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中 (6)
卷中 (6)
1. 切脈源流論
但石無胃曰死。但石無胃者,散亂而勁,如奪索,如彈石,此真腎脈見也,色黑黃不澤,毛折乃死。凡此皆面兼二色者,五行相剋之道也;皆曰不澤者,陰液銷亡,色由無光而無體也;皆曰毛折乃死者,肺之化源絕也,草木之枯萎也,先本實而後枝葉,其即毛折不澤之義也。
夫觀《內經》診法,四時百病,一以胃氣為本,即以五臟本脈之微甚,診病之太過不及,以微甚之相去懸絕,知胃氣已亡,決之曰死。理何其精,法何其約乎!
且夫診法有以約為貴者,亦有以博為貴者,蓋以一脈能兼數病,一病能兼數脈,真偽固當辨認,常變尤貴圓通。試取景岳十六脈而詳辨之。浮在皮毛,主陽,主表,主風,固也,然有真正外感初起,陽(陽氣)為陰(陰邪)蔽,脈反不浮者,亦有緊數而略兼浮者,審其發熱、無汗、頭身疼痛,為表邪而開達之,陽氣得通,脈始轉浮。
更有里邪解後,表邪外達,沉小數實之脈,轉為浮緩,浮緩為外解之徵,日內可冀得汗,此先里後表病也;其有里邪解後,而脈反浮躁者。此邪火傷陰,病勝臟也,名陰陽交(陽邪交於陰分),不治。又有內傷陽氣虛者,脈必浮而無力;陰血虛者,脈必浮而空豁,浮而弦數。
是浮不可概言表。即謂浮而無力為虛,浮而有力為實,似可不誤,然有浮大弦硬之極,甚至四倍以上者,又非有力之謂,乃真陰涸極,孤陽無根,胃氣已無,真臟脈見,不可不知。又有兼脈,如浮緊風寒,浮數風熱,浮虛傷暑(暑月汗多,傷陰、傷氣,所以脈虛),浮緩傷濕,浮大傷熱,浮滑宿食,浮芤失血之類,更宜參看。
沉行筋骨,主陰,主裡,主氣鬱,主寒,主水;其病為停飲,為癥瘕,為脹滿,為厥逆,為洞泄。沉細為少氣,為寒飲,為胃中冷,為腰足痛,為痃癖;沉遲為痼冷,為精寒;沉滑為宿食,為伏痰;沉伏為霍亂,為胸腹痛;沉數為內熱;沉弦為痰飲;沉緊為胸腹痛。然沉雖主裡,亦有外感初起,寒燥之氣搏束皮毛,陽為陰蔽,脈不能達,反見沉緊而數者,見有寒熱、頭痛等證,即是表邪。是沉不可概言里。
更有沉而細者,或為陽氣不舒,或為陽虛氣陷,又不得以沉專主氣滯。凡此皆於有力、無力辨之,庶可不誤。
遲脈三至,為陰,為寒,為虛。氣寒則不行,血寒則凝滯。寸遲則氣虛不化精,尺遲則精虛不化氣。若遲兼滑大,多主濕痰頑痹;遲兼細小,必是真陽虧損,或陰寒留蓄於中,則為泄痛,或陽氣不衛乎表,而生外寒,以遲為寒、為虛固也。
然有濕溫、暑溫、溫熱初起,脈見沉遲,此非虛寒也,乃濕熱鬱蒸之邪,口鼻吸入,從里而發,所以脈象模糊,至數不清,有類沉遲也;遏而無力,亦勿作虛視,乃溫熱熏蒸散漫,所以脈不鼓指也。熱病初退,餘邪未清,正氣未復,脈多遲滑。是遲不可概言寒。凡此於氣色、舌苔、神情、見證驗之,乃可無誤。
白話文:
切脈源流論
脈象「但石無胃曰死」,指的是脈象散亂有力,像拉緊的繩索或彈石一樣,這是腎脈衰竭的表現,脈色黑黃無光澤,毛髮脫落則預示死亡。這些脈象都兼具兩種顏色,符合五行相剋的道理;脈象無光澤,是因為陰液耗損,導致顏色暗淡無神;毛髮脫落則表示肺的氣化功能衰竭,如同草木枯萎,根基先衰敗,然後枝葉凋零,這便是脈象無光澤、毛髮脫落的含義。
觀察《內經》的診斷方法,四時百病,都以胃氣為根本,根據五臟脈象的盛衰,判斷疾病的過與不及。如果脈象的盛衰差異懸殊,則知道胃氣已衰竭,判斷為死。其道理精妙,方法簡潔!
診脈方法,有的以簡潔為貴,有的以廣博為貴。因為一條脈象可以兼顧多種疾病,一種疾病也可以兼顧多種脈象,真偽需要辨別,常變則貴在通達。可以參考景岳的十六脈來詳細辨別。
浮脈在皮毛,屬陽,屬表,屬風,也代表正氣。但是,外感初期,陽氣被陰邪所阻,脈象反而不浮;也有脈象緊數略帶浮的現象。如果伴隨發熱、無汗、頭身疼痛,就是表邪,要疏通之,陽氣通暢後,脈象才會轉為浮脈。
還有里邪解除後,表邪外達,原本沉小數實的脈象,轉為浮緩,浮緩是邪氣外解的徵象,當天就能期待出汗,這是先治裡後治表的病症;但如果里邪解除後,脈象反而浮躁,這是邪火傷陰,疾病勝過臟腑,稱為陰陽交感,難以治療。內傷陽氣虛弱者,脈象必然浮而無力;陰血虛弱者,脈象必然浮而空虛,浮而弦數。
所以,浮脈不能一概而論為表證。浮而無力為虛,浮而有力為實,看似不錯,但如果浮大弦硬到極點,甚至超過四倍以上,則並非有力,而是真陰耗竭,孤陽無根,胃氣已無,是臟腑真脈的表現,不可不知。還有兼脈,如浮緊為風寒,浮數為風熱,浮虛為傷暑(暑天汗出過多,傷陰傷氣,所以脈虛),浮緩為傷濕,浮大為傷熱,浮滑為宿食,浮芤為失血等等,更需參考判斷。
沉脈行於筋骨之間,屬陰,屬裡,屬氣鬱,屬寒,屬水;其病症包括停飲、癥瘕、脹滿、厥逆、泄瀉。沉細脈代表少氣、寒飲、胃中冷痛、腰足疼痛、痃癖;沉遲脈代表痼冷、精寒;沉滑脈代表宿食、伏痰;沉伏脈代表霍亂、胸腹疼痛;沉數脈代表內熱;沉弦脈代表痰飲;沉緊脈代表胸腹疼痛。但沉脈雖屬裡,外感初期,寒燥之氣束縛皮毛,陽氣被陰邪所阻,脈象不能暢達,反而出現沉緊數的現象,伴隨寒熱、頭痛等症狀,那就是表邪。所以,沉脈也不能一概而論為裡證。
還有沉而細的脈象,可能是陽氣不舒,或陽虛氣陷,不能單以沉脈論斷為氣滯。這些都要從有力無力來辨別,才能避免錯誤。
遲脈每分鐘三次以下,屬陰,屬寒,屬虛。氣寒則運行不暢,血寒則凝滯。寸口遲脈表示氣虛不能化生精氣,尺脈遲則表示精氣虛弱不能化生氣血。如果遲脈兼見滑大,多半是濕痰頑痹;遲脈兼見細小,一定是真陽虧損,或者陰寒停滯於內,則會出現泄瀉疼痛,或者陽氣不能溫煦於外,而產生外寒,以遲脈論寒虛是正確的。
但是,濕溫、暑溫、溫熱初期,脈象呈現沉遲,這並不是虛寒,而是濕熱鬱滯之邪,從口鼻吸入,從裡而發,所以脈象模糊,甚至數不清,類似沉遲;脈象遏制而無力,也不要誤認為虛證,這是溫熱熏蒸散漫,所以脈象不鼓指。熱病初退,餘邪未清,正氣未復,脈象多見遲滑。所以,遲脈不能一概而論為寒證。這些都需要結合氣色、舌苔、神情、臨床表現來驗證,才能避免錯誤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