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1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0)

1. 切脈源流論

又有五陽脈終為陽,而始為有力之強陽,繼為無神無氣之微陽,知陽將絕矣;五陰脈雖喜變陽,若忽然暴見,知陽不附陰,孤陽飛越,反照之不長,餘燼之將滅也。又有不以部位拘者,如諸弦皆屬肝脈,諸洪皆屬心脈,諸軟皆屬脾脈,諸浮皆屬肺脈,諸沉皆屬腎脈是也。又如頭痛一證,脈應在寸,常也;若少陽、陽明之痛,則不候之寸而候之關,太陽里邪蓄水之痛,又不候之寸而候之尺。遺、淋等證,脈應在尺,常也;若氣不攝精,心為熱灼,又不候之尺而候之寸。

又如六脈中有一脈獨乖者,即當於獨乖之一脈求之,景岳所謂操獨見也。又有素大、素小、素陰(六陰)、素陽(六陽)之脈,此稟之先天,非病也,病則脈又不同矣。

總之,脈以胃氣為本。經曰:脈弱以滑,是有胃氣。又曰:邪氣來也,緊而疾;穀氣來也,徐而和。夫穀氣,胃氣也。胃氣為氣血之本原,故無論何脈,但得兼而軟滑和柔之象,便是有胃氣,雖病無危。若今日尚和緩,明日更弦急,知邪氣之愈進;今日甚弦急,明日稍和緩,知胃氣之漸至。

頃刻之間,初急後緩者,胃氣之來也;初緩後急者,胃氣之去也。察邪正進退生死,一以胃氣為主,則得所指歸矣。然又有一切痰脈,不能以常情論者。王中暘曰:痰滯氣機,往往脈見蝦游、雀啄、代止之形,頃刻之間,時有時無,時大時小,或尺寸一有一無,或關上不見,或兩三路亂動。有素息多痰,不時而然者,有忽然而然者,有僵仆卒中而然者,皆非死脈也。

凡此皆其變焉者也。知常知變,乃可與言診。

且夫辨真偽,察常變,固貴求諸博;而審病因,觀進退,決死生,又貴返諸約。蓋以天地不外陰陽,陰陽不外燥濕。春山先生分剛柔、圓遏、神氣六字看法,最妙。病有燥濕,脈有剛柔;病有進退,脈有圓遏;病有死生,脈有有無神氣。學者以剛柔、圓遏、神氣六字為綱,以諸脈為目,則由博返約,綱舉而目張矣。

剛脈者,即古所謂弦、緊、動、澀、牢、革諸脈是也,按之有尖滯彈指之象,主陰虛之燥病。凡物少雨露滋培,勢必乾澀,人少血液灌溉,亦必乾澀,有同然也,故以剛脈屬陰虛化燥之病。柔脈者,即古所謂濡、緩、濫、滑、微、細諸脈是也,按之如絲線,濕泥柔軟之象,主陽虛之濕病。

凡物少風日暄動,勢必軟濫,人少火土蒸運,亦必軟濫,無二理也,故以柔脈屬陽虛化濕之病。夫陰陽以氣言,剛柔以質言,脈為血脈,有氣有質者也。故欲知陰陽之氣,須辨剛柔之質,不獨內傷為然也,外感亦然。但外感以剛、柔二字審病因,以圓、遏二字觀進退。剛而遏者,為燥邪;柔而遏者為濕邪。

再以浮、中、沉三候,以察邪之淺深,自有心得。此皆氣血為邪所阻,不能循其常席,一「遏」字足以賅之。暑濕之氣(溫病即暑、濕、熱三氣夾雜之邪),從口鼻吸受,病發於內,脈必似數似緩,或不浮不沉而數,或濡緩模糊,至數不清,皆遏象也。至於風,無定體者也,兼寒燥者緊數而浮,兼暑濕者濡緩而浮(風為陽邪,故脈兼浮)。

白話文:

切脈源流論

脈象的變化反映了人體陰陽氣血的盛衰。五陽脈衰竭的過程,從有力強勁的陽氣,逐漸轉為微弱無力的陽氣,最終陽氣將盡。五陰脈雖然可以轉化為陽,但如果突然出現強勁的陽脈,則說明陽氣不依附陰,孤陽獨行,如同將熄滅的餘燼,難以持久。脈象診斷並非完全拘泥於部位,例如弦脈多屬肝,洪脈多屬心,軟脈多屬脾,浮脈多屬肺,沉脈多屬腎。頭痛通常在寸關尺脈的寸口部位,但少陽、陽明經頭痛則在關口,太陽經里邪蓄水引起的頭痛則在尺口。遺精、淋證通常在尺口,但若因氣不能攝精,心火灼熱則在寸口。

如果六脈中只有一脈異常,則應重點觀察這條脈象,如同景岳所說的「操獨見」。先天體質差異也會導致脈象的不同,例如素有大脈、小脈、陰虛脈、陽虛脈等,這些屬於先天稟賦,並非疾病,一旦生病,脈象又會有所變化。

總之,脈象診斷以胃氣為根本。經典記載:「脈弱而滑,是有胃氣。」又說:「邪氣來時,脈象緊而速;穀氣來時,脈象緩而和。」穀氣即胃氣,胃氣是氣血的根本,所以無論何種脈象,只要兼具軟、滑、和、柔的特徵,就表示有胃氣,即使生病也不太危險。如果脈象由和緩轉為弦急,則邪氣加重;如果脈象由弦急轉為和緩,則胃氣漸復。

脈象在短時間內,先急後緩,是胃氣恢復的徵兆;先緩後急,是胃氣衰敗的徵兆。判斷邪正的進退、生死,都要以胃氣為主。但痰濁阻滯的脈象,則不能用常理推斷。王中暘說:痰濁阻滯氣機,脈象常表現為蝦游、雀啄、時斷時續等,短時間內時有時無,時大時小,或寸口部位時有時無,或關口部位不見,或兩三路脈象同時紊亂。有些人先天痰多,脈象時常如此;有些人則突然出現;有些人則在中風或昏厥時出現,這些都不是死脈。

以上這些都是脈象的變異。只有知常才能知變,才能精通脈診。

辨別脈象真偽,觀察常態與變化,需要廣泛學習;而判斷病因,觀察病情進退,決定生死,則需要回歸簡要。因為天地萬物不離陰陽,陰陽不離燥濕。春山先生將脈象分為剛柔、圓遏、神氣六字,是診斷脈象的妙法。疾病有燥濕之分,脈象有剛柔之別;疾病有進退之變,脈象有圓遏之象;疾病有生死之危,脈象有神氣之有無。學習者應以剛柔、圓遏、神氣六字為綱領,以各種脈象為內容,就能由博返約,綱舉目張。

剛脈,指弦、緊、動、澀、牢、革等脈象,按之有尖滯感,如同彈指,主陰虛燥熱之病。凡物缺少雨露滋潤,必然乾澀;人體缺少血液滋養,亦必然乾澀,此理相同。所以剛脈屬陰虛化燥的疾病。柔脈,指濡、緩、濫、滑、微、細等脈象,按之如絲線、濕泥般柔軟,主陽虛濕病。凡物缺少風日溫煦,必然軟弱;人體缺少陽氣溫煦,亦必然軟弱,道理相同。所以柔脈屬陽虛化濕的疾病。陰陽指氣而言,剛柔指質而言,脈象是氣血的表現,兼具氣與質。所以要了解陰陽之氣,必須辨別剛柔之質,這不僅適用於內傷,也適用於外感。但外感疾病則以剛柔二字判斷病因,以圓遏二字觀察病情進退。剛而遏者為燥邪,柔而遏者為濕邪。

再運用浮、中、沉三種方法,觀察邪氣的深淺,自然會有心得。這些都是氣血因邪氣阻滯,不能沿著正常的經脈運行,「遏」字足以概括。暑濕之氣(溫病即暑、濕、熱三氣夾雜的邪氣),從口鼻吸入,病發於內,脈象常表現為脈數而緩,或不浮不沉而脈數,或濡緩模糊,甚至數不清,都是「遏」的表現。至於風邪,沒有固定形態,兼寒燥者脈象緊數而浮,兼暑濕者脈象濡緩而浮(風為陽邪,故脈象兼浮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