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8)

1. 切脈源流論

世認弦為少陽風邪,又不盡然);內傷為水虧木熾,木強土弱,為虛勞、寒熱、類中、偏枯、噎膈、蠱脹等證。凡人臟腑得胃氣所及,則五臟皆和;見肝木相侵,則五臟俱病。蓋以木之滋生在水,培養在土。若木氣過強,則水土皆敗,而且水又為肝陽所耗,土轉被木賊而傷。

腎為精血之本,胃為水穀之源,根本受傷,生氣敗矣,所以木不宜強也。故凡病脈見和緩者順,見弦強者逆,見弦甚者死,為其臟陰已盡故也。觀《內經》真臟脈見,即與之期日可知。

芤脈浮大中空,按如蔥管,為孤陽脫陰之候,主陰虛發熱,失血脫血,頭暈目眩,驚悸怔忡,喘急,盜汗,氣無所歸,血無所附。芤雖陽脈,而陽實無根,大虛之兆。

緊脈急疾有力,堅實搏指,陰多陽少,乃陰邪擊搏之候,主寒燥,主痛。緊數在表,為傷寒發熱、無汗、頭痛、項強等證,或為痹、為瘧;沉緊在裡,為心脅疼痛、胸腹脹滿,為中寒逆冷、瀉痢、陰疝、痃癖等證,在婦人為氣逆經滯,在小兒為寒燥搏束生痙之候。

緩脈四至,從容和緩,浮沉得中,胃氣衝和,是為平脈,必兼他脈,乃可斷病。緩而滑大,多主實熱;緩而遲細,多主虛寒。然實熱必緩大有力,或為煩熱、脹滿、二便不利,或為癰瘍,或傷寒、溫病愈後,餘熱未清,亦多有此脈;虛寒必遲緩無力,為陽虛畏寒、氣怯眩暈、痹弱痿厥、飧泄疼痛、精寒腎冷、小便頻數等證,在女子為經遲血少、氣不統血等證。凡病但得緩脈易愈,以其未失沖和之氣故也。

結脈脈來忽止,止而復起。舊訣以數來一止為促,促脈為熱,為陽極;緩來一止為結,結脈為寒,為陰極。浮結為邪在表,沉結為積聚在裡。促、結二脈,又通謂為氣血痰食、積聚癥瘕、七情鬱結等證。又動而中止,不能即還,良久復動,動而復止,止有常數為代。主五臟無氣,為呼吸存亡之候;又為女胎三月,衝任惡阻,往往脈代,不主於病。

觀舊訣所云,是以結、促為實,以代為虛也。以余驗之,又不盡然。暴病見結、促、代脈,多主中有留滯、鬱結等證;久病見促、結、代脈、多主憂思氣結、血結使然。但緩而結者多陽虛,數而結者多陰虛,代脈為氣血衰殘,力不接續,更屬虛極。緩者猶可,數者更甚,代者尤劇。

此可以結之微甚,察血氣之消長,故總謂之結脈。又有無病而一生見結脈者,此稟賦之異也,不可不知。

伏脈若有若無,附骨乃見,或火閉而伏,或寒閉而伏,乃一時陰陽潛伏,阻塞氣機之象。主霍亂痛極、疝瘕閉結、食滯水飲、怒忿厥逆等證。有心腹痛極而伏者,有氣逆於經,脈道不行而伏者,有偶因氣脫,不相接續而伏者。然必暴病、暴逆乃有之,開其閉而脈自復矣。若積困綿延,脈本微細,漸至隱伏者,乃爐火將絕之兆,安得尚有所伏哉?

白話文:

切脈源流論

古人認為弦脈都是少陽風邪,其實並不完全如此。內傷則多因水虧木旺,木強土弱所致,常見症狀有虛勞、寒熱、類似中風的症狀、半身不遂、噎膈、蠱脹等等。人體臟腑功能的正常運作,都仰賴胃氣的滋養,一旦肝木之氣侵犯,則五臟都會受損。因為木的生長依靠水,而茁壯則依靠土。如果木氣過盛,則水土都會受損,而且水還會被肝陽消耗,土則被過盛的木氣所傷。

腎臟是精血的根本,胃是水谷的來源,這兩個根本受損,則生機就會衰敗,所以木氣不宜過盛。因此,脈象和緩者為順利,弦脈強勁者為逆,弦脈極強者則為死兆,因為此時臟腑陰氣已盡。觀察《內經》中關於臟腑脈象的記載,就能預測病情發展的時間。

芤脈是指脈象浮大而中空,按之如蔥管,這是孤陽不附陰氣的徵兆,主要表現為陰虛發熱、失血、頭暈目眩、心悸、氣短、盜汗,氣血失去依附。雖然芤脈屬於陽脈,但陽氣沒有根基,是大虛的徵兆。

緊脈是指脈象急促有力,堅實而搏擊手指,這是陰盛陽衰,陰邪搏擊的徵兆,主要表現為寒燥和疼痛。緊脈而數,在表證則為傷寒發熱、無汗、頭痛、項強等,或為痺證、瘧疾;緊脈而沉,在裡證則為心脅疼痛、胸腹脹滿,為中寒逆冷、瀉痢、陰疝、痃癖等,婦女則為氣逆經滯,小兒則為寒燥搏束導致痙攣。

緩脈是指脈象四至,從容和緩,浮沉適中,胃氣調和,這是平和的脈象,但需結合其他脈象才能診斷疾病。緩而滑大,多主實熱;緩而遲細,多主虛寒。實熱常表現為緩大有力,伴有煩熱、脹滿、二便不利,或為癰瘍,或傷寒、溫病痊癒後餘熱未清;虛寒則表現為遲緩無力,伴有陽虛畏寒、氣怯眩暈、痺弱痿厥、飧泄疼痛、精寒腎冷、小便頻數等,婦女則為經遲血少、氣不統血等。凡是患病但脈象緩和者,則容易痊癒,因為其沖和之氣未失。

結脈是指脈來忽止,止而復起。舊有的診斷方法認為,脈搏數次後才停頓一次為促脈,促脈為熱證,屬陽氣極盛;脈搏緩慢後才停頓一次為結脈,結脈為寒證,屬陰氣極盛。浮結為邪氣在表,沉結為積聚在裡。促脈和結脈都與氣血痰食、積聚癥瘕、七情鬱結等有關。又動而中止,不能立即恢復,良久才再次跳動,動而復止,停頓有一定規律則為代脈。主要表現為五臟無氣,是呼吸存亡的徵兆;也見於孕婦懷孕三月,衝任二脈阻滯,常出現代脈,但不一定代表疾病。

舊有的診斷方法認為,結脈、促脈為實證,代脈為虛證。但根據我的經驗,這並不完全正確。暴病出現結脈、促脈、代脈,多主臟腑內有留滯、鬱結等;久病出現促脈、結脈、代脈,多主憂思氣結、血瘀。緩而結者多為陽虛,數而結者多為陰虛,代脈則為氣血衰竭,氣血接續不上,屬於極度虛弱。緩者尚可,數者更甚,代者尤為嚴重。

由此可以根據結脈的輕重緩急,觀察氣血的消長,因此總稱為結脈。也有人一生下來就出現結脈,這是體質差異,不可不知。

伏脈是指脈象若有若無,似隱於骨下,可能是熱邪閉阻,也可能是寒邪閉阻,是陰陽一時潛伏,氣機阻塞的表現。主要表現為霍亂劇痛、疝氣、閉結、食滯、水飲、怒氣攻心等。有因心腹劇痛而出現伏脈的,有因氣逆於經絡,脈道不通而出現伏脈的,也有因氣虛脫落,脈搏不相連接而出現伏脈的。但這種伏脈多見於暴病、暴逆之症,只要解除閉阻,脈象就能恢復。如果病情纏綿日久,脈象原本就微弱,逐漸隱伏,則是生機將盡的徵兆,怎麼還能有伏脈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