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1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2)

1. 內傷大要論

《內經》論內傷,首言七情。曰:怒傷肝,悲勝怒(金勝木);喜傷心,恐勝喜(水勝火);思傷脾,怒勝思(木勝土);悲傷肺,喜勝悲(火勝金);恐傷腎,思勝恐(土勝水)。此七情之病,還以七情治之也。又曰:百病皆生於氣,怒則氣上(怒則氣逆,甚則嘔血及飧泄,故氣上),喜則氣緩(喜則氣和志達,營衛通利,故氣緩。若喜失之太過,則心氣又渙散不收矣)。

悲則氣消(悲則心系急,肺布葉舉,上焦不通,營衛不散,熱氣在胸中,故氣消),恐則氣下(恐則精卻,卻則上焦閉,閉則氣還,還則下焦脹,故氣下),驚則氣亂(驚則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,慮無所定,故氣亂),勞則氣耗(勞則喘息、汗出,內外皆越,故氣耗),思則氣結(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),寒則氣收,熱則氣泄(寒則腠理閉,氣不行,故氣收。熱則腠理開,營衛通,汗大泄,故氣泄。

指外感言)。治法:不外急者緩之(甘),散者收之(酸),抑者散之(辛),驚者平之(酸、甘鎮攝),勞者溫之(甘溫),損者益之(甘平),結者散之(辛潤),寒者熱之,熱者寒之之類。

《難經》論五勞,謂自上損下者,一損肺(咳嗽),二損心(盜汗),三損胃(食減便溏),四損肝(善怒、筋緩),五損腎(淋漏),過胃則不治;自下損上者,一損腎(遺濁、經閉),二損肝(脅痛),三損脾(食減、脹、瀉、肌消),四損心(驚悸、不寐),五損肺(咳喘),過脾則不治。

又曰:損其肺者,益其氣;損其心者,調其營衛;損其脾者,調其飲食,適其寒溫;損其肝者,緩其中;損其腎者,益其精。《金匱》謂肺勞損氣,心勞損神,脾勞損食,肝勞損血,腎勞損精,與《難經》同義。後人又於五勞推為六極。

六極者,數轉筋,指甲痛,為筋極;牙疼,踵痛,足痿不耐久立,為骨極;面無華色,頭髮墮落,為血極;膚如蟲行,體肉乾黑,為肉極;肌無膏澤,目無精光,羸瘦肌癢,搔則為瘡,為精極。然則內傷首言七情者,原病之所由起也;分言五勞者,明病之所由起、所由傳也;推言六極者,窮病之所至極也。一言以蔽之,不外精、氣、神三者而已矣。

且夫精也、氣也,人身之一陰一陽也;神者,又貫乎陰陽之中,相為交紐者也。

請徵諸天地。天一生水,水降於下,其濁者凝而為土以成地,地所生之草木為地毛,石為地骨,金為石之君,亦地骨之類,火雖生於地,實即天之陽氣蘊蓄於地中者。是天地者,太極一氣之所化也。水為天之精,火為天之氣,而水火默運於天地之間,時行物生,終而復始,又為天地之神。

是天地者,亦精氣神一氣之所生生化化者也。天之神氣,依地以為基;人之神氣,依形體以為歸宿。故朱子謂太極為陰含陽;邵子謂陽為陰之父,陰為陽之母。凡此皆言根陰根陽,相為交紐,而不可須臾離者也。以人言之,人身囫圇一個形軀,稟父母之精血凝結而成,猶水之澄清在下,其濁者凝聚為土以成地體。水為天一之原,水即人之天也。

白話文:

內傷大要論

《內經》認為內傷首先源於七情。怒傷肝,悲能克制怒(金克木);喜傷心,恐能克制喜(水克火);思傷脾,怒能克制思(木克土);悲傷肺,喜能克制悲(火克金);恐傷腎,思能克制恐(土克水)。這些因七情導致的疾病,也可用七情來治療。又說:百病皆生於氣,發怒則氣往上衝(發怒則氣逆,嚴重時會嘔血或腹瀉,所以說氣往上衝),喜悅則氣緩和(喜悅則氣和志順,營衛通暢,所以氣緩和。但若過度喜悅,則心氣又會渙散而不收斂)。

悲傷則氣消沉(悲傷則心神急迫,肺氣上揚,上焦不通暢,營衛不能散布,熱氣鬱積在胸中,所以氣消沉),害怕則氣往下沉(害怕則精氣內斂,內斂則上焦閉塞,閉塞則氣逆流,逆流則下焦脹滿,所以氣往下沉),驚嚇則氣紊亂(驚嚇則心神無依,精神無所歸宿,思慮不定,所以氣紊亂),勞累則氣虛耗(勞累則喘息、出汗,內外皆受損,所以氣虛耗),思考則氣鬱結(思考則心有所想,精神有所寄託,正氣停滯而不流動,所以氣鬱結),寒冷則氣收斂,溫熱則氣散泄(寒冷則毛孔閉塞,氣血運行不暢,所以氣收斂;溫熱則毛孔張開,營衛通暢,大量出汗,所以氣散泄)。(以上指外感因素)治療方法:不外乎急症緩解(用甘味藥),氣散者收斂(用酸味藥),鬱結者疏散(用辛味藥),驚恐者鎮定(用酸、甘味藥鎮攝),勞累者溫補(用甘溫藥),損傷者補充(用甘平藥),氣結者疏散(用辛潤藥),寒冷者溫熱,溫熱者寒涼等等。

《難經》論述五勞,認為從上往下損傷,依次是:一損肺(咳嗽),二損心(盜汗),三損胃(食慾減退、大便溏稀),四損肝(易怒、筋骨鬆弛),五損腎(尿頻、尿痛、月經不調),超過胃則難以治療;從下往上損傷,依次是:一損腎(精液異常、月經閉止),二損肝(脅肋疼痛),三損脾(食慾減退、腹脹、腹瀉、肌肉消瘦),四損心(心悸、失眠),五損肺(咳嗽、氣喘),超過脾則難以治療。

又說:損傷肺者,益氣;損傷心者,調和營衛;損傷脾者,調養飲食,適度寒溫;損傷肝者,緩解其鬱結;損傷腎者,補充其精氣。《金匱要略》認為肺勞傷氣,心勞傷神,脾勞傷食,肝勞傷血,腎勞傷精,與《難經》的說法一致。後人又將五勞推演為六極。

六極是指:筋骨強直,指甲疼痛,為筋極;牙痛,腳跟痛,足痿不能久立,為骨極;面色蒼白無華,頭髮脫落,為血極;皮膚像蟲爬過一樣,身體瘦弱皮膚黝黑,為肉極;肌肉沒有光澤,眼睛沒有神采,消瘦肌膚發癢,搔抓則成瘡,為精極。所以說內傷首先講七情,是說明疾病的起源;分講五勞,是說明疾病的由來和傳變;推演六極,是說明疾病發展到極致的狀態。一言以蔽之,都離不開精、氣、神三者。

而且精氣神,是人體陰陽之氣;神貫穿於陰陽之中,相互交織纏繞。

參照天地。天一生水,水下降,其濁者凝聚成土,形成大地,地上生長的草木是地之毛髮,石頭是地之骨骼,金是石之精華,也是地骨的一類,火雖然產生於地,實際上是天之陽氣蘊蓄於地中。天地是太極一氣所化生。水是天的精華,火是天的氣,水火在天地間默默運轉,季節運行,萬物生長,周而復始,又是天地之神。

天地也是精氣神一氣所生生化化。天的神氣依賴地作為基礎;人的神氣依賴形體作為歸宿。所以朱熹說太極是陰中含陽;邵雍說陽是陰之父,陰是陽之母。凡此都是說陰陽根源,相互交織纏繞,不可片刻分離。以人來說,人體是一個完整的形體,稟承父母精血凝結而成,如同水澄清在下,其濁者凝聚成土形成地體。水是天一之源,水就是人的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