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上 (25)
卷上 (25)
1. 望病須察神氣論
此等舌苔,即有下證,或大便不通、不爽,宜熟大黃緩下之,以舌苔不燥,腸中必無燥糞,多似敗醬色,故不宜猛下。
此燥邪、濕邪、燥濕混合之邪,舌苔之大較也。試取葉氏所論而詳言之。初起舌苔白而欠津者,燥熱傷肺津也,宜輕清泄熱,為其上者上之也。如杏仁、桔梗、牛蒡之類,辛潤以解搏束;桑葉、蔞皮之類,輕清以解燥熱;佐山梔皮、連翹殼之微苦微燥,以燥屬金,微苦能勝之也。舌苔白而底絳者,濕遏熱伏也,須防其變干,宜辛淡輕清,泄濕透熱,不使濕邪遏熱為要。
如三仁湯蔻仁易蔻皮,稍佐滑石、淡竹葉、蘆根之類,以清化之。初病舌苔白燥而薄,為胃、腎陰虧。其神不昏者,宜小生地、元參、麥冬等味以救陰,(戥分不宜過大,恐遏伏邪氣)。銀花、知母、蘆根、竹葉等味以化邪,尤須加辛潤以透達;若神即昏者,加以開閉,如普濟丹、寧上丸之類,遲則內閉外脫不治。
舌苔白燥而厚者,調胃承氣湯下之,佐以清滑養陰之品,如鮮生地、元參、梨汁、蘆根之類。(取其清滑,不滯邪氣)。若舌苔白膩不燥,自覺悶極,屬脾濕重,宜加減正氣散、三仁湯之類,去苡仁、蘆根、滑石,加醒頭草、神麯,辛淡開化,芳香逐穢。舌脹大不能出口,屬脾濕胃熱鬱極,毒延於口,前法加生大黃汁利之,舌脹自消。
舌苔白厚黏膩,口甜,吐濁涎沫,為脾癉,乃脾胃濕熱氣聚,與穀氣相搏,滿則上溢,亦宜加減正氣散,加醒頭草、神麯。舌苔如鹼色,或白苔夾一二條黃色,乃宿滯夾穢濁之邪,前法加宣中消滯藥,否恐結閉,不能透出膜原。白苔厚如積粉,四邊舌肉紫絳,乃濕土鬱蒸之溫邪,發為溫疫,仿達原飲、三仁湯加減透邪,以防傳陷。
苔白不燥,或黃白相兼,或灰白不渴,慎不可投苦泄清下,此濕鬱未達,或素多痰飲,雖中脘痞痛,亦不可攻,宜用開化,如杏、蔻、枳、桔、陳皮、茯苓、通草之類。舌苔黃濁,胸膈按痛,或自痛,或痞脹,此濕熱混合,宜苦降辛通,如蔞貝溫膽、小陷胸、半夏瀉心、黃芩滑石湯之類。
然黃要有地質之黃,乃可用苦辛重劑,若消黃光滑,乃無形濕熱,已見虛象,宜蔞、貝、梔、翹之類,微辛微苦,輕輕開化,大忌苦辛重劑。舌苔老黃、灰黃如沉香色,而有地質,不滑而澀,或中有斷紋,或中心厚苔,此邪已傳裡(胃腑、腸腑),與宿滯相結,脘腹必滿必痛,皆當下之。
若未見此樣舌苔,恐濕聚太陰為滿,寒熱濕錯雜為痛,或濕阻氣機為脹,仍當從辛淡溫法開化。若苔黃薄而干,與前白薄而乾者同治。熱邪傳營,舌色必絳而無苔。其有舌絳,中兼黃白苔者,及似苔非苔者,此氣分遏郁之熱爍津,非血分也。宜用前辛潤達邪,輕清泄熱法,最忌苦寒冰伏、陰柔滋膩,致氣分之邪,遏伏內陷,反成純絳無苔。
白話文:
望病須察神氣論
舌苔呈現某些特徵,就可能有下焦問題,例如大便秘結、排便不暢。這時可以用熟大黃緩緩通便,因為舌苔不乾燥,說明腸道中沒有乾燥的糞便,多呈現敗醬色,所以不宜猛烈攻下。
燥邪、濕邪、燥濕混合的邪氣,都會在舌苔上有所表現,程度各有不同。我們參考葉氏的論述,詳細說明:初期舌苔白色且乾燥缺津,這是燥熱傷及肺津,應該採用輕清泄熱的方法,從上焦入手。可以使用杏仁、桔梗、牛蒡等辛潤的藥物來疏通解表;桑葉、蔞皮等輕清的藥物來解燥熱;輔以山梔皮、連翹殼等微苦微燥的藥物,因為燥屬金,微苦可以克制它。舌苔白色而舌底紅絳,這是濕邪阻遏熱邪鬱滯,必須預防它轉變成乾燥,應該使用辛散輕清的藥物,瀉濕透熱,重點是不讓濕邪遏制熱邪。
例如三仁湯中的蔻仁易蔻皮,可以少量搭配滑石、淡竹葉、蘆根等藥物,以清化濕熱。初期舌苔乾燥發白而薄,是胃、腎陰虛的表現。如果神志清醒,應該用生地黃、玄參、麥冬等藥物滋陰,(劑量不宜過大,以免遏制邪氣)。再用金銀花、知母、蘆根、竹葉等藥物化解邪氣,尤其需要添加辛潤的藥物以利於邪氣透達;如果神志昏迷,則需加入開竅的藥物,例如普濟丹、寧上丸等,否則延誤治療,將會導致內閉外脫,危及生命。
舌苔乾燥發白而厚,可以用調胃承氣湯通便,並輔以清滑養陰的藥物,例如鮮生地、玄參、梨汁、蘆根等。(這些藥物清滑,不會阻滯邪氣)。如果舌苔白膩不乾燥,患者自覺胸悶,屬於脾濕較重,應該加減正氣散、三仁湯等方劑,去除薏苡仁、蘆根、滑石,加入醒脾草、神曲,辛淡開化,芳香化濁。舌頭腫脹,無法伸出口外,屬於脾濕胃熱鬱結到極點,毒邪蔓延到口腔,可以在之前的藥方中加入生大黃汁來通便,舌脹自然會消退。
舌苔白厚粘膩,口甜,吐出濁涎沫,這是脾濕,也就是脾胃濕熱之氣聚積,與穀氣相搏,積聚滿了就向上溢出,也應該加減正氣散,加入醒脾草、神曲。舌苔像鹼灰一樣,或者白苔中夾雜一兩條黃色苔,這是宿滯夾雜穢濁之邪,之前的藥方中應該加入宣通、消滯的藥物,否則可能會導致邪氣閉結,無法透達。白苔厚重如同積粉,舌頭四周的舌肉紅絳,這是濕土鬱蒸引起的溫邪,會發展成溫疫,可以參考達原飲、三仁湯加減使用,透邪外出,以防止邪氣下傳。
苔白不乾燥,或者黃白相兼,或者灰白不渴,都不可使用苦寒泄下的藥物,這是濕邪鬱滯尚未達到極點,或者本來就痰飲較多,即使中脘部痞痛,也不可攻下,應該採用開化的方法,例如杏仁、蔻仁、枳實、桔梗、陳皮、茯苓、通草等。舌苔黃濁,胸膈按壓疼痛,或者自發性疼痛,或者痞脹,這是濕熱混合,應該使用苦寒下降、辛溫通利之藥,例如蔞仁、貝母、溫膽湯、小陷胸湯、半夏瀉心湯、黃芩滑石湯等。
但是,黃苔必須是色澤深沉的黃色,才能使用苦寒辛溫的重劑,如果黃苔色澤淺淡光滑,說明是無形的濕熱,已經出現虛象,應該使用蔞仁、貝母、梔子、連翹等藥物,微辛微苦,輕輕開化,絕對禁止使用苦寒辛溫的重劑。舌苔呈現陳舊的黃色、灰黃色,像沉香色一樣,而且色澤深沉,不光滑而粗糙,或者中間有裂紋,或者中央的苔厚,說明邪氣已經深入內裡(胃腑、腸腑),與宿滯相互結合,脘腹必然脹滿疼痛,都應該使用攻下之法。
如果沒有上述舌苔的表現,可能是濕邪聚積於太陰而導致脹滿,寒熱濕邪錯雜而導致疼痛,或者濕邪阻礙氣機而導致脹滿,都應該從辛溫開化入手。如果舌苔黃色而薄且乾燥,與前面提到的白色薄而乾燥的舌苔治療方法相同。熱邪傳入營分,舌色必然紅絳而無苔。如果舌頭紅絳,中間夾雜黃白苔,或者看似有苔而實則無苔,這是氣分鬱滯的熱邪灼傷津液,並非血分病變。應該使用前面提到的辛潤通達邪氣,輕清泄熱的方法,最忌諱使用苦寒冰涼、陰柔滋膩的藥物,以免導致氣分的邪氣鬱結內陷,反而變成純粹的紅絳無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