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中 (1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中 (1)

1. 卷中

2. 聞聲須察陰陽論

五音:宮屬土,商屬金,角屬木,徵屬火,羽屬水。肝在音為角,在聲為呼;心在音為徵,在聲為笑;脾在音為宮,在聲為歌;肺在音為商,在聲為哭;腎在音為羽,在聲為呻。此五音之應五臟也,若病則有不盡然者。獨是五音不外陰陽,陰陽不外燥濕。春山先生分平仄看法,實有至理。

燥邪乾澀,聲多屬仄,或乾噦,或咳聲不揚,或咳則牽痛,或乾咳連聲,或太息氣短(燥甚則經絡拘急,拘急求伸,故善太息);化火則多言,甚則譫狂,其聲似破似啞,聽之有乾澀不利之象。

濕邪重濁,聲必低平,壅塞不宣,古謂如從甕中作聲者然,或默默懶言,或昏昏倦怠,或多嗽多痰,或痰在喉中漉漉有聲,或水停心下汩汩有聲,或多噫氣(濕阻不宣,故多噫氣),周身痠痛,沉重難展;化火則上蒸心肺,神智模糊,呢喃自語,或昏沉迷睡,一派皆重濁不清之象,流露於呼吸之間。他如出言壯厲,先輕後重者,外感也;出言懶怯,先重後輕者,內傷也。

妄見妄言為譫語,無稽狂叫為狂言,實也。又有神虛譫語、虛煩似狂二證,當以脈、證、舌苔參之,斷不可誤以為實。若語不接續為鄭聲,無人始言為獨語,此屬虛居多。又有言而微,終日乃復言者,此奪氣也;衣被不斂,言語善惡不避親疏者,此神明之亂也,二者皆屬危候。又如痰壅肺絡,咳聲不揚,金實無聲也;勞瘵音啞,金破無聲也。

腹形充大,鼓之板實者,實也;腹皮繃急,鼓之𪔣𪔣者,虛也。

然則燥濕、表裡、虛實,不皆可聞而知之乎?而猶不止此。聲出於肺而根於腎,其有無還聲如鴉聲者,乃肺腎將絕,金水不交,聲音不能發自丹田,亦不能還至丹田,故聲直而無迴音耳!然亦有痰閉肺竅使然者,又當以辛潤、清潤開痰利竅,不可竟作不治論。至喘促一證,尤當辨認。

肺為氣之統,腎為氣之根,肺主出氣,腎主納氣,陰陽相交,呼吸乃和,若出納升降失常,斯喘作焉。實喘責在肺,虛喘責在腎。實喘者,胸滿聲粗,氣長而有餘;虛喘者,呼長吸短,息促而不足。實喘者,出氣不爽;虛喘者,入氣有音。實喘,有水邪射肺,有痰飲遏肺,有客邪(六氣之邪,皆能致喘)干肺,上焦氣壅,治宜疏利;虛喘為腎不納氣,孤陽無根,治宜固攝。虛實分途,陰陽異治,然則聞聲之道,顧不重哉!經故曰聞而知之之謂聖。

白話文:

聞聲須察陰陽論

人體五音與五臟的關係是:宮音屬土,對應脾臟,其聲音表現為唱歌;商音屬金,對應肺臟,其聲音表現為哭泣;角音屬木,對應肝臟,其聲音表現為呼喊;徵音屬火,對應心臟,其聲音表現為笑聲;羽音屬水,對應腎臟,其聲音表現為呻吟。 雖然五音與五臟有這樣的對應關係,但若生病了,則可能會有例外情況。重要的是,所有聲音都離不開陰陽,陰陽又離不開燥濕。春山先生將聲音分平仄的觀點,確實很有道理。

燥邪導致的聲音乾澀,多為仄音,可能表現為聲音嘶啞、咳嗽聲音低微、咳嗽時伴隨疼痛、連續乾咳、或氣喘吁吁(燥邪嚴重時會導致經絡拘緊,拘緊則想舒展,所以容易氣喘);若燥邪化火,則會變得話多,嚴重時甚至會神志不清胡言亂語,聲音像是破裂又沙啞,聽起來乾澀不暢。

濕邪導致的聲音低沉渾濁,聲音阻塞不通暢,古人形容像是從甕裡發出的聲音,可能表現為沉默寡言、昏昏沉沉、咳嗽痰多、痰液在喉嚨裡咕嚕作響、腹部有水聲、經常打嗝(濕邪阻滯不通暢,所以容易打嗝)、周身酸痛沉重;若濕邪化火,則會上蒸心肺,神志模糊,喃喃自語,或昏昏欲睡,整體表現為渾濁不清,都體現在呼吸之間。此外,說話聲音先輕後重,是外感;說話聲音先重後輕,是內傷。

胡言亂語是實證;無緣無故大喊大叫也是實證。但也有神氣虛弱導致的胡言亂語,以及虛煩導致的類似狂躁的症狀,這需要根據脈象、症狀和舌苔來判斷,不能誤認為是實證。說話斷斷續續像是唱歌一樣,或是沒人說話時自己獨自說話,這多半是虛證。說話聲音很小,整天只說那麼幾句話,這是氣虛;衣衫不整,說話不分對象,這代表神志錯亂,以上兩種都是危急的徵兆。此外,痰阻礙肺絡,導致咳嗽聲音低微,這是金氣受阻;勞累導致聲音嘶啞,這是金氣受損。

腹部膨脹,敲擊起來堅實,是實證;腹部皮膚繃緊,敲擊起來鬆軟,是虛證。

所以,燥濕、表裡、虛實,都可以從聲音中判斷出來。但這還不止於此。聲音由肺發出,但根植於腎,如果聲音沒有回音,像是烏鴉叫一樣,那就表示肺腎將要衰竭,金水二氣不能交合,聲音不能從丹田發出,也不能回到丹田,所以聲音直而無回音。但也可能是痰阻塞肺竅造成的,這就需要用辛溫潤燥、清潤的藥物來化痰通竅,不能認為是無法治療的。尤其喘息這個症狀,更要仔細辨別。

肺是氣的統帥,腎是氣的根本,肺主呼氣,腎主納氣,陰陽交合,呼吸才能調和。如果出納升降失常,就會喘息。實喘在肺,虛喘在腎。實喘者,胸悶聲音粗重,氣長而有力;虛喘者,呼氣長吸氣短,氣短而無力。實喘者,呼氣不暢;虛喘者,吸氣有聲音。實喘可能是水邪侵犯肺部,或痰飲阻塞肺部,或外邪(六邪都能引起喘息)侵犯肺部,導致上焦氣機壅塞,治療需要疏通;虛喘是腎臟不能納氣,陽氣孤獨無根,治療需要補益。虛實有不同的治療方法,陰陽有不同的治療原則,所以聽聲辨證的方法,是不是很重要呢?古書上說:「聽而知之,謂之聖」。

3. 問證求病論

病,藏於中者也。證,形於外者也。工於問者,非徒問其證,殆欲即其證見,以求其病因耳!法當先問其人之平昔有無宿疾?有無恚怒憂思?飲食喜淡喜濃、喜燥喜潤?嗜茶嗜酒?大便為燥為溏?婦人問其有無胎產?月事先期後期?有無脹痛?再問其病初起何因?前見何證?後變何證?惡寒惡熱孰重孰輕?有汗無汗?汗多汗少?汗起何處?汗止何處?口淡口苦?渴與不渴?思飲不思飲?飲多飲少?喜熱喜涼?(喜熱飲不皆屬寒,嘗有郁遏不通者,亦喜熱飲,以熱則流通故也)。

思食不思食?能食不能食?食多食少?化速化遲?胸心脅腹有無脹痛?二便通澀?大便為燥為溏?小便為清為濁?色黃色淡?(二便最為緊要,乃病之外見者也)。種種詳詰,就其見證,審其病因,方得軒岐治病求本之旨。豈徒見痰治痰,見血治血而已哉!

白話文:

問證求病論

疾病隱藏於內,症狀則表現於外。善於詢問病情的醫生,並不只是單純詢問症狀,而是要透過觀察症狀,來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。因此,首先應該詢問病人平時是否有舊疾?是否有憤怒、憂愁、思慮過度?飲食習慣偏好清淡還是濃郁?偏好乾燥還是濕潤的食物?愛喝茶還是酒?大便乾硬還是稀溏?婦女則需詢問是否有懷孕生產史?月經是否提前或延後?是否有脹痛?接著詢問疾病最初發病的原因?之前出現什麼症狀?之後症狀又如何變化?惡寒還是惡熱較重?是否有汗?汗多還是汗少?汗從哪裡開始出?汗又從哪裡停止?口淡還是口苦?口渴還是不渴?想喝水還是不想喝水?喝得多還是喝得少?喜歡溫熱還是涼爽?(喜歡喝熱水並不一定都是寒症,有時氣機鬱結不通的人,也喜歡喝熱水,因為熱水可以使氣血流通)。

想吃東西還是不想吃東西?能吃還是不能吃?吃得多還是吃得少?消化快還是慢?胸、心、脅、腹是否有脹痛?大小便是否通暢?大便乾硬還是稀溏?小便清澈還是混濁?顏色深黃還是淺淡?(大小便是最重要的觀察指標,是疾病外在表現)。通過種種詳細詢問,從觀察到的症狀,探究疾病的根本原因,才能達到像扁鵲、岐伯一樣治病求本的境界。怎麼能僅僅看到痰就治痰,看到血就治血這麼簡單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