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上 (20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20)

1. 百病提綱論

要之,邪傷天氣,治以開豁,天氣開而毛竅經絡之清邪自開,即胃、腸、膀胱之濁邪,無所搏束,亦與之俱開,汗得解而二便解,如上竅開而下竅自通也。若上竅未開,而強通下竅,則氣為上焦之邪所阻,不能傳送下行,譬如搏足之鳥,而欲飛騰,其可得乎?邪傳地道,治以通利,地氣通,而胃、腸、膀胱之濁邪自通,即毛竅經絡之清邪,孤懸無依,亦與之俱通,二便解而汗亦解,如下竅通而上竅自開也。

若下竅不通,而強開上竅,則氣為胃腸之邪所阻,不得化汗外出,譬如海門淤塞,而欲眾流順軌,其又可得乎?審若是,天道與地道,一以貫之之道也,豈有二哉?

曰:其有人虛證實者,當何如?曰:人虛證實,不過加以托邪之法、護正之方,究當以祛邪為主,邪早退一日,正即早安一日,經故曰:有故無隕,否則養癰成患,後雖欲治,不可得而治。吾故曰:治外邪之法無他,使邪有出路而已,使邪早有出路而已矣。

或又曰:邪無形質,依渣滓以為形質,然則病人不與之食可乎?曰:非也。邪之所湊,其氣必虛,能食而不與之食,則胃氣愈虛,譬如空城禦敵,賊必直入而無所防,不獨邪入於胃已也,胃無穀氣,則生化之源絕,五臟皆為虛器,邪且無所不入矣。曰:然則強與之食可乎?而亦非也。

不能食而強與之食,則邪氣愈遏,是齎盜糧也。總之,食與不食,當視病者之能與不能,強食固不可,禁食尤不可,但當清淡養胃,不可濃濁護邪。諺有之曰:餓不死的傷寒,謂知飢為有胃氣,乃是不死之傷寒也。吾淮鞠通先生嘗諄言之,奈何病家猶強食,醫家猶禁食,而竟昧乎大中至正之理也哉!

曰:外感百病,不外躁、濕二氣,吾聞諸子矣。敢問內傷何如?曰:內傷千變萬化,而推致病之由,亦祗此燥濕兩端,大道原不外一陰一陽也。彼古今醫籍,分門別類,名色愈多,治法愈歧,徒足炫一時之耳目,反令後學無所指歸,總由未能探本窮原,以察天地陰陽之理焉耳!請析言之。外感者,實也,雖虛而必先實;內傷者,虛也,雖實而必先虛。

陽氣虛,則蒸運無力而成內濕;陰血虛,則榮養無資而成內燥;思慮過度則氣結,氣結則樞轉不靈而成內濕;氣結則血亦結,血結則營運不周而成內燥。且也陰陽互根,氣血同源,陽虛甚者陰亦必虛,釜無薪火,安望蒸變乎精微?氣虛甚者血亦必虛,車無轆轤,安望汲引以灌溉?往往始也病濕,繼則濕又化燥。

陰虛甚者陽亦必虛,燈殘油涸,焉能大發其輝光?血虛甚者氣亦必虛,水淺舟停,焉能一往而奔放?往往始也病燥,繼則燥又夾濕。蓋化濕猶自外來,(虛濕雖從內生,然畢竟是水飲所化,猶不足中之有餘病也)。化燥則從內涸矣。故因燥化濕者,仍當以治濕為本,而治燥兼之;由濕化燥者,即當以治濕為本,而治燥兼之。此治法標本先後之大要也。

白話文:

百病提綱論

總而言之,外邪侵犯肌體,治療方法應以疏通開洩為主。上焦通暢,毛竅經絡中的邪氣自然排出,胃腸膀胱中的濁邪也不會阻塞,也會隨之排出,汗液和大小便都能順利排出,就像上竅開了,下竅自然就通了。如果上焦未開,而強行通利下焦,則氣機被上焦的邪氣阻礙,無法向下運行,就像翅膀被捆住的鳥,想要飛翔,怎么可能呢?邪氣循經絡向下傳播,治療應以通利為主。地氣通暢,胃腸膀胱中的濁邪自然排出,毛竅經絡中的清氣也會失去依附,自然也就順利排出,大小便和汗液都能順利排出,就像下焦通了,上焦自然就開了。

如果下焦不通,而強行開洩上焦,則氣機被胃腸的邪氣阻礙,無法化為汗液排出,就像海門堵塞,想要讓水流順暢,又怎么可能呢?總之,天道與地道,本為一體,豈能有二?

有人問:如果病人是虛證夾雜實證,該如何治療?答:虛證夾雜實證,只需採用扶正祛邪的方法,重點還是要祛除邪氣。邪氣早一天去除,正氣就能早一天恢復。經書上說:「有病就治療,不要等到病情加重才處理。」否則,養癰成患,到時候再想治療,就難以治癒了。所以我說:治療外邪的方法,無他,只是讓邪氣有出路而已,讓邪氣早日找到出路而已。

有人又問:邪氣無形無質,依附在糟粕上才有形質,那麼病人可以不吃東西嗎?答:不可以。邪氣之所以聚集,是因為人體正氣虛弱。如果能吃卻不吃,胃氣會更加虛弱,就像空城抵抗敵人,敵人必然長驅直入,毫無防禦。邪氣不僅會侵入胃部,而且胃部沒有穀氣,則生化之源斷絕,五臟都變成虛弱的器皿,邪氣就會無孔不入。

有人問:那麼強行進食可以嗎?答:也不可以。

不能進食而強行進食,邪氣反而會更被遏制,這是給盜賊送糧食。總之,進食與否,要根據病人的情況而定,強行進食不可取,禁食更不可取,只能清淡飲食以養護胃氣,不可進食濃濁厚膩的食物,以免助長邪氣。俗話說:「餓不死傷寒」,意思是說知道飢餓,說明還有胃氣,這就是不會死於傷寒的原因。吾師淮鞠通先生經常這樣告誡我,然而,病人仍然強行進食,醫生仍然禁食,竟不明白這大中至正的道理!

有人問:外感百病,不外乎燥熱、濕邪兩種邪氣,我聽說過這種說法。請問內傷疾病呢?答:內傷疾病千變萬化,但追根究底,也都是由燥熱、濕邪兩種邪氣導致的,大道本就只有一個陰一個陽。古今醫書,分類繁多,名稱也愈來愈多,治療方法也愈加歧異,只不過是為了炫耀一時,反而讓後學者無所適從,根本原因是未能探究疾病的根本,來觀察天地陰陽的道理。讓我詳細解釋一下。外感疾病是實證,即使是虛證,也必須先治實;內傷疾病是虛證,即使是實證,也必須先治虛。

陽氣虛弱,則蒸騰運化無力,導致內濕;陰血虛弱,則滋養不足,導致內燥;思慮過度則氣機鬱結,氣機鬱結則氣機運行不暢,導致內濕;氣機鬱結則血行也受阻,血行不暢則營養輸送不周,導致內燥。而且陰陽互根,氣血同源,陽氣虛甚者,陰氣也必然虛弱,鍋裡沒有柴火,怎麼能期待蒸煮出精微物質呢?氣虛甚者,血也必然虛弱,車子沒有輪子,怎麼能汲引水來灌溉呢?往往一開始是濕邪,接著濕邪又化為燥邪。

陰虛甚者,陽氣也必然虛弱,燈油枯竭,怎麼還能發出光芒呢?血虛甚者,氣也必然虛弱,水淺船停,怎麼還能快速前行呢?往往一開始是燥邪,接著燥邪又夾雜濕邪。因為化濕往往來自外邪(虛濕雖然從內生,但畢竟是水飲所化,還是屬於體內有餘的病證),而化燥則來自內部虧虛。所以,因燥化濕者,仍然應該以治濕為本,兼治燥邪;由濕化燥者,也應該以治濕為本,兼治燥邪。這就是治療方法中標本先後的大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