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上 (30)
卷上 (30)
1. 望病須察神氣論
足厥陰氣絕則筋絕,厥陰者肝脈也,肝者筋之合也,筋聚於陰器,而脈絡於舌本,脈不榮則筋急,筋急則引舌與卵,故唇青、舌卷、卵縮,則筋先死,庚篤,辛死,金勝木也。五陰氣俱絕則目系轉,轉則目運(五臟之精華,皆上聚於目)。目運者志先死,志先死則遠一日半死矣。
六陽氣絕則陰與陽相離,離則腠理發泄,絕汗乃出(如珠不流),故旦占夕死,夕占旦死。又曰:太陽之脈其終也,戴眼(上視),反折(身反向後),瘛瘲(手足抽掣),其色白,絕汗乃出,出則死矣。少陽終者,耳聾,百節皆縱(緩縱不收,筋痿故也),目環(目運轉),絕系,絕系一日半死,色先青,白乃死矣(金勝木)。陽明終者,口目動作,善驚,妄言,色黃,其上下經盛,不仁(肉絕),則終矣。
少陰終者,面黑,齒長(牙齦宣露)而垢,腹脹閉,上下不通而終矣(腎開竅於二陰)。太陰終者,腹脹閉,不得息,善嘔,嘔則逆,逆則面赤,不逆則上下不通,不通則面黑、皮毛焦而終矣。厥陰終者,中熱,嗌乾,善溺,心煩,甚則舌卷、卵縮而終矣。又曰:大骨枯槁(腎衰),大肉陷下(脾衰),胸中氣滿,喘息不便,其氣動形(肺衰),其六月死,真臟脈見,乃與之期日。凡若此者,皆陰液絕於內,而神氣奪於外者也。
其論少陰、太陰上下不通兩條,乃邪實正虛,正不勝邪,陰液涸極之故。故經又有五實死、五虛死之說。曰:脈盛(心實),皮熱(肺實),腹脹(脾實),前後不通(腎實),悶瞀(肝實),此謂五實;脈細(心虛),皮寒(肺虛),氣少(肝虛),泄利前後(腎虛),飲食不入(脾虛),此謂五虛。漿粥入胃,泄注止,則虛者活;身汗得後利(表裡皆解),則實者活。
是虛者,以脾、腎為主;實者,以表裡得解,邪有出路為主。此診外感、內傷之大法也。
別有急虛身中卒至(急邪乘虛卒中身內),五臟絕閉,脈道不通,氣不往來,譬於墮溺,不可為期。此不可責之於望也,外此皆可望而知之者也,故曰望而知之之謂神。
白話文:
望病須察神氣論
足厥陰經的氣血衰竭,則筋脈也跟著衰竭。厥陰經是肝經,肝主筋,筋都匯聚在生殖器,並與舌根相連。經脈氣血不足,則筋脈緊縮,牽引舌頭和陰莖,所以嘴唇發青、舌頭捲縮、陰莖縮小,這是筋脈先衰亡的徵兆,庚日(庚金)病重,辛日(辛金)死亡,因金克木。五臟陰氣都衰竭,則眼球會轉動,眼球轉動表示神志將要衰亡,神志衰亡後,將在一到一天半內死亡。
六陽經氣血衰竭,則陰陽分離,導致肌膚腠理疏鬆,大量汗液排出(像珠子一樣不流動),所以早晨診斷晚上死,晚上診斷早晨死。又說:太陽經衰竭時,病人會向上看(上視),身體後仰(反折),手足抽搐(瘛瘲),面色蒼白,大量汗液排出,一出汗就死亡。少陽經衰竭時,病人會耳聾,全身關節鬆弛(筋脈痿弱),眼球轉動,眼神呆滯,眼神呆滯後一到一天半內死亡,先面色青白,然後變成白色才死亡(金克木)。陽明經衰竭時,病人會口眼亂動,容易驚恐,胡言亂語,面色發黃,上下經脈充盈,身體麻木不仁(肌肉壞死),則將要死亡。
少陰經衰竭時,病人面色發黑,牙齒外露(牙齦外露)且污穢,腹部脹滿閉塞,上下不通暢而死亡(腎經開竅於二陰)。太陰經衰竭時,病人腹部脹滿閉塞,呼吸困難,經常嘔吐,嘔吐則向上逆衝,向上逆衝則面色發紅,不向上逆衝則上下不通暢,不通暢則面色發黑、皮膚焦枯而死亡。厥陰經衰竭時,病人會出現內熱、咽喉乾燥、頻繁小便、心煩,嚴重時舌頭捲縮、陰莖縮小而死亡。又說:骨骼枯槁(腎衰),肌肉萎縮(脾衰),胸中氣滿,呼吸困難,形體消瘦(肺衰),這樣的人會在六個月內死亡,根據臟腑經脈的變化,可以預測死亡時間。凡是這些情況,都是陰液內虛,神氣外脫。
少陰、太陰經上下不通暢這兩種情況,都是邪氣實,正氣虛,正氣不勝邪氣,陰液枯竭造成的。所以經書中還有五實死、五虛死的說法。脈象洪大有力(心實),皮膚發熱(肺實),腹部脹滿(脾實),前後不通暢(腎實),神志昏迷(肝實),這叫做五實;脈象細弱(心虛),皮膚冰冷(肺虛),氣息短少(肝虛),大小便失禁(腎虛),飲食不進(脾虛),這叫做五虛。如果服用稀粥,腹瀉停止,虛證就能痊癒;如果出汗後病情好轉(表裡都解),實證就能痊癒。
虛證,以脾、腎為主;實證,以表裡皆解,邪氣有出路為主。這是診斷外感、內傷的大法。
還有一種急性的虛證,突然發病(急邪乘虛突然發病),五臟閉塞,經脈不通,氣機逆亂,就像落水一樣,無法預測。這種情況不能用望診來判斷,除了這種情況外,其他的都可以通過望診來知道。所以說,能通過望診來判斷病情就叫做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