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1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1)

1. 切脈源流論

火,無中立者也,六氣皆從火化。化火在經、在氣分,脈必洪緩;化火入胃腑,與渣滓相搏,脈必沉實而小,甚則沉微而伏。實而小,微而伏,亦遏象也。迨里邪既下,脈轉浮緩而不沉遏,日內必得汗解。若汗後脈仍沉數者,邪未盡也;汗後脈轉浮躁者,邪勝正也;汗後必身涼脈靜,乃為邪盡。

夫靜者,沉細之謂。然脈雖沉細,而至數分明,與前之澀滯模糊者不同,數日內食進虛回,則脈轉圓浮矣。圓脈與遏脈反。遏者,病邪遏伏也;圓則氣血通調,精神貫注,何病之有?

昔人以胃、根、神三字為診家妙訣。高鼓峰以脈圓為病愈。此圓之一字,又得胃、根、神三字之神髓矣。夫胃、根、神三字,猶不甚確。蓋有胃即是有神,和柔輕緩,勻淨分明,如雞踐地,從容不迫,所謂胃氣者如此,所謂脈貴有神者亦如此。至根字之說,古人以沉候為根,又以尺部為根中之根。

歌曰:枝葉雖枯槁,根本將自生。診危證之脈,必求根以為斷。然以沉候、尺部為根,仍未得根中之氣。嘗見五臟絕脈,惟肺絕,脈如風吹毛,空而無根,其他臟絕,脈沉候尺部皆按之鼓指,分外堅搏,如彈石,如循刀刃,如雀啄,如操帶鉤,皆無神而有根者也。然有根而亦死者,何也?蓋猶木根深入地中而死者,不得氣故也。

夫木根雖下垂,而根上旁須四面旋繞,得四方之土氣,氣盛方能旁見側出,枝葉四布。人之脈,隱於肌肉之內,不但下至尺,深至筋骨,亦必按之中間,與肌肉相連一片,如是則氣血交紐,營衛未離,謂之有氣,有氣便是有根。嘗見陰虧之輩,以及年高之人,其脈若獨然一條扛起,似與肌肉不相連絡,陰與陽分,是謂無氣,萬物非氣不能融貫通連,故言根不若言氣,言胃不若言神。心主神,肺主氣,神、氣二者,非脈之大原者哉?

白話文:

切脈源流論

火,沒有中庸平和的狀態,六氣都來自於火的變化。火的變化在經絡、在氣分,脈象必定洪大而緩慢;火的變化進入胃腑,與食物殘渣相互搏鬥,脈象必定沉實而微弱,嚴重則沉微而隱伏。脈象沉實而微弱,沉微而隱伏,也是被邪氣阻遏的徵象。等到里邪下降,脈象轉為浮緩而不沉滯,當天內必定能通過發汗而痊癒。如果發汗後脈象仍然沉而數,說明邪氣未盡;發汗後脈象轉為浮躁,說明邪氣勝過正氣;發汗後身體必定涼爽,脈象平靜,才是邪氣盡除。

所謂平靜,是指沉細的脈象。然而脈象雖然沉細,但脈搏數目分明,與之前的澀滯模糊不同,幾天內飲食進退正常,則脈象會轉為圓滑而浮起。圓滑的脈象與被阻遏的脈象相反。被阻遏,是病邪阻遏隱伏;圓滑則氣血通暢調和,精神充沛,哪有什麼疾病呢?

古人以胃、根、神三個字作為診脈的妙訣。高鼓峰以脈象圓滑為病癒的標誌。這個「圓」字,又得到了「胃」、「根」、「神」三個字的精髓。然而「胃」、「根」、「神」三個字,也並非十分確切。因為有胃氣就表示有精神,脈象和柔輕緩,勻稱清晰,如同雞爪踏地,從容不迫,所謂的胃氣就是這樣,所謂的脈象貴在有神氣也是這樣。至於「根」字的說法,古人以沉而穩的脈象為根,又以尺部(寸關尺三部中的尺部)為根中的根。

歌訣說:枝葉雖然枯萎,根本將會自行生長。診斷危重疾病的脈象,必須尋找根本作為判斷的依據。然而以沉穩的脈象、尺部為根,仍然沒有得到根部的氣機。我曾經見到五臟絕脈的病人,只有肺絕脈,脈象像風吹毛髮一樣,空虛而無根,其他臟器絕脈,尺部都按壓時指頭感覺到鼓脹堅實,異常堅硬,像彈石頭,像撫摸刀刃,像麻雀啄食,像握住帶鉤,都是沒有神氣卻有根的表現。然而有根卻也死亡的,這是為什麼呢?這就像樹根深入地下卻死亡一樣,因為得不到氣機的緣故。

樹根雖然向下延伸,但根部上方的鬚根四面環繞,得到四面八方的土氣,氣機旺盛才能向四周延伸,枝葉繁茂。人的脈象,隱藏在肌肉之中,不僅向下延伸到尺部,深入到筋骨,也必須按壓中間部位,與肌肉連成一片,這樣氣血才能相互交織,營衛之氣不會分離,這就叫做有氣,有氣就是有根。我曾經見到陰虛的人,以及年邁的人,他們的脈象好像只有一條單獨地豎立起來,似乎與肌肉沒有聯繫,陰陽分離,這就是沒有氣,萬物沒有氣就不能融合貫通連接,所以說「根」不如說「氣」,說「胃」不如說「神」。心主神,肺主氣,神、氣這兩個方面,難道不是脈象的大本原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