛化剛的表現。常見症狀有驚悸、怔忡、心熱、盜汗、虛煩不寐,嚴重者心火會引動下焦的相火,損傷真陰,出現乾咳、吐血、遺精、淋濁、骨蒸潮熱等諸多症狀。這也是由上而下,從心臟影響到腎臟所致。

治療方法必須用甘涼之品滋養陰氣,並配合補益氣血的藥物,以補充精液,例如補心安神、固本培元、益氣養血等方劑,如補心湯、固本湯、復脈湯、生脈散、三才湯、六味地黃丸、二至丸、二仙湯、五陰煎等,根據病情輕重選用。所謂「精不足者,補之以味」,就是這個道理。更要注重安心靜養,讓後天之陰氣攝納先天之陽氣,使心陽下交於腎,腎陰上交於心,陰平陽秘,才能收到治療效果。

還有因七情傷神而致病的,危害尤其嚴重。例如情志鬱結,悲憂思慮過度,心陽鬱結,肝、脾、肺之氣也會因此鬱結。肝氣鬱滯,就會脹痛,容易發怒煩躁;脾氣不運化精微,肺氣不能輸布水液,就會產生痰飲,出現噯腐吞酸、食慾減退、消化不良、大便秘結或腹瀉等症狀。初期宜用能使氣機舒暢的方法治療。這裡的「散」並不是指發散,也不是指辛香破氣耗血。

例如逍遙散的加減法,不用散劑而用湯劑,去掉白朮,利用柴胡的微辛之性來疏通氣機,再酌情加入蔞皮、薤白、貝母、杏仁、柏子仁、當歸、酸棗仁、遠志、生穀芽等藥物,以辛潤之品來舒緩鬱結。諸種仁藥都含有陰中之陽,內藏生機,最能調暢心神。或者再加牡蠣、決明子、龜板、鱉甲等藥物,以鹹柔之性來軟堅散結;再加桑葉、夏枯草等藥物,以微苦之性來清熱瀉火。

時間久了,氣結就會導致血瘀,出現納穀不順、大便秘結、咽喉異物感(俗稱梅核氣)等症狀。這是噎膈將要發生的徵兆,此時還需加入阿膠、肉蓯蓉、枸杞子、蔗汁、梨藕汁、牛乳、白蜜、韭汁、薑汁等藥物,用甘潤、辛潤、鹹潤之品來通利氣血。尤其要注重怡情靜養,才能收到療效。世俗的治療方法,往往看到氣結就用香附、元胡、木香、砂仁、青皮、厚朴、烏藥等燥熱藥物,以為辛香之品可以行氣。

殊不知這種無形的氣結,是因體虛而導致氣機運行失調所致,怎能用辛香破耗之藥,加重氣血的損傷而使其通暢呢?而且氣結就會導致營衛氣血運行遲滯,氣機不暢,必然會導致痰飲的產生,即使出現大便通暢,也會覺得艱澀不爽。

這些都是因氣結而燥,因燥而濕的症狀,與陽虛化濕有很大區別,怎麼可以用溫燥的藥物來治療因燥致濕的病症呢?往往治療過程中,病情反而加重,脹痛日增,氣血更加虛弱,氣機運行更加失調,最終導致噎膈、積聚、勞損等嚴重疾病,難以治癒。難道沒有讀過《內經》嗎?書中說:「二陽之病發心脾,有不得隱曲,女子不月,其傳為風消,傳為息賁者,死不治。」這裡的「二陽」指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