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上 (2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9)

1. 望病須察神氣論

夫所謂津者,溺是也;液者,日生之精是也。氣化者,三焦之氣化也。彼西學之說,尚與經義不悖。臟腑部位體用如此,知此則知病之所在矣。

然病有諸內,必形諸外,更當即著於外者言之。燥病或肌膚刺痛,手不可捫;或項背強痛,甚痛筋攣發痙,手足牽引,口噤,頭搖,面黑,毛焦,唇反,眼戴,舌卷,囊縮;又有腸拘似塊,傴僂難伸,及骨痿、偏枯等證。凡物乾則必縮,干則必硬,干則必動,干則必痿,理固然也,在人亦然。

濕病則頭目昏重,肢體困倦、痠疼,嗜臥懶動,甚則神智昏沉,如癡如醉。凡物濫則必重,濫則必軟,濫則必混濁而不清明,理固然也,在人亦然。燥熱必煩而動,身熱,口渴,揭去衣被,揚手擲足,尋衣摸席,撮空理線(此條非大實,即大虛,總以苔、脈、神色為憑);脈來沉實有力,舌苔黃厚,陽也,熱也,實也。

寒濕必倦而靜,無熱,不渴,欲得衣被;或身重,足冷,蜷臥,惡寒;或好向壁臥,閉目不欲見光明,懶與人言,脈來軟濫無力,舌苔色白,陰也,寒也,虛也。然則燥濕、寒熱、虛實,不皆即外可知其內乎?

而猶不止此,蓋人身之所守,莫重於五臟,而身之所主,尤莫重於一心。心也者,神氣之所由生者也,顧不重哉?試以燥濕言之。燥屬天氣,天氣為清邪,清邪不昏人神智,故風燥、寒燥、暑燥初起,令人心知所苦,如頭痛、寒熱,皆自知之。惟邪來迅速,直傳心包者,乃有內閉神昏之候;或邪傳胃腑,與濁滯相合,又令譫語、神昏。

濕屬地氣,地氣為濁邪,濁邪最昏人神智,往往溫病初起,即令人神氣異常,昏糊煩躁,不知所苦;間有神清而能自主者,夢寐亦多不安,閉目即有所見,有所見即譫妄之根原;又有病初起時,神智驚惶,目光外浮,反自云無病,病深時猶能行走,而身體強直(脈病人不病,謂之行屍,不治),此真陰涸極,病陷於中,神浮於外,最深最重者也,多屬不治。

然此就心之一臟言之也,試再言五臟。經曰:五臟者,身之強也。頭者精明之府,頭傾視深,精神將奪矣。背者胸中之府,背曲肩隨,府將壞矣。腰者腎之府,轉搖不能,腎將憊矣。膝者筋之府,屈伸不能,行則僂俯,筋將憊矣。骨者髓之府,不能久立,行則振掉,骨將憊矣。

得強者生,失強者死。又曰: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,太陰者行氣溫於皮毛者也,氣不榮則皮毛焦,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,津液去皮節則爪枯毛折,毛折者毛先死,丙篤,丁死,火勝金也。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,脈不通則血不流,血不流則毛色不澤,故其面黑如漆柴者血先死,壬篤,癸死,水勝火也。

足太陰氣絕則脈不榮肌肉,唇舌者肌肉之本也,脈不榮則肌肉軟,肌肉軟則舌萎、人中滿,人中滿則唇反,唇反者肉先死,甲篤,乙死,木勝土也。足少陰氣絕則骨枯,少陰者冬脈也,伏行而濡骨髓者也,骨不濡則肉不能著,骨肉不相親則肉軟卻,肉軟卻故齒長而垢、發無澤,發無澤者骨先死,戊篤,己死,土勝水也。

白話文:

望病須察神氣論

所謂津液,津是尿液,液則是每日生成的精華。氣化是指三焦的氣化作用。這些西醫的說法,並未與經義相違背。臟腑的部位和功能是這樣的,明白了這些就能知道疾病的所在。

然而,疾病存在於內部,必然表現在外部,我們更應該著重於外部表現來談論。燥病可能出現皮膚刺痛,手不能觸摸;或者項背強痛,嚴重時筋攣抽搐,手足抽搐,口噤,頭搖,面色發黑,毛髮焦枯,嘴唇外翻,眼睛凹陷,舌頭捲曲,陰囊收縮;還可能有腸道絞痛如塊狀物,彎腰難以伸直,以及骨痿、半身不遂等症狀。凡是乾燥的東西必然收縮,乾燥必然堅硬,乾燥必然活動受限,乾燥必然萎縮,這是自然規律,人也一樣。

濕病則頭昏眼重,肢體困倦酸痛,嗜睡懶動,嚴重時神智昏沉,如痴如醉。凡是潮濕的東西必然沉重,潮濕必然柔軟,潮濕必然混濁不清,這是自然規律,人也一樣。燥熱必然煩躁不安,身體發熱,口渴,掀開衣被,揚手擲足,翻找衣物摸床鋪,空抓理線(這並非大實證,也可能是大虛證,總要以苔、脈、神色為憑);脈象沉實有力,舌苔黃厚,這是陽盛、熱盛、實證。

寒濕必然倦怠靜止,不發熱,不口渴,想要蓋上衣被;或者身體沉重,腳冷,蜷縮臥床,怕冷;或者喜歡靠牆臥著,閉目不願見光,懶得與人說話,脈象軟弱無力,舌苔色白,這是陰盛、寒盛、虛證。那麼,燥濕、寒熱、虛實,不都可以在外部觀察到內在的情況嗎?

然而,這還不止於此,因為人體賴以生存的,莫過於五臟,而人體最重要的,莫過於心臟。心臟是神氣的產生之處,怎能不重視呢?試以燥濕為例。燥屬天氣,天氣屬清邪,清邪不會昏迷人的神智,所以風燥、寒燥、暑燥初期,會讓人知道自己哪裡不舒服,比如頭痛、寒熱,自己都能感覺到。只有邪氣來勢洶洶,直接侵犯心包時,才會出現神志昏迷的症狀;或者邪氣侵犯胃腑,與濁氣滯留相結合,又會導致譫語、神志昏迷。

濕屬地氣,地氣屬濁邪,濁邪最容易讓人神智昏迷,溫病初期,往往讓人神氣異常,昏沉煩躁,不知道自己哪裡不舒服;有的雖然神志清醒,可以自主行動,但睡夢中也多不安穩,閉上眼睛就會看到東西,看到東西就是譫妄的根源;還有的疾病初期,神志驚恐,目光呆滯,卻自稱沒病,病情加重時還能行走,但身體僵直(脈象顯示病人沒有生病,稱為行屍,難以治療),這是真陰枯竭,疾病深入內部,神氣浮於表面,是最嚴重的情況,多屬不治之症。

這是從心臟一個臟器來說的,再來說說五臟。經書說:五臟是身體強壯的根本。頭是精明之府,頭歪斜視力模糊,精神就要衰竭了。背是胸中之府,背彎肩聳,臟腑就要損壞了。腰是腎臟之府,腰部轉動困難,腎臟就要衰弱了。膝蓋是筋的府舍,屈伸困難,走路彎腰駝背,筋就要衰弱了。骨骼是髓的府舍,不能久站,走路搖晃,骨骼就要衰弱了。

強壯則生,衰弱則死。又說:手太陰經氣絕,則皮毛焦枯,太陰經是溫養皮毛的經脈,氣血不榮則皮毛焦枯,皮毛焦枯則津液離開皮層,津液離開皮層則指甲枯萎毛髮脫落,毛髮脫落則毛髮先死,丙火旺盛,丁火衰敗而死,火克金也。手少陰經氣絕則脈絡不通,脈絡不通則血液不流動,血液不流動則毛髮沒有光澤,所以面色像漆木一樣黑,這是血液先死,壬水旺盛,癸水衰敗而死,水克火也。

足太陰經氣絕則脈絡不能滋養肌肉,嘴唇舌頭是肌肉的根本,脈絡不榮則肌肉鬆軟,肌肉鬆軟則舌頭萎縮、人中飽滿,人中飽滿則嘴唇外翻,嘴唇外翻則肌肉先死,甲木旺盛,乙木衰敗而死,木克土也。足少陰經氣絕則骨骼枯萎,少陰經是冬季的經脈,潛藏運行濡養骨髓,骨骼失養則肌肉不能附著,骨肉不相連則肌肉鬆軟下垂,肌肉鬆軟下垂則牙齒長而污垢、頭髮沒有光澤,頭髮沒有光澤則骨骼先死,戊土旺盛,己土衰敗而死,土克水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