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4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4)

1. 切脈源流論

近代黃坤載又謂二腸腑雖至濁,經行頭上則至清。徐靈胎亦以為然。喻嘉言、羅東逸仍從元明諸公駁正之說。御纂《金鑑》配二腸於尺部。按:《內經》尺內以候腹中一句,當謹遵《金鑑》。又按:叔和謂左尺候腎水與膀胱,右尺候命門相火,蓋誤以三焦為命門也。考命門之說,《內經》不載。

《內經》所謂之命門,指眼目而言,後人以腎為人身之根蒂,故謂兩腎中央為命門,其實命門即兩腎之稱,診腎即是診命門。叔和右尺診命門之說,其誤可知。膀胱與腎相表裡,腎候之兩尺,膀胱亦當候之兩尺,惟三焦在右腎傍,當候之右尺)。再以三焦言之。肺為華蓋,居於至高,故候於寸;右肺大於左(左肺二葉,右肺三葉),故經謂肺藏於右,肺氣由右而降,故候於右寸。心象日,故候於寸。

心居肺下而位乎中,肺稍偏於右,是心稍居肺左矣。心血從心左下竅而生,故曰候於左寸。肝、膽、脾、胃同居膈膜之下,故候於關。肝生於左,故候於左關;脾雖居胃之左,而與胃相連,胃之下口由右而降,故候於右關。腎居腰脊,故候於兩尺。大小腸、膀胱、三焦同位於下焦,故亦候於尺。

《內經》三部分配臟腑,蓋象乎此。雖然,古人亦據常理言之耳!人身氣血,一氣貫通,區區一寸之地,不必拘分,亦不能盡驗。

他如男女左右及奇脈斜行之說,更難盡憑。東垣左手人迎主外感(人迎,穴名,在結喉兩旁,與肺脈同診),右手氣口主內積之說(六脈均謂氣口),尤屬不經。學者不可不知,亦不可盡拘,但能得其提綱,則權衡在握矣。

曰:診法何如?曰:診法之精,無過《內經》。經以浮、沉、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八脈,辨表、里、寒、熱、虛、實、順、逆。曰諸浮者,病在陽;諸沉者,病在陰;諸急者,多寒;緩者,多熱;(寒主收引,故脈緊急;熱主蒸散,故脈緩數)。大者,多氣少血;小者,氣血皆少;滑為陽氣盛,澀為陰血少。

即於八脈中分對待(如浮沉、滑澀相對待之類)。微甚(如微浮、甚浮、微沉、甚沉之類)。懸絕(如太過至三倍、四倍,不及止一至、二至、絕無之類)之三等,以察病之進退、順逆、死生,何其精且約乎!及仲景以陰陽著脈為十,以浮、數、動、滑、大為陽;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為陰。診陰陽之法,又莫過於此。

迨叔和興,繁脈象為二十四,且撰出七表、八里、九道之名(九道更不可解),愈多愈亂,皆由於未審夫脈之有大原也。夫脈之大原,緣於胃氣。經曰:五臟皆稟氣於胃,臟氣不能自至於手太陰,必因胃氣,乃至於手太陰。若邪氣勝,精氣衰,胃氣不能與之俱至於手太陰,故真臟之氣獨見。

獨見者病勝臟也,病勝臟曰死。又曰:四時百病,胃氣為本,人無胃氣曰逆,逆者死。若是者,胃氣顧不重哉?然推胃氣之原,又生於穀氣。經曰:食氣入胃,濁氣(即穀氣)歸心,淫精於脈,脈氣流經(十二經),經氣歸於肺,肺朝百脈,輸精於皮毛,毛脈(即肺脈)合精,行氣於腑(六腑),府精神明(六腑精氣神明),留於四臟。氣歸於權衡,權衡以平(肺主治節,分布氣化,以得其平),氣口成寸,以決死生。

白話文:

切脈源流論

近代黃坤載認為,雖然大腸小腸屬陰濁之臟腑,但其經脈運行到頭部則變為清氣,徐靈胎也同意此說。而喻嘉言、羅東逸則沿襲元明醫家的觀點反駁之。御製《金鑑》將大腸小腸歸屬於尺脈部位。根據《內經》“尺脈內候腹中”的記載,應當遵循《金鑑》的說法。此外,李叔和認為左尺脈診察腎水和膀胱,右尺脈診察命門相火,這實際上是誤將三焦當作命門。考究命門的說法,《內經》並未記載。

《內經》中所說的命門,指的是眼睛,後人認為腎臟是人體的根本,所以認為兩腎之間是命門,實際上命門就是指兩腎,診斷腎臟就是診斷命門。李叔和右尺診命門的說法,其錯誤顯而易見。膀胱與腎臟互為表裡,診察腎臟應診察左右尺脈,膀胱也應診察左右尺脈,唯獨三焦位於右腎旁,應診察右尺脈。再從三焦論述:肺臟像華蓋一樣位於最高處,因此診察寸脈;右肺大於左肺(左肺兩葉,右肺三葉),所以經書說肺藏於右,肺氣由右而降,故診察右寸脈。心臟如同太陽,因此診察寸脈。

心臟位於肺臟下方,居於中焦,肺臟略偏右,所以心臟略偏左。心血從心臟左側下部產生,所以診察左寸脈。肝、膽、脾、胃都在膈膜之下,因此診察關脈。肝臟位於左側,所以診察左關脈;脾臟雖然在胃的左側,但與胃臟相連,胃的下口由右而下,所以診察右關脈。腎臟位於腰脊,所以診察左右尺脈。大腸小腸、膀胱、三焦都在下焦,所以也診察尺脈。

《內經》將人體的三部脈象與臟腑相對應,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然而,古人也是根據常理來講的!人體氣血運行貫通,僅僅是一寸之地的脈象,不必拘泥於細分,也無法完全驗證。

其他像男女左右脈象和奇脈斜行的說法,更難以完全依靠。東垣(李東垣)認為左手人迎脈主外感(人迎,穴位名稱,在喉結兩旁,與肺脈同診),右手氣口脈主內積的說法(六脈都指氣口),尤其是不符合經文的。學習者不可不知,也不可完全拘泥,只要能夠抓住脈象的綱領,就能夠掌握其規律。

問:診脈的方法如何?答:診脈精妙的方法,莫過於《內經》。《內經》以浮、沉、緩、急、大、小、滑、澀八種脈象,辨別表裡、寒熱、虛實、順逆。凡是浮脈,病在陽;凡是沉脈,病在陰;凡是急脈,多屬寒證;凡是緩脈,多屬熱證(寒主收引,所以脈象急促;熱主蒸散,所以脈象緩數)。大脈,多氣少血;小脈,氣血都少;滑脈為陽氣盛,澀脈為陰血少。

然後在八種脈象中進行相對應的比較(例如浮沉、滑澀相對應之類),並觀察脈象的輕重(例如微浮、甚浮、微沉、甚沉之類),以及脈象的異常程度(例如超過三倍、四倍,或減弱到只有一至二至,甚至沒有脈象之類),以此來觀察病情進展、順逆、死生,其方法精妙簡潔!而張仲景以陰陽來論述脈象,將浮、數、動、滑、大歸為陽;沉、澀、弱、弦、微歸為陰。診斷陰陽的方法,也莫過於此。

到了李叔和時代,將脈象繁瑣地發展到二十四種,並且創造出七表、八里、九道等名稱(九道更難以理解),越多越亂,都是由於沒有深入了解脈象的根本原因。脈象的根本原因在於胃氣。經書說:五臟都接受胃氣的滋養,臟腑之氣不能直接到達手太陰肺經,必須依靠胃氣才能到達手太陰肺經。如果邪氣旺盛,精氣衰弱,胃氣不能與之一起到達手太陰肺經,所以臟腑的真氣就會獨見。

獨見就是病情勝過了臟腑,病情勝過臟腑就叫做死。又說:一年四季的各種疾病,胃氣是根本,人沒有胃氣就叫做逆,逆則死。由此可見,胃氣是多麼重要啊!然而,推究胃氣的來源,又產生於穀氣。經書說:食物的精氣進入胃,濁氣(即穀氣)歸於心臟,滋養精氣於脈管,脈氣流經十二經脈,經氣歸於肺臟,肺臟統率全身脈管,輸布精氣到皮毛,毛脈(即肺脈)聚集精氣,運行氣血到六腑,六腑精氣充足,留存在四臟。氣血歸於肺臟,肺臟調和氣血(肺主治節,調布氣化,以保持平衡),氣口形成寸口脈,以此決定生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