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2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2)

1. 切脈源流論

經曰:營行脈中。又曰:脈者,血之府也。又曰:十二經皆有動脈。(按:十二經動脈,上部動脈在頭,中部動脈在手,下部動脈在足,是為三部。一部三候,是為九候。上部天,兩額之動脈,足少陽之頷厭也;上部地,兩頰之動脈,足陽明之地倉、大迎也;上部人,耳前之動脈,手少陽之和髎也。中部天,手太陰之太淵、經渠也;中部地,手陽明之合谷也;中部人,手少陰之神門也。

下部天,足厥陰之五里也;下部地,足少陰之太谿也;下部人,足太陰之箕門也。下部之天以候肝,地以候腎,人以候脾胃之氣;中部天以候肺,地以候胸中之氣,人以候心;上部天以候頭角之氣,地以候口齒之氣,人以候耳目之氣。下部天,女子則取太衝;下部人,胃氣則候於陽明之衝陽,仲景謂之趺陽。

《難經》三部者,寸、關、尺也。九候者,浮、中、沉也。又是一法。)《內經》診法三部九候,就十二經之動脈診之,以決死生,以處百病,以調虛實,而除邪疾,部位分明,毫釐不爽。迨扁鵲興,著《八十一難經》,將十二經脈均診於兩手,以圖簡便,其法亦自《內經》得來。經曰:尺內兩傍,則季脅也(季脅包藏臟腑)。

尺外以候腎,尺內以候腹中;(內外者,一部中之內外也。浮為外,沉為內,非兩條脈也,辨見《金鑑》。柯韻伯云:凡臟腑近背者,皆候於外,近腹中者,皆候於內。《金鑑》謂五臟皆當候於內,六腑皆當候於外。《內經》內外字,是傳寫之誤)。中附上(關部),左外以候肝,內以候膈,(按:心、肺居膈上,肝、脾、腎居膈下。

五臟俱注於膈,肝、脾、腎、膽之脈,俱貫膈而上;心、心包絡、腎、三焦、腸、胃之脈,俱從膈而下。是膈為十一經必由之道)。右外以候胃,內以候脾。上附上,(寸部)。右外以候肺,內以候胸中,左外以候心,內以候膻中。前以候前,後以候後。(關前以候前,關後以候後)。

上竟上者,胸、喉中事也;下竟下者,少腹、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中事也。

或曰:十二經脈,手六經脈走手,足六經脈走足不走手,今皆診於手者何也?曰:崇其原也。十二經脈根心而生,而上通於肺,以回於下。心主血,肺主氣。氣為血帥,故肺主藏氣而朝百脈。十二經之氣,皆受之於肺。平旦寅初,肺氣流布,起於寸口(寸口又曰脈口、曰氣口,乃寸、關、尺三部之總名,非但指寸之一部已也),運行十二經中,周而復始,一日一夜,五十度畢。(按:人經脈,上下左右前後,二十有八,周身十六丈二尺。

人一呼脈行三寸,一吸脈行三寸,一呼一吸,合為一息,一息脈行六寸,二百七十息,氣行十六丈二尺,一周於身。人一日一夜,凡一萬三千五百息,氣行五十度周於身,漏水下百刻,凡行八百一十丈,即十六丈二尺而積之也)。次日平旦寅初,復會於寸口。寸口者,脈之大會,故十二經之盛衰,悉見於此。

白話文:

切脈源流論

經文中記載:氣血運行於脈絡之中。脈象是血液的住所。十二經脈都有動脈。 (按:十二經動脈分為上、中、下三部,每部又分天、地、人三候,共九候。上部天指的是額頭兩側的動脈,與足少陽經的頷厭穴相對應;上部地指的是兩頰的動脈,與足陽明經的地倉、大迎穴相對應;上部人指的是耳前的動脈,與手少陽經的和髎穴相對應。中部天指的是手太陰經的太淵、經渠穴;中部地指的是手陽明經的合谷穴;中部人指的是手少陰經的神門穴。下部天指的是足厥陰經的五里穴;下部地指的是足少陰經的太谿穴;下部人指的是足太陰經的箕門穴。下部的天候肝,地候腎,人候脾胃之氣;中部的天候肺,地候胸中之氣,人候心;上部的天候頭角之氣,地候口齒之氣,人候耳目之氣。下部天,女子則取太衝穴;下部人,若要觀察胃氣,則應在陽明經的衝陽穴(仲景稱之為趺陽)診脈。)

《難經》中所說的「三部」,指的是寸、關、尺三部;「九候」,指的是浮、中、沉三種脈象。這也是另一種診脈方法。《內經》的診脈方法,就是根據十二經脈的動脈,運用三部九候的方法,來判斷生死,診斷百病,調節虛實,去除邪氣,其部位明確,準確無誤。到了扁鵲的時代,他撰寫了《八十一難經》,將十二經脈的診斷都簡化到兩手,更加方便,其方法也源自《內經》。經書上說:尺脈內側兩旁,診的是脅肋部位(脅肋包藏著臟腑)。

尺脈外側診腎,尺脈內側診腹部;(內外指的是一部中的內外,浮為外,沉為內,並不是兩條脈絡,詳見《金鑑》。柯韻伯說:凡是靠近背部的臟腑,都從脈象外側診斷;靠近腹部的臟腑,都從脈象內側診斷。《金鑑》中說,五臟都應該從內側診斷,六腑都應該從外側診斷。《內經》中內外的字眼,可能是傳抄時的錯誤)。關部外側左側診肝,內側診膈;(按:心、肺位於膈膜之上,肝、脾、腎位於膈膜之下。五臟的經脈都彙集於膈膜,肝、脾、腎、膽的經脈都貫穿膈膜向上;心、心包絡、腎、三焦、腸、胃的經脈,都從膈膜向下。所以膈膜是十一經脈必經之路。)關部外側右側診胃,內側診脾。寸部外側右側診肺,內側診胸中;寸部外側左側診心,內側診膻中。前面診斷前面,後面診斷後面。(關部前面診斷前面,關部後面診斷後面)。

寸口脈的最上端,診斷胸喉的病症;寸口脈的最下端,診斷少腹、腰、股、膝、脛、足的病症。

有人問:十二經脈,手三陰三陽經脈循行於手部,足三陰三陽經脈循行於足部,而不循行於手部,為什麼現在都要在手上診脈呢?回答是:因為要追溯其根本。十二經脈都起源於心臟,向上通達肺臟,然後再回到下焦。心主血,肺主氣。氣是血的帥,所以肺主藏氣並統攝全身的脈絡。十二經脈的氣,都受之於肺。黎明寅時,肺氣開始布散,從寸口脈開始(寸口又稱脈口、氣口,是寸、關、尺三部脈象的總稱,不單指寸部),運行於十二經脈之中,周而復始,一日一夜,運行五十個週期。(按:人體經脈,上下左右前後,共有二十八條,周身總長十六丈二尺。人體一次呼吸,脈搏運行三寸,一次吸氣,脈搏運行三寸,一次呼吸,脈搏共運行六寸,二百七十次呼吸,脈搏運行十六丈二尺,運行一周。人體一日一夜,共呼吸一萬三千五百次,脈搏運行五十個週期,漏水下百刻,共運行八百一十丈,也就是十六丈二尺的總和)。第二天黎明寅時,又會聚於寸口脈。寸口脈是脈象的大會合之處,所以十二經脈的盛衰,都能在此處反映出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