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上 (2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7)

1. 望病須察神氣論

齒無垢者死,齒如枯骨者死,腎液涸而色不榮,而齒因無神氣矣。咬牙,有實有虛。咬牙齦者,為濕熱化風。但咬牙者,或痰熱阻絡,或胃腑熱極,氣走其絡,皆欲作痙之象。或咬牙而脈證皆衰,或在下後,此胃虛無穀氣以自榮,虛則喜實故也,速宜滋益胃陰。若下後牙關緊閉,為胃氣絕,不治。

其有初病舌本不縮而硬,牙關咬定不開者,此痰熱阻竅,先用烏梅擦之使開,(酸能生津,又酸屬木,木來泄土,故擦之即開)。再進清熱化痰潛肝之劑。

腎開竅於二陰,前陰利水,後陰利谷。燥病溺多清黃,濕病溺多渾濁,濕熱、溫邪,溺多渾黃渾赤。其有病濕而溺不渾濁者,在外感為邪鬱氣分,氣不行水,以致濕熱留而不行;在內傷為氣虛不能傳化。若論大便,燥邪多硬,濕邪多溏,燥搏氣機不能化水,又多窘迫下利。傷寒化燥傷陰,下之宜猛;濕邪膠黏重濁,糞如敗醬,下之宜輕。

若春溫、溫疫、溫熱,內有燥糞者,又當急下陽明以存津液。傷寒大便溏為邪已盡,若協熱下利,及下利稀水色純青者,又當速下存津,不可誤認為邪已盡。濕邪大便溏為邪未盡,必屎燥乃為無濕。若大便塵腐散薄,完穀不化,而無氣味,或如屋漏水者,此屬敗象,不可誤認為邪未盡。

總之,經權常變,不可執一,互證旁參,乃有心得。

形竅望後,當審胸腹臟腑部位。胸中為肺之府,膻中為心之府,正在心下,有膈膜,旁有脅肋,為肝膽之分野,此數者皆清氣津液往來之所。其有胸痞者,濕阻氣機也;胸痛者,水結氣分也,或肺氣壅遏也。正在心下,以及脅肋硬痛者,乃濕熱、痰飲、蓄水與氣搏結使然,非渣滓也。

胃為中土,西學云:胃橫居膈下偏左,脘大向左,尾小向右(胃氣故由右降)。胃上口名曰賁門,其紋密,故食物易入而難出,非嘔吐不開;胃下口名曰幽門,下達小腸。小腸周迴疊積,下抵小腹,小腸下口橫接大腸。大腸分上、中、下三回,回長尺許。

上回與小腸橫接,名曰闌門,其口如唇,渣滓可入不可出,上回由右胯內旁倒行而上;中回橫過胃底;下回至脾下,從左軟脅斜落,下達廣腸,以至魄門(魄門即肛門,與肺氣貫通)。肝居膈下,胃上,左右兩大葉,左小右大,右大故稍偏膈肉右方,經故曰肝生於左,不曰肝藏於左。(經曰:肝生於左,肺藏於右)。

凡肝有病,最為要害。肝葉撐張則脹,肝熱血燥,經絡凝滯不通,下部回血壅脹,即有水血溢於夾膜之裡,漸漬漸深,終成蠱脹,肚大筋青不治。夫青筋,非筋也,血絡也。青者,血燥而結也。此證多由怒郁傷肝所致,蓋肝鬱則熱,熱則燥,燥則血不流通而結,血結則不獨血滯於中,即水飲亦無由吸攝,不能循其常道下輸膀胱,故蠱脹多水。醫者見水行水,不審水由肝血燥結所致,所以不效。

白話文:

望病須察神氣論

牙齒沒有光澤的人會死,牙齒像枯骨一樣的人也會死,這是因為腎液枯竭,面色不榮,牙齒因此失去了神氣。咬牙有實證和虛證之分。咬牙齦是濕熱化風。單純咬牙,可能是痰熱阻滯經絡,或是胃腑熱盛,氣血循行受阻,都像是要發生的痙攣徵兆。如果咬牙同時脈象和症狀都衰弱,或者下後牙關緊閉,這是胃氣虛弱,缺乏營養滋養自身,虛則想補實,所以要趕快滋補胃陰。如果下後牙關緊閉,這是胃氣衰竭,無法治療。

有些病人初期舌根不縮而且僵硬,牙關緊閉張不開,這是痰熱阻塞經絡,先用烏梅擦拭牙關使之張開(酸能生津,又酸屬木,木能泄土,所以擦拭就能張開),然後再服用清熱化痰、潛肝的藥物。

腎經的氣血開竅於二陰,前陰主導排尿,後陰主導排便。燥熱病症小便多而清黃,濕邪病症小便多而渾濁,濕熱、溫邪病症小便多而渾黃或渾赤。如果患濕邪但小便不渾濁,外感病症是邪氣鬱結於氣分,氣機運行不暢,導致濕熱停滯而不能排出;內傷病症是氣虛不能運化水濕。如果觀察大便,燥邪則大便乾燥,濕邪則大便溏瀉,燥邪搏結氣機,不能化水,又多見腹痛便溏。傷寒化燥傷陰,瀉下宜猛;濕邪膠黏重濁,大便如敗醬,瀉下宜輕。

如果遇到春溫、溫疫、溫熱病,內有燥屎,應該迅速瀉下陽明經以保存津液。傷寒大便溏瀉,表示邪氣已盡,但如果伴隨發熱便溏,或大便稀薄呈青色,應該迅速瀉下以保存津液,不可誤認為邪氣已盡。濕邪導致大便溏瀉,表示邪氣未盡,大便乾燥才表示濕邪已去。如果大便稀薄如糜爛物,谷物未消化,且無氣味,或像屋漏水一樣,這是敗壞的徵兆,不可誤認為邪氣未盡。

總之,醫學方法要靈活運用,不可拘泥於一種方法,要相互參證,才能得到正確的診斷。

觀察形體和竅穴之後,要仔細診察胸腹臟腑部位。胸部是肺的府舍,膻中是心的府舍,位於心臟下方,有膈膜,兩旁是脅肋,是肝膽的分野,這些部位都是清氣津液往來的地方。胸部痞悶是濕邪阻滯氣機;胸痛是水液停滯於氣分,或肺氣壅塞;心窩部以及脅肋硬痛,是濕熱、痰飲、蓄水與氣機搏結所致,不是渣滓積聚。

胃居中焦,西醫說:胃橫臥於膈膜下方偏左,胃脘部寬大向左,胃幽門部狹小向右(胃氣由右下降)。胃的上口叫賁門,紋理緻密,所以食物容易進入而難以排出,非嘔吐不能排出;胃的下口叫幽門,通向下方的十二指腸。小腸盤繞堆積,下達小腹部,小腸下口與大腸相連。大腸分上、中、下三段,每段長約一尺。

上段與小腸橫接,叫做闌門,其開口像嘴唇一樣,渣滓可以進入但不能排出,上段從右胯內側反行向上;中段橫過胃底;下段到達脾臟下方,從左軟脅斜向下,到達直腸,最後到達魄門(魄門即肛門,與肺氣相通)。肝臟位於膈膜下方,胃的上方,左右兩葉,左葉小右葉大,右葉大所以略偏向膈膜的右方,所以經書上說肝生於左,不說肝藏於左。(經書說:肝生於左,肺藏於右)。

凡是肝臟有病,都非常危險。肝葉腫脹則腹脹,肝熱血燥,經絡凝滯不通,下部回流的血液壅塞,就會有水血溢於肝臟包膜內,逐漸浸漬加深,最終形成蠱脹,腹部膨大,青筋暴露,無法治療。所謂青筋,不是筋,而是血管。青色,是血液乾燥而凝結的表現。這種病症多由怒氣鬱結傷肝所致,因為肝鬱則生熱,熱則乾燥,乾燥則血液不通而凝結,血液凝結不僅使血液停滯於內,而且水液也無法吸收,不能循行常道輸送到膀胱,所以蠱脹多伴有水腫。醫生見到水腫就用利水的方法,卻不探究水腫是肝血乾燥凝結所致,所以治療無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