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中 (3)
卷中 (3)
1. 切脈源流論
經曰:經脈者,常不可見也(經脈近筋骨走,故肉厚處按之不覺跳動,肉消處按之方見)。其虛實也,以氣口知之,此氣口所以獨為五臟主也。人生不過氣血兩端,萬病亦不過病氣血兩端。心為主血之臟,肺為藏氣以運血之臟,心肺二經之脈,皆走氣口,探其源不可知其流乎!
曰:脈有尺寸何說?曰:人身上下兩焦,中有膈膜一層,以分陰陽之界。《難經》分寸為尺,分尺為寸,(關上分去一寸,余者為尺。關下分去一尺,余者為寸)。陰得尺中一寸,陽得寸內九分。蓋象乎此。(關以下至尺澤,皆謂之尺,而診脈則止候關下一寸。關以下至魚際,皆謂之寸,而診脈則止候關上九分。
曰九分者,其下一分為關耳!關僅一分,象膈膜故也)。曰:關以前者,陽之動也(診心肺)脈嘗見九分而浮,過者法曰太過,減者法曰不及,若上魚際則為溢矣;(溢滿而出於外也)。關以後者,陰之動也。(診肝、腎)脈當見一寸而沉,過者法曰太過,減者法曰不及,若入尺中,則為覆矣。
(覆反而傾於內也。)《內經》云:陽氣太盛,陰氣不能營,謂之格;陰氣太盛,陽氣不能營,謂之關;(按:《三難》及《三十七難》關格二字倒置,故引《靈樞·脈度篇》以正之。)陰陽俱盛,不得相營,曰關格。關格者,不得盡其命而死矣。(此數句出《難經》。)
或又曰:既以尺寸分陰陽,又云脈有輕重者,何謂也?曰:此亦診陰陽之法也。曰:初持脈如三菽之重,與皮毛相得者,肺部也;如六菽之重,與血脈相得者,心部也;如九菽之重,與肌肉相得者,脾部也;如十二菽之重,與筋平者,肝部也;按之至骨,舉指來實者,腎部也。
夫人呼出心與肺,吸入腎與肝,呼吸之間,脾受穀味,故浮者陽也,沉者陰也,脾在中州,故其脈在中。《靈樞·九針篇》曰:肺主皮,心主脈,脾主肌,肝主筋,腎主骨。扁鵲從此悟出,分輕重五等,診候五臟本象之脈,以別太過不及之為病,實足輔翼經文,而為診候之大法。
曰:診法如此,《內經》又以寸、關、尺分配臟腑者,何謂也?曰:人正南面而立,心屬南離,故候於寸;人之有心,猶天之有日,日出於東,故心候於左寸。肺主天氣,故亦候於寸;肺屬西方金,故候於右寸。肝、膽屬震巽木,故候於左關;脾、胃屬中央土,故候於右關。
腎與膀胱屬坎水,故候於兩尺;三焦生右腎傍,故候於右尺。二腸為至濁至下之腑,當候之於尺:小腸與心相表裡,候於左尺;大腸與肺相表裡,候於右尺(按:扁鵲《十難》據臟腑表裡之說,將大、小腸候於兩寸。西晉王叔和遵之。元、明諸家,力辨其非,謂二腸為至濁至下之腑,斷不能候於至上之寸部。
白話文:
切脈源流論
經書上說:經脈是平常看不到的(因為經脈靠近筋骨行走,所以肌肉厚實的地方按壓時感覺不到跳動,只有肌肉消瘦的地方按壓才能看到)。經脈的虛實,要通過氣口來判斷,這就是氣口獨為五臟之主的原因。人體不過氣血兩端,萬病也只不過是氣血兩端的疾病。心臟是主血的臟器,肺臟是藏氣並運送血液的臟器,心肺二經的脈絡都經過氣口,探究其源頭就能知道其流向!
脈象有尺寸之說,是什麼意思呢?人體上下有兩焦,中間有一層膈膜,以此劃分陰陽的界限。《難經》將一尺分為十二寸,一寸再分為十分(關上取去一寸,剩下的為尺;關下取去一尺,剩下的為寸)。陰脈取尺之內一寸,陽脈取寸之內九分。大概就是這個意思。(從關脈以下到尺澤穴都叫做尺,但診脈只診候關下的一寸;從關脈以下到魚際穴都叫做寸,但診脈只診候關上的九分。)
那九分是什麼意思呢?少的一分就是關脈!關脈只有一分,象徵膈膜。關脈以前的脈象,是陽氣的運動(診斷心肺),脈象經常是九分而且浮,超過九分稱為太過,少於九分稱為不及,如果達到魚際穴則為溢。(溢滿而出於外)關脈以後的脈象,是陰氣的運動(診斷肝腎),脈象應該是一寸而且沉,超過一寸稱為太過,少於一寸稱為不及,如果深入尺脈則為覆。(覆而反傾於內)《內經》說:陽氣太盛,陰氣不能運作,稱為格;陰氣太盛,陽氣不能運作,稱為關;(注:《三難經》及《三十七難經》中關格二字顛倒了,所以引用《靈樞·脈度篇》來糾正。)陰陽都盛,不能互相調和,稱為關格。關格者,不能活到盡壽而死。(這幾句話出自《難經》)
有人又問:既用尺寸來區分陰陽,又說脈象有輕重,這是什麼意思呢?這也是診斷陰陽的方法。初診脈搏,像三粒菽那麼重,與皮膚毛髮相應的是肺部;像六粒菽那麼重,與血液脈絡相應的是心部;像九粒菽那麼重,與肌肉相應的是脾部;像十二粒菽那麼重,與筋膜相應的是肝部;按壓到骨頭,提起手指感覺充實的是腎部。
人呼氣時心與肺活動,吸氣時腎與肝活動,在呼吸之間,脾臟吸收谷物的味道,所以浮脈是陽,沉脈是陰,脾臟位於中焦,所以它的脈象位於中間。《靈樞·九針篇》說:肺主皮毛,心主脈絡,脾主肌肉,肝主筋腱,腎主骨骼。扁鵲由此悟出,將脈象輕重分為五等,診斷五臟本象的脈象,用以區別太過不及所引起的疾病,這確實很好的輔助了經文,成為診斷疾病的重要方法。
診斷方法是這樣,《內經》又用寸、關、尺來分配臟腑,這是什麼意思呢?人正南面站立,心屬南方離火,所以診斷在寸口;人有心臟,如同天有太陽,太陽從東方升起,所以心臟的脈象在左寸。肺主天氣,所以也診斷在寸口;肺屬西方金,所以診斷在右寸。肝膽屬東方木,所以診斷在左關;脾胃屬中央土,所以診斷在右關。
腎與膀胱屬北方水,所以診斷在兩尺;三焦位於右腎旁,所以診斷在右尺。二腸是最濁最下之腑,應該診斷在尺;小腸與心臟相表裡,診斷在左尺;大腸與肺臟相表裡,診斷在右尺(注:扁鵲《十難經》根據臟腑表裡關係,將大小腸的脈象診斷在兩寸。西晉王叔和遵從這個說法。元明時期的醫家們大力辯駁其錯誤,認為二腸是最濁最下之腑,不可能診斷在最上方的寸部。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