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上 (23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3)

1. 望病須察神氣論

又曰:心病者,顴赤;腎病者,顴與顏黑黃(顏,天庭)。赤色出兩顴,大如拇指,主卒死。又曰:色多青則痛,色黑則痹,(如霍亂閉遏,色與絡脈,皆見黑色之類)。黃赤則熱,多白則寒,五色皆見則為寒熱。經言部位之應臟腑,以及五色辨病之說,不可枚舉。學者不可不知,又不可盡拘,(表裡、陰陽,傳變甚速,故不可拘)。

所當權於其大,以燥、濕二字為提綱,以兼風、兼寒、兼暑、化火、未化火為權變,以色中之光、體為神氣,大道原不外一陰一陽也。

望色之後,即須審形竅。頭為諸陽之會,因於濕,首如裹,目如蒙;痰飲上干於頭,則眩暈,嘔吐痰水;血燥風動,亦眩暈,頭癢,頭偏疼;又有腎水虛燥,陰不潛陽,氣逆上行,經所謂頭痛巔疾,下虛上實是也。又有肝膽燥熱,木旺風生,耳目無血以養,經所謂徇蒙招尤,目瞑耳聾,下實上虛是也。

(兩實字,皆指虛火言,非真實也)。又有頭重視身,名天柱骨倒,元氣已敗,此頭無神氣者也。

肝開竅於目(肝脈上連目系),燥病則目光炯炯,濕病則目多昏蒙;燥甚則目無淚而乾澀,濕甚則目珠黃而眥爛,或眼胞腫如臥蠶;陽明腑實,則譫語、妄有所見;熱入血室,血耗陰傷,晝日明瞭,夜則低聲自語,如見鬼狀。開目見人,病屬陽;閉目不欲見人,病屬陰。脫陽者,見鬼;脫陰者,目盲;脫陰脫陽者,病危。

目有眵、有淚、精采內含者,為有神氣;無眵、無淚、白珠色藍、烏珠色滯、精采內奪及浮光外露者,皆為無神氣。凡病目能識人者輕,睛昏不識人,及目直視、歪視、目小、目瞪、目睛正圓、戴眼反折、眼胞陷下,為神氣已去,多不治。其直視、歪視、上視、目睛微定移時稍動者,有因痰閉使然,又不可竟作不治論。

肺開竅於鼻,燥病鼻多幹澀,濕病鼻多潤澤,鼻流清涕多風寒,鼻流濁涕多熱,鼻孔燥如煙煤為陽毒熱極,鼻孔冷滑而黑為陰毒冷極,痰飲壅遏肺氣則呼吸有聲,肺腎虛脫則出入氣微,或喘急抬肩、鼻孔掀張。氣微與掀張,則神氣由此散矣。

腎開竅於耳,心寄竅於耳,膽上絡於耳。暴病耳聾、耳腫、耳痛、耳旁紅,屬少陽風熱燥邪,或肝膽熱挾濕濁上壅;久病耳聾,屬氣虛,屬精脫;若耳焦枯受塵垢,屬腎水虧極,此亦內無精液,而外無神氣者也。

脾開竅於口,口苦屬燥熱,口甜屬濕熱,唇口赤腫而乾者熱極,青黑而潤者寒極,焦而紅者可治,焦而黑者難治,淡白為氣虛,淡白不澤為液少,唇青而反、環口黧黑、唇舌顫振不止、口如魚口、氣出不返者死,為其神氣已去故也。

心開竅於舌,脾之大絡繫於舌本,肝、腎脈亦通舌本。凡木舌、重舌、舌衄,屬心經燥熱;舌菌、舌墊、舌腫大塞口,屬脾經濕熱,挾心火上壅;舌本強硬,為熱兼痰;若舌卷短,痿軟、枯小,則肝腎陰涸而舌因無神氣矣。舌之有苔,猶地之有苔。地之苔,濕氣上泛而生;舌之苔,脾胃津液上潮而生。

白話文:

望病須察神氣論

心臟有病的人,顴骨會發紅;腎臟有病的人,顴骨和臉色會發黑發黃(顏指天庭)。如果顴骨發紅,紅色範圍像拇指一樣大,預示著可能突然死亡。臉色發青多為疼痛,發黑則為痺症(例如霍亂導致氣血閉塞,臉色和絡脈都會呈現黑色)。黃紅色則表示發熱,多為白色則表示畏寒,五種顏色都出現則為寒熱夾雜。經書中記載了臟腑與身體部位的對應關係,以及根據顏色辨別疾病的方法,不勝枚舉。學習者必須了解這些知識,但也不能完全拘泥於此(因為表裡、陰陽的傳變非常迅速,所以不能拘泥)。

診斷疾病應該抓住主要矛盾,以燥濕二字為綱領,兼顧風、寒、暑、化火、未化火等因素變化,並從顏色中的光澤和形體來觀察神氣,大道本質上就是陰陽的平衡。

觀察臉色之後,就要審察身體的竅穴。頭部是諸陽之會,如果體內濕氣重,頭會覺得像裹著東西一樣,眼睛也會覺得朦朧;痰飲上犯頭部,則會頭暈、嘔吐痰水;血燥風動,也會頭暈,並伴有頭癢、偏頭痛;如果腎水虛燥,陰氣不能制約陽氣,陽氣逆行向上,就會出現《經書》中所說的巔頂頭痛,這是下虛上實的表現。肝膽燥熱,木氣旺盛而生風,耳目得不到血液的滋養,《經書》中稱之為「徇蒙招尤」,表現為眼睛昏暗、耳朵聾,這是下實上虛的表現。(這裡的「兩實」都指虛火,不是真正的實證)。如果頭部沉重下垂,稱為天柱骨倒,說明元氣已衰敗,這是頭部缺乏神氣的表現。

肝臟的氣血通於眼睛,肝臟燥熱則目光炯炯有神,濕熱則眼睛昏蒙;燥熱嚴重則眼睛乾澀無淚,濕熱嚴重則眼白發黃,眼角潰爛,或者眼瞼腫脹像蠶寶寶一樣;陽明腑實,則會出現譫語、胡言亂語,妄加揣測;熱邪入侵血室,耗傷陰血,白天清醒,晚上則會低聲自語,好像看到鬼一樣。眼睛睜開能看見人,病屬陽;眼睛閉著不想見人,病屬陰。陽氣脫落的人,會看到鬼;陰氣脫落的人,會失明;陰陽都脫落的人,病情危重。

眼睛有眼屎、眼淚,目光有神采的人,是有神氣的;沒有眼屎、眼淚,眼白發白、眼珠顏色滯澀、神采內收或浮光外露的人,都是缺乏神氣。凡是生病後眼睛還能辨認人的人病情較輕,如果眼睛昏暗不能辨認人,或者眼睛直視、斜視、眼睛小、眼睛瞪大、眼睛圓睜、眼白外翻、眼瞼下陷,都是神氣已去的表現,大多難以治療。但是,如果眼睛直視、斜視、向上看,眼珠略微固定,有時稍微移動,可能是因為痰濁阻塞所致,也不能一概認為不治。

肺臟的氣血通於鼻子,肺臟燥熱則鼻子乾燥,濕熱則鼻子濕潤;流清水涕多為風寒,流濁涕多為熱證;鼻孔乾燥像煤灰一樣,是陽毒熱極的表現;鼻孔濕冷發黑,是陰毒寒極的表現;痰飲阻塞肺氣,則呼吸會有聲音;肺腎虛脫,則呼吸微弱,或者喘息、抬肩、鼻孔張大。呼吸微弱和鼻孔張大,說明神氣由此散失。

腎臟的氣血通於耳朵,心臟也與耳朵相通,膽經向上聯絡於耳朵。突然發病出現耳聾、耳腫、耳痛、耳旁發紅,屬於少陽風熱燥邪,或者肝膽熱邪夾雜濕濁上壅;久病耳聾,屬於氣虛或精氣虧損;如果耳朵焦枯,沾染塵垢,說明腎水虧損到極點,這也是內無精液,外無神氣的表現。

脾臟的氣血通於嘴巴,嘴巴發苦屬於燥熱,嘴巴發甜屬於濕熱;嘴唇和嘴巴發紅腫脹乾燥,是熱極的表現;嘴唇和嘴巴青黑濕潤,是寒極的表現;發紅乾燥可以治療,發黑乾燥則難以治療;嘴唇淡白是氣虛,淡白無光澤是津液不足;嘴唇發青反卷、嘴唇周圍發黑、嘴唇和舌頭顫抖不止、嘴巴像魚嘴一樣、呼吸困難,則將要死亡,這是因為神氣已去。

心臟的氣血通於舌頭,脾臟的大絡繫於舌根,肝腎的經脈也通於舌根。舌頭僵硬、舌頭沉重、舌頭出血,屬於心經燥熱;舌苔增厚、舌體腫大、舌頭腫脹阻塞口腔,屬於脾經濕熱,夾雜心火上壅;舌根發硬,是熱邪兼夾痰濁;如果舌頭捲曲、萎縮、乾枯變小,則說明肝腎陰液枯竭,舌頭因此缺乏神氣。舌苔就像地上的苔蘚一樣,地上的苔蘚是濕氣上泛而生,舌苔是脾胃津液上潮而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