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上 (24)
卷上 (24)
1. 望病須察神氣論
故平人舌中常有浮白苔一層,或浮黃苔一層;夏月濕土司令,苔每較厚而微黃,但不滿不板滯;其脾胃濕熱素重者,往往終年有白厚苔,或舌中灰黃,至有病時,脾胃津液為邪所郁,或因瀉痢,脾胃氣陷,舌反無苔,或比平昔較薄;其胃、腎津液不足者,舌多赤而無苔,或舌中有紅路一條,或舌尖、舌邊多紅點。此平人舌苔之大較也。
若夫有病,則舌必見苔,病藏於中,苔顯於外,確鑿可憑,毫釐不爽,醫家把握首賴乎!此是不可以不辨。
風寒為寒燥之邪,風溫為溫燥之邪。風寒初起在表,風溫首傷肺經氣分,故舌多無苔,即有黃白苔,亦薄而滑;漸次傳裡,與胃腑糟粕相為搏結,苔方由薄而厚、由白而黃、而黑而燥,其象皆板滯不宣;迨下後苔始化腐,腐者宣松而不板實之象;由腐而退,漸生浮薄新苔一層,乃為病邪解盡。
其有初起,白苔即燥如白砂者,名白砂苔,此溫燥之邪過重,宜速下之,佐以甘涼救液;亦有苔至黑而不燥者,或黃黑苔中有一二條白者,或舌前雖燥,舌根苔白厚者,皆夾濕、夾痰飲之故;亦有苔雖黃黑,消薄而無地質者,胃陰虛故也。苔有地質與無地質,此虛實之一大關也。
濕為濁邪,兼證最多。風濕傷表,苔多滑白不厚;寒濕傷里,苔多膩白而厚。暑溫、濕溫、溫疫、溫熱,皆濕土鬱蒸之氣。冬溫,因陽不潛藏,亦濕土鬱蒸之餘氣。數者皆從口鼻吸入肺胃膜原,由里而發。春溫為冬傷於寒,寒鬱久而化熱,寒燥之氣,又能搏束津液水飲伏於膜原,與熱混合,亦由里而發。
暑濕晚發,名曰伏暑,因夏傷暑濕,伏於膜原,秋日涼燥之氣,又從外搏遏在內之暑濕,此由表邪引動里邪而發。暑濕瘧疾,亦多由此。按六氣之邪,有賊邪、時邪、伏邪之分。如風寒卒感,謂之賊邪。賊邪尖穎,隨感隨發,頃刻不能藏伏。風溫、溫熱、暑溫、濕溫、溫疫、冬溫等證,皆吸受時行之氣,如春受風陽化熱之氣,夏受濕土鬱蒸之氣,故謂之時邪。(風陽化熱,尚屬正氣;濕土鬱蒸,則多不正之氣。
)時邪雖伏而後發,但不能久藏。春溫、伏暑,謂之伏邪。如經所謂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,夏傷於暑,秋成痎瘧之類,皆逾時而發。或曰:寒暑之邪,何以伏而後發?曰:伏邪者,正邪也。寒為冬令之常氣。暑為夏令之常氣。常氣感人,由漸而入,人多不覺。《靈樞經》曰:正邪之傷人也,若有若無,若存若亡。
謂令人當時不知所受,故能藏伏。伏邪、時邪,皆由里發,多夾濕,故初起舌上即有白苔,且厚而不薄,膩而不滑,或粗如積粉,或色兼淡黃。迨傳胃化火,與糟粕相摶,方由白而黃、而黑、而燥。其暑溫、濕溫之邪,多黃白混合,似黃似白,或黃膩,或灰黃,而皆不燥。
白話文:
望病須察神氣論
正常人的舌頭上通常會有一層薄薄的白苔或黃苔;夏天濕熱之氣盛行,苔會較厚且略黃,但不會厚到滿布舌面且黏滯。脾胃濕熱體質的人,往往一年四季舌苔都比較厚白,或呈灰黃色。但如果生病了,由於邪氣阻滯了脾胃津液,或因瀉痢導致脾胃氣虛,舌苔反而會沒有,或比平時薄。胃、腎津液不足的人,舌頭通常會發紅且無苔,或舌頭上有一條紅線,或舌尖、舌邊有許多紅點。這是正常人舌苔的大致情況。
生病時,舌苔必有變化,病邪藏於體內,舌苔則表現在外,這是診斷疾病的重要依據,準確無誤,醫生診斷疾病首先就應觀察舌苔。這一點非常重要,不可不知。
風寒是寒燥的邪氣,風溫是溫燥的邪氣。風寒初起在表,風溫首先傷害肺經氣分,所以舌苔通常沒有,即使有黃白苔,也是薄而滑的;隨著病情加重,邪氣與胃腑中的糟粕相結合,舌苔才會由薄變厚、由白變黃、再變黑變燥,呈現黏滯不化的狀態;等到病情好轉,舌苔開始腐化,腐化的舌苔會鬆散而不黏滯;然後腐化的舌苔脫落,逐漸長出薄薄的新苔,表示病邪已清除。
有些疾病一開始舌苔就乾燥如白砂,稱為白砂苔,這是溫燥邪氣過重,應及時服用瀉下藥,並佐以甘涼的藥物以滋陰。還有些舌苔呈黑色但不乾燥,或者黃黑苔中夾雜一兩條白色,或者舌頭前部乾燥,但舌根部苔白而厚,這些都是夾雜濕邪、痰飲的表現;也有些舌苔雖然是黃黑,但很薄,沒有底層,這是胃陰虛的表現。舌苔是否有底層,是判斷虛實的重要依據。
濕邪是濁邪,所引起的症狀很多。風濕傷表,舌苔多為濕潤的白苔,不厚;寒濕傷裡,舌苔多為厚膩的白苔。暑溫、濕溫、溫疫、溫熱,都是濕熱之氣鬱結所致。冬溫,是因陽氣不能潛藏,也是濕熱之氣鬱結的餘氣。這些疾病都是從口鼻吸入肺胃膜原,由內而發。春溫是冬天受寒,寒邪鬱結久而化熱,寒燥之氣又能束縛津液水飲停留在膜原,與熱混合,也由內而發。
暑濕在夏季發病,稱為伏暑,因夏天受暑濕之邪,潛伏於膜原,秋季涼燥之氣,又從外阻遏體內暑濕,這是由外邪引起內邪發病。暑濕瘧疾,也多由此引起。按照六氣邪氣的分類,有賊邪、時邪、伏邪之分。像風寒突然感冒,稱為賊邪。賊邪來勢凶猛,隨感隨發,片刻不能潛伏。風溫、溫熱、暑溫、濕溫、溫疫、冬溫等疾病,都是吸入流行的邪氣,如春天吸入風陽化熱的邪氣,夏天吸入濕熱鬱蒸的邪氣,故稱為時邪。(風陽化熱,尚屬正氣;濕熱鬱蒸,則多不正之氣。)時邪雖然潛伏後發,但不能久藏。春溫、伏暑,稱為伏邪。如經書上所說:「冬傷於寒,春必病溫;夏傷於暑,秋成痎瘧」,都是過一段時間後才發病。有人問:寒暑之邪,為何潛伏後才發病?答:伏邪,是正邪。寒是冬季的常氣,暑是夏季的常氣。常氣侵犯人體,是逐漸侵入的,人多不知覺。《靈樞經》說:「正邪的侵犯人體,若有若無,若存若亡。」
使人當時不知受邪,故能潛伏。伏邪、時邪,都是由內而發,多夾雜濕邪,所以初起舌面上就有白苔,而且厚而不薄,膩而不滑,或者粗糙如積粉,或者顏色略帶淡黃。等到傳到胃部化火,與糟粕相搏,才由白變黃、變黑、變燥。暑溫、濕溫的邪氣,多黃白混合,似黃似白,或黃膩,或灰黃,但都不乾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