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上 (28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8)

1. 望病須察神氣論

《易》曰:山風蠱。艮為山,巽為風,艮上巽下則為蠱。古人取名為蠱,為其燥木剋土,象類山風之義。膽系肝右葉內,膽汁所以潤肝而利腸也。肝性易燥,每取潤於膽汁。凡人食後,小腸飽滿,腸頭上逼膽囊,膽汁漬入腸內,利傳渣滓。膽有熱,則上嘔苦涎,熱迫下行,則下泄青汁;膽受驚,亦泄青汁;腸有寒,渣滓不結,膽汁無所用事,亦致瀉青。膽絡凝滯,膽汁入血,又多生黃病。

肝膽經脈,由脅肋下抵小腹,繞陰器,故少腹屬厥陰經。肝經凝滯,則經脈結痛成疝;肝經血燥,則抽搐,燥甚則引舌與卵,故舌卷卵縮。脾附於胃。西學謂脾居胃之左,在第九至十一肋骨之內,脾形如豎掌,與胃相連。胃脘大向左,故曰脾居胃之左。外豐圓向脅,內深窩向胃,故曰臍以上屬太陰經。

脾質甚軟,可小可大,其用在集聚往來之血,為動脈寬間之地,經故曰脾統血。脾為胃行其津液,經故曰脾為之使。人有瘧疾,惡寒戰慄,血脈不行於外,即縮於內,無所歸藏則聚於脾,聚於脾則脾脹大,脾脹大故人脘脅脹悶,迨瘧止血行,其脹自消。久久不已,脾不輸精,水與血結,成為瘧母。

再久則濕去瘧止,血燥成塊,結於左肋,在體質壯者,人參鱉甲煎丸,取血肉飛走諸靈,通和血絡;若濕未去而瘧未止者,取蔣氏夜光丸,通絡燥濕。然此皆利於實而不利於虛也。吾鄉又多有痞塊,亦生左肋下,世宗越人「肥氣」之說,後人又妄制五積丸藥,一派消削攻下,多致人於死。

不知五積與瘧母之推移不動者,皆由血絡燥結所致,血燥而至於結塊,則營氣不得行於其間,故按之堅硬不痛。治法皆以潤為主,或溫潤,或清潤,視其人之寒熱用之;再佐咸潤以軟之,辛潤以通之;有濕者,佐苦辛以化之,自無不效之理。又脾絡燥結,即有血水滲泄於下,蠱脹之源,間發於此。

此由思慮傷脾所致,思則氣結,氣結則血亦結,結則血、水不循常道,而蠱成焉。蠱脹總不外肝、脾二經血絡燥結所致。觀此而蠱取山風之義,更可知矣。蠱脹末路,肌肉消瘦,皮膚乾黑,青絡暴露,皆燥象也,非有目所共睹者哉!腎居脊骨第十四節陷中(從上數下在十四節;從下數上,在第七節。經曰:七節之傍,中有小心是也)。

與精液總管相通,經故曰腎藏精。三焦經在右腎傍,化水而通水道,經故曰腎主水,腎開竅於二陰。腎與天樞穴通,故曰當臍屬少陰經。膀胱在前陰交骨之裡。西學謂膀胱內有精囊,有精、溺兩管,內底有兩小竅,斜與腎通。按:男子精、溺管,至前陰會而為一,女子分而為二,此陽奇陰偶之義也,(女子外溺竅,經名廷孔)。經曰:膀胱者,州都之官,津液藏焉,氣化則能出矣。

白話文:

望病須察神氣論

《易經》說:「山風蠱」。艮卦為山,巽卦為風,艮在上,巽在下,就叫做蠱。古人用「蠱」來命名,是因為燥木克土,象徵山風之意。膽在肝的右葉內,膽汁能滋潤肝臟並促進腸道通便。肝臟容易乾燥,常常依靠膽汁滋潤。人吃東西後,小腸飽滿,腸頭向上壓迫膽囊,膽汁流入腸內,幫助排出食物殘渣。膽有熱,就會嘔吐苦水,熱邪向下,就會排出青色汁液;膽受驚嚇,也會排出青色汁液;腸道寒冷,食物殘渣不能成形,膽汁也無法發揮作用,也會導致腹瀉。膽經阻塞,膽汁進入血液,容易導致黃疸。

肝膽經脈,從脅肋下到小腹,繞陰器而行,所以少腹屬於厥陰經。肝經阻塞,經脈就會結痛形成疝氣;肝經血燥,就會抽搐,乾燥嚴重還會牽連舌頭和睪丸,所以舌頭捲曲,睪丸收縮。脾臟依附於胃。西醫認為脾臟位於胃的左側,在第九到十一肋骨之間,形狀像豎起的巴掌,與胃相連。胃脘大部朝向左側,所以說脾臟位於胃的左側。外側豐滿圓潤朝向脅肋,內側凹陷朝向胃,所以說臍以上屬於太陰經。

脾臟質地柔軟,大小可變,它的作用是聚集和運行血液,是動脈之間的緩衝地帶,所以經書說脾臟統攝血液。脾臟幫助胃消化津液,所以經書說脾臟是胃的輔助器官。人患瘧疾,惡寒戰慄,血液不能運行於體表,而收縮於體內,無處貯藏就聚集在脾臟,脾臟因此腫大,所以人會感到脘脅脹悶,等瘧疾痊癒,血液運行正常,腫脹就會消退。久治不愈,脾臟不能輸布精氣,水液和血液凝結,就形成瘧母。

時間更久,濕邪去除,瘧疾停止,血液乾燥結成塊,結在左肋下。體質強壯的人,可以用人參鱉甲煎丸,使瘀血消散,通利血脈;如果濕邪未除,瘧疾未癒,就用蔣氏夜光丸,通絡燥濕。但是這些方法都適用於實證,而不適用於虛證。我們鄉下還有很多痞塊,也長在左肋下,這是世宗越人所謂的「肥氣」,後人又妄造五積丸等藥物,一味消削攻下,常常導致病人死亡。

不知道五積和瘧母這種癥狀久治不愈的,都是由於血絡乾燥阻塞所致。血液乾燥而結成塊,營氣就不能在其中運行,所以按壓時堅硬而不疼痛。治療方法都以滋潤為主,或溫潤,或清潤,根據患者寒熱虛實而用;再佐以鹹味滋潤的藥物以軟化,辛味滋潤的藥物以通利;如有濕邪,就佐以苦辛藥物以化濕,自然會有效果。脾絡乾燥阻塞,就會有血水滲漏向下,這是蠱脹的根源,有時會因此而發病。

這是由於思慮過度損傷脾臟所致,思慮過度則氣機阻塞,氣機阻塞則血液也阻塞,阻塞就會使血液、水液不能循正常經絡運行,從而形成蠱脹。蠱脹總體來說都是肝、脾二經血絡乾燥阻塞所致。觀察此病,再看蠱取山風之義,就更能明白了。蠱脹後期,肌肉消瘦,皮膚乾燥發黑,青筋暴露,都是乾燥的表現,這不是有目共睹的嗎!腎臟位於脊柱第十四節凹陷處(從上往下數是第十四節;從下往上數是第七節。經書說:第七節旁邊,中間有小心臟)。

與精液總管相通,所以經書說腎臟藏精。三焦經在右腎旁,負責化水和通利水道,所以經書說腎臟主水,腎臟的開口在二陰。腎臟與天樞穴相通,所以說當臍屬於少陰經。膀胱位於前陰交骨的內側。西醫認為膀胱內有精囊,有精液和尿液兩條管道,內底有兩個小孔,斜向與腎臟相通。按:男子精液和尿液管道,到前陰匯合為一,女子則分開為二,這是陰陽奇偶的道理。(女子外尿道口,經書名廷孔)。經書說:膀胱是貯藏津液的器官,津液氣化就能排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