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9)

1. 切脈源流論

虛脈無力無神,經所謂按之不鼓是也。浮而無力為血虛,陰氣不內營也;沉而無力為氣虛,陽氣不外鼓也;洪數無力為陰虛,陰不潛陽也;遲細無力為陽虛,氣不化精也。陰虛則金水虧傷,龍雷易熾,而五液神魂之病生焉。或喘咳、勞熱,或驚悸、盜汗,或失血、夢遺。陽虛則火土氣衰,真元日損,而君相化源之病生焉。

或頭目昏眩、嘔吐亡陽,或胸膈脹滿、泄則腹疼,或溺有餘瀝、寒精自滑。救陰者,壯水之主,以制陽光;救陽者,益火之原,以消陰翳。漸長則生,漸消則死。

實脈舉、按皆強,鼓動有力,為三焦壅塞之候。表邪實者,浮大有力;里邪實者,沉小有力;火邪實者,洪滑有力;寒邪實者,沉緊有力。然實脈有真有偽,真者實而聚,偽者實而散,辟辟如彈石,散亂如解索,乃肝腎真臟脈也,非實也,須兼形證察之,庶幾不誤。

凡此皆脈之有真有偽,不可不辨者也。

試再言常變。浮而無力為陽虛,常也。然陽虛者必反見陰脈,陽愈虛,脈愈沉細,此真陽不能鼓舞也。如沉極而反浮,是微陽欲脫之兆;若得補藥漸浮,而僅得之中候,乃為吉象。倘忽然而浮,浮而短澀無根,是肺之真臟脈見;浮而散大無根,是心之真臟脈見,陽將脫矣,汗出如珠不流乃死。沉而無力為陰虛,常也。

然陰虛者必反見陽脈,陰愈虛,脈愈浮數,此真陰不能潛陽也。如浮極而轉沉,是真陰將絕之兆。若得補藥漸沉,而僅得之中候,乃為吉象。倘忽然而沉,沉而欲絕,知陰將脫矣,色黑黃不澤乃死。暴病脈當有力,而反模糊不清者,此邪遏於內也,非虛也;其有沉弱細微,至數分明者,此正不勝邪也。久病脈當柔軟,而反弦澀細數者,此真陰欲涸也。

浮沉辨表裡,常也。然沉脈亦有表證,浮脈亦有里證。凡察外感,當以緊數與否為辨。蓋表寒主收引,脈皆緊數而浮;溫熱從里發,脈多緊數而沉。更有脈息素小之人,見似緊非緊,較平日稍為滑急者,即是外邪。又有邪輕者,或初起未甚者,亦多如此,是又不可不兼證察之。

若其脈緊急太甚,和緩全無,脈雖浮大,自非表邪。凡辨內傷,見甚浮、甚沉、甚遲、甚數、甚大、甚小、甚微、甚實,皆是勞傷之候。但漸緩則有生意,若弦甚者病必甚,數甚者病必危,弦細再加緊數,則百無一生,以無胃氣故也。又有始也,為浮、為大、為滑、為動、為數(五陽脈);繼也,反沉、反弱、反澀、反弦、反遲(五陰脈)。此由表入里,由腑入臟之機,其病也進。

始也,為沉、為弱、為澀、為弦、為遲;繼也,微浮、微大、微滑、微動、微數。(微字宜玩,五陰脈雖喜轉陽,若忽然暴見,又是脫象)。此由里出表,由臟出腑之機,其病也退。又有脈體本大,而更加洪數,此邪氣日甚也,其病也進;脈體本小,而漸至緩大,此胃氣將至也,其病也退。

白話文:

切脈源流論

虛弱的脈象,沒有力量,沒有神氣,正如經書所說「按之不鼓」一樣。浮而無力是血虛,陰氣不能內養;沉而無力是氣虛,陽氣不能外鼓;洪大而有力卻數速,是陰虛,陰氣不能潛藏陽氣;遲緩細小而無力是陽虛,陽氣不能化生精氣。陰虛則金水虧損,肝肺之火容易亢盛,因而產生五液(津液)和神魂方面的疾病,例如喘咳、發熱、心悸、盜汗、失血、遺精等。陽虛則火土之氣衰弱,真元損傷,而導致君相(心腎)化源方面的疾病,例如頭昏眼花、嘔吐、亡陽,胸膈脹滿、大便後腹痛,小便淋漓不盡、精液自滑等。治療陰虛,要滋補腎水,以制約陽火;治療陽虛,要益補脾腎之火,以消除陰寒。病情逐漸好轉就會痊癒,病情逐漸惡化就會死亡。

有力強勁的脈象,按壓時都堅實有力,這是三焦阻塞的徵兆。表邪實證,脈象浮大有力;裡邪實證,脈象沉小有力;火邪實證,脈象洪大滑利有力;寒邪實證,脈象沉緊有力。但是實脈也有真假之分,真實的脈象實而聚,假的脈象實而散,像彈石一樣跳動,或像解開的繩索一樣散亂,這是肝腎等臟腑的虛弱脈象,並不是真正的實證,需要結合其他症狀一起判斷,才能避免誤診。

總而言之,脈象有真有假,必須仔細辨別。

再談談脈象的常見變化。浮而無力是陽虛,這是常見的。但是陽虛的人,往往會出現陰脈的表現,陽氣越虛,脈象就越沉細,這是因為真陽之氣不能鼓動的緣故。如果脈象沉到極點而反彈回來變浮,這是陽氣將要脫落的徵兆;如果服用補藥後脈象漸漸浮起,但又僅僅是輕微的浮起,這就屬於吉利的徵象。如果突然浮起來,而且浮而短澀,沒有根基,這是肺臟虛弱的脈象;如果浮而散大,沒有根基,這是心臟虛弱的脈象,陽氣將要脫落了,出汗像珠子一樣而不流動,就會死亡。沉而無力是陰虛,這是常見的。

但是陰虛的人,往往會出現陽脈的表現,陰氣越虛,脈象就越浮數,這是因為真陰之氣不能潛藏陽氣的緣故。如果脈象浮到極點而轉向沉下去,這是真陰之氣將要耗盡的徵兆;如果服用補藥後脈象漸漸沉下去,但又僅僅是輕微的沉下去,這就屬於吉利的徵象。如果突然沉下去,而且沉到快要消失的程度,就知道陰氣將要脫落了,面色黑黃沒有光澤就會死亡。急性病的脈象應該有力,但卻模糊不清,這是邪氣遏制在體內的緣故,不是虛證;如果脈象沉弱細小,但脈搏跳動次數卻清晰分明,這是正氣不敵邪氣的緣故。慢性病的脈象應該柔軟,但卻弦細數速,這是真陰將要枯竭的徵兆。

脈象的浮沉可以辨別表裡,這是常見的。但是沉脈也可能有表證,浮脈也可能有裡證。凡是察看外感疾病,要根據脈象的緊數與否來判斷。因為表寒會導致肌肉收縮,脈象都緊數而浮;溫熱從裡而發,脈象多緊數而沉。還有一些脈息本來就細小的人,看起來像是緊,但又不是緊,與平日相比略微滑利,這就是外邪。輕微的邪氣或疾病初期,也多有這種表現,這也需要結合其他症狀一起判斷。

如果脈象過於緊急或完全緩和,即使脈象浮大,也不是表邪。凡是辨別內傷疾病,看到脈象過於浮、過於沉、過於遲、過於數、過於大、過於小、過於微弱、過於實,都是勞傷的徵兆。但是如果脈象逐漸緩和,就還有生機,如果弦脈很明顯,病情一定很嚴重;如果脈象很快,病情一定很危急;如果弦細脈再加上緊數,就幾乎沒有生還的希望,因為沒有胃氣的緣故。還有,起初表現為浮、大、滑、動、數(五陽脈);繼而反轉為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(五陰脈)。這是由表入裡,由腑入臟的過程,病情在加重。

起初表現為沉、弱、澀、弦、遲;繼而微浮、微大、微滑、微動、微數。(微字要仔細體會,五陰脈雖然喜歡轉化為陽脈,但是如果突然暴現,也是脫象的徵兆)。這是由裡出表,由臟出腑的過程,病情在減輕。還有,脈象本來就大,而更加洪大數速,這是邪氣越來越重的緣故,病情在加重;脈象本來就小,而漸漸變得緩慢有力,這是胃氣將要恢復的緣故,病情在減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