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上 (22)
卷上 (22)
1. 望病須察神氣論
經曰:望而知之之謂神。既稱之曰神,必能以我之神,會彼之神。夫人之神氣,棲於二目,而歷乎百體,尤必統百體察之。察其清濁,以辨燥濕;察其動靜,以辨陰陽;察其有無,以決死生。如是而望始備,而望始神。春山先生曰:人之神氣,在有意無意間流露最真,醫者清心凝神,一會即覺,不宜過泥,泥則私意一起,醫者與病者神氣相混,反覺疑似,難於捉摸。此又以神會神之妙理也。
試以色論。經謂五色內應五臟,青屬肝木,紅屬心火,黃屬脾土,白屬肺金,黑屬腎水。此道其常也。而病則有變,甚有五色不應五臟者,此又變中之變。總之,不論何色,均要有神氣。神氣云者,有光、有體是也。光者,外面明朗;體者,裡面潤澤。光無形,主陽、主氣;體有象,主陰、主血。
氣血無乖,陰陽不爭,自然光、體俱備。經云:生於心,如以縞裹朱;生於肺,如以縞裹紅;生於肝,如以縞裹紺;生於脾,如以縞裹栝蔞實;生於腎,如以縞裹紫。蓋以平人五臟既和,其色稟胃氣,而出於皮毛之間,胃氣色黃,皮毛色白,精氣內含,寶光外發,既不浮露,又不混蒙,故曰如縞裹。又云:精明五色者,氣之華也。
赤欲如白裹朱,不欲如赭;白欲如鵝羽,不欲如鹽;青欲如蒼碧之澤,不欲如藍;黃欲如羅裹雄黃,不欲如黃土;黑欲如重漆色,不欲如地蒼。重言以申明之,即重有神氣之義。蓋有神氣者,有胃氣者也。又云:青如草茲者死,黃如枳實者死,黑如炱(煙煤)者死,赤如衃血者死,白如枯骨者死。此氣血俱亡,無光無體,神氣已去者也。
又云:青如翠羽者生,赤如雞冠者生,黃如蟹腹者生,白如豕膏者生,黑如烏羽者生。此氣血雖病,神氣未傷,有光有體,不能內含而不外露者也。觀《內經》論色,分平、病、死三等,雖未明言神氣,而神氣已寓於其中矣。
或曰:病有萬變,色於何別?曰:天地不外燥濕,病亦不外燥濕,色亦不外燥濕。燥屬天氣,色多有光而浮;濕屬地氣,色多有體而晦。風燥、寒燥,由外搏束,主收斂,收斂則急,面色多繃急而光潔;燥搏津液痰飲,外溢於面,色多紅潤而浮;夾濕多紅潤而晦;燥邪化熱,色多幹紅,苗竅乾澀,多煩渴,甚則變枯而青黑,枯而青黑則真陰虧極,而色無光體矣。
寒濕內生,色必滯暗,變黃變黑,皆沉晦不明;濕兼風,色潤而浮,多自汗;濕與暑合,與熱合,或濕土鬱蒸之溫邪,三者皆由口鼻吸入,三焦主蒸散,蒸散則緩,面色多鬆緩而垢晦,甚者濁邪由內蒸而外溢,如油膩煙燻者然;若由濕化燥,則又晦而且干,晦而干則濕邪未去,真陰又虧,色又無光而無體矣。
或曰:部位何如?曰:經謂心熱病,額先赤;若青黑色,主有暴疾。肺熱病,鼻先赤。凡鼻色青者,主腹痛;微黑者,有水氣。鼻準黃者,小便難;白者,為氣虛;鮮紅,有留飲。又曰:肺熱病,右頰先赤;肝熱病,左頰先赤;腎熱病,頦先赤,又主膀胱熱結,小便不通。肝病者,目眥青;赤主熱;白睛黃,主黃疸;目眥黃,為病欲愈。
白話文:
望病須察神氣論
古籍記載:「望而知之謂神」。既然稱為「神」,就必須運用自身的神識,去體會病人的神氣。人的神氣寄寓於雙眼,並遍佈全身,觀察病人的神氣時,必須統觀全身。觀察神氣的清濁,以辨別燥濕;觀察神氣的動靜,以辨別陰陽;觀察神氣的有無,以判斷生死。這樣觀察,才能做到全面而精準。春山先生說:人的神氣,在有意無意之間流露最真實,醫生需清心凝神,一瞬間就能察覺,不宜過度執著,執著則會產生個人偏見,醫生與病人神氣相混,反而覺得疑慮重重,難以捉摸。這也是以神會神的神妙之處。
從顏色方面來說,經書說五色內應五臟:青色屬肝木,紅色屬心火,黃色屬脾土,白色屬肺金,黑色屬腎水。這是常理。但生病時則會變化,甚至出現五色不應五臟的情況,這是變化中的變化。總而言之,無論何種顏色,都必須要有神氣。所謂神氣,就是要有光澤和潤澤。光澤指外在的光彩明亮;潤澤指內在的滋潤。光澤無形,主陽氣;潤澤有形,主陰血。
氣血調和,陰陽平衡,自然光澤和潤澤兼備。經書記載:健康人的面色,心氣充盈面色如紅綢包裹朱砂;肺氣充盈面色如白綢包裹紅色;肝氣充盈面色如白綢包裹深藍色;脾氣充盈面色如白綢包裹栝樓子;腎氣充盈面色如白綢包裹紫色。這是因為正常人的五臟平和,其顏色稟受於胃氣,而顯露在皮膚毛髮之間,胃氣顏色偏黃,皮膚毛髮顏色偏白,精氣內斂,光澤外發,既不浮誇外露,也不混濁不清,所以說像白綢包裹。又說:精明五色,是氣的華彩。
紅色要像白色包裹朱砂,不要像赭石色;白色要像鵝毛,不要像鹽;青色要像翠綠色的光澤,不要像靛藍色;黃色要像絲綢包裹雄黃,不要像黃土;黑色要像濃重的漆色,不要像泥土顏色。反复強調,就是再次說明神氣的重要性。有神氣,就是有胃氣。又說:青色像青草一樣的人要死了,黃色像枳實一樣的人要死了,黑色像煤煙一樣的人要死了,紅色像凝固的血液一樣的人要死了,白色像枯骨一樣的人要死了。這是氣血俱亡,沒有光澤和潤澤,神氣已逝。
又說:青色像翠鳥羽毛一樣的人會活,紅色像雞冠一樣的人會活,黃色像螃蟹腹部一樣的人會活,白色像豬油一樣的人會活,黑色像烏鴉羽毛一樣的人會活。這是氣血雖然有病,但神氣未受損傷,有光澤和潤澤,只是不能內斂而外顯。觀察《內經》論述顏色,分為正常、患病、死亡三種情況,雖然沒有明確說明神氣,但神氣已經蘊含其中了。
有人問:疾病變化萬千,顏色如何區分?答:天地不外乎燥濕,疾病也不外乎燥濕,顏色也不外乎燥濕。燥屬天氣,顏色大多有光澤而浮;濕屬地氣,顏色大多有潤澤而晦暗。風燥、寒燥,由外邪入侵,主收斂,收斂則急,面色大多繃緊而光潔;燥邪搏擊津液痰飲,外溢於面,顏色大多紅潤而浮腫;夾雜濕邪則紅潤而晦暗;燥邪化熱,顏色大多乾燥發紅,竅穴乾燥,煩渴,嚴重則變成枯萎而青黑色,枯萎而青黑色則真陰虧損極度,顏色就沒有光澤和潤澤了。
寒濕內生,顏色必然滯暗,變成黃色或黑色,都沉晦不明;濕邪兼風邪,顏色潤澤而浮腫,多自汗;濕邪與暑邪或熱邪合併,或濕土鬱蒸的溫邪,三者都由口鼻吸入,三焦主蒸散,蒸散則緩慢,面色大多鬆弛而污濁晦暗,嚴重者濁邪由內向外溢,像油膩煙燻一樣;如果由濕邪化為燥邪,則又晦暗而且乾燥,晦暗乾燥則濕邪未去,真陰又虧損,顏色又沒有光澤和潤澤了。
有人問:部位如何判斷?答:經書記載:心熱病,額頭先發紅;如果呈青黑色,則主有暴疾。肺熱病,鼻子先發紅。凡是鼻子顏色發青的,主腹痛;微黑,則有水腫。鼻尖發黃的,小便困難;發白的,為氣虛;鮮紅色的,則有水液停滯。又說:肺熱病,右臉頰先發紅;肝熱病,左臉頰先發紅;腎熱病,下巴先發紅,也主膀胱熱結,小便不通。肝病者,眼白發青;發紅主熱;眼白發黃,主黃疸;眼角發黃,為病情將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