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1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3)

1. 內傷大要論

金為水源,水天本一氣也,故天與水隔則為訟,水行天上則為需。水之濁者凝而為地,是地本水之渣滓凝結而成。故人後天生於先天,其形質皆為水類,內外百體,皆賴水養,而火即寓於水之內。包地之內外,皆天氣也;包人之內外,皆陽氣也。天之陽氣,蘊蓄於地中;人之陽氣,蘊蓄於腎中。

天之陽氣,天心默運於宇宙之間;人之陽氣,人心默運於形體之間。人具百體,心生最先;(西學謂妊胎二十日,心已成模。)百體先死,心死最後。心本血結而成,血為水類。腎為先天,心尤為先天。心於卦為離,離即先天之乾,乾為天,心即天也。夫人形體皆屬陰物,只有心中一點真陽,得之有生之始,以為本性之靈,明生生之化機。

所謂真陽者,心之神也。經雖有心藏神、肺藏魄、肝藏魂、脾藏意、腎藏智(水性活潑,故主智)。之分,而要皆心之所之而有所主者也;雖有喜傷心、悲傷肺、怒傷肝、思傷脾、恐傷腎之分,而要皆心之動而有所累者也。(觀《大學》心有所忿𢜀云云便知)。古歌云:別有些兒奇又奇,心腎原來非坎離。

此以身為坎為地,以心之神氣為離為天。春山先生曰:夫人日間為人事紛擾,神氣外用,不能內交心身,是為否。否者,疲也,否則為未濟。夜間安寐,如萬物歸根,神氣來復,內交心身,是為泰。泰者,安也,安則為既濟,是為外坎離。人能動靜交相養,使神氣常交於心身,則真陽之氣依形軀之陰以為歸宿,心身之坎離交,而心腎之坎離自斷無不交之理!陰陽交則平,不交則病,相離則死。

故曰內傷百病,不外精、氣、神三者而已矣;精、氣、神三者,又不外神氣與精交與不交二者而已矣。

請析言之。勞力者傷氣,經所謂汗出喘息,內外皆越,勞則氣耗是也。氣耗則陽虛,陽虛必生內寒,內寒必生內濕。虛則氣浮,脈多浮虛豁大,又或陽虛氣陷,按之不鼓,沉細無力,故仲景謂脈虛為勞,脈大亦為勞。

見證多怯寒、少氣、自汗、喘乏、頭眩、心悸、食減無味、腹脹飧泄、吞酸噯腐、面黃而浮、反不覺瘦,或蒸蒸發熱,必兼體倦、自汗,甚至中虛不運,不能砥柱中流,虛熱上浮,吐血成碗、面黃、舌淡,而無熱象。此等虛熱,用勞者溫之之法,如建中、保元、歸脾之類,分輕重用之,所謂形不足者,補之以氣是也。尤須息勞靜養,復其耗散之氣,自可就痊。

否則陽虛不復,傷及真陽,陽痿精寒,寒精自滑,吸短偏臥,又須加溫潤甘平及血肉有情諸品,如枸杞、沙苑、菟絲、蘆巴、制首烏、山藥、扁豆、破故、鹿膠、羊腎、淡菜、海參之類,填補陰中之陽,以固脾胃。又或陽傷及陰,氣不化精,濕轉為燥,脈變短數、潮熱、骨痛、上咳、下利。

白話文:

內傷大要論

人體以水為本,水是金的來源,天地之氣相通。水濁則凝結成地,地是水之精華凝聚而成。人體後天之身,皆由先天之精氣化生,形質皆屬水類,內外器官都依靠水來滋養,而火氣則寓於水中。天地之間,都充滿著陽氣;人體內外,也充滿著陽氣。天之陽氣蘊藏在地中,人之陽氣蘊藏在腎中。

天之陽氣默默運轉於宇宙之間,人之陽氣默默運轉於人體之間。人體各器官中,心臟最先形成(西方醫學認為受精後二十天,心臟已成形)。人死時,其他器官先衰竭,心臟最後衰竭。心臟由血液凝聚而成,血液屬水。腎臟屬先天之本,心臟更是先天之本。心臟在八卦中屬離,離卦是先天之乾卦的衍生,乾為天,所以心臟如同天一樣。人體皆屬陰性,唯獨心中一點真陽之氣,是生命之始,是生命之靈,主宰著生生不息的變化。

所謂真陽,就是心的神明。經書上說心藏神、肺藏魄、肝藏魂、脾藏意、腎藏智(腎臟屬水,因此主宰智慧),但這些神志活動,都由心臟主導;喜怒哀樂等情緒的產生,也都是由於心臟活動而產生影響(可參考《大學》中關於心志的論述)。古歌云:「別有些兒奇又奇,心腎原來非坎離。」

這裡以人體為坎(地),以心神為離(天)。春山先生說:人白天事務繁忙,心神外用,不能內斂於身心,這是“否”卦,代表疲憊,也代表未濟之象。夜間睡眠,如同萬物歸根,心神內斂,身心交合,這是“泰”卦,代表安寧,也代表既濟之象,如同外在的坎離交合。人能动静结合,使心神常保平静,真陽之氣便能依附於形體的陰氣而歸宿,心腎的坎離交合自然順暢無阻。陰陽交合則平和,不交合則生病,離絕則死亡。

所以說,內傷百病,不外乎精氣神三者;而精氣神三者,又都歸結於神氣與精氣交合與否。

詳細來說,勞累傷氣,經書上所說的汗出喘息,內外皆虛,勞則氣耗就是這個道理。氣耗則陽氣虛弱,陽虛則生內寒,內寒則生內濕。虛則氣浮,脈象多浮虛洪大,或者陽虛氣陷,按之無力,脈象沉細無力,所以張仲景說脈虛為勞,脈大也為勞。

常見症狀包括畏寒、氣短、自汗、喘乏、頭暈、心悸、食慾減退、腹脹泄瀉、吞酸噯腐、面色萎黃浮腫,卻不消瘦;或者蒸蒸發熱,伴有倦怠、自汗,甚至臟腑虛弱,不能支撐,虛熱上浮,吐血,面色萎黃,舌淡,而無發熱症狀。這種虛熱,可以用溫補的方法治療,比如建中湯、保元湯、歸脾湯等,根據病情輕重選用,這就是所謂“形不足者,補之以氣”。尤其需要休息靜養,恢復耗損的元氣,就能痊癒。

否則,陽氣虛弱不能恢復,傷及真陽之氣,就會出現陽痿、精寒、精液稀薄、性慾減退等症狀,還需要加入溫潤甘平以及滋補血肉的藥物,如枸杞子、沙苑子、菟絲子、巴戟天、制首烏、山藥、扁豆、破故紙、鹿膠、羊腎、淡菜、海參等,來填補陰中之陽,以固護脾胃。又或者陽氣受損傷及陰氣,氣不能化精,濕轉為燥,脈象變短促而數,出現潮熱、骨痛、咳嗽、腹瀉等症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