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上 (19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9)

1. 百病提綱論

此地二生火,所以成之者也。他如春溫,寒化燥而夾濕者也;風溫,風化燥也;溫熱、暑溫,濕熱交合為病,而偏於熱者也;濕溫,濕熱交合為病,而偏於濕者也;溫疫,病如役擾,乃濁土中濕熱鬱蒸之氣,而化燥最速者也;伏暑,乃暑濕交合之邪,伏於膜原,待涼燥而後激發者也;瘧疾,有暑濕合邪,伏於膜原,有風寒逼暑,入於營舍,亦皆待涼燥而後激發者也;霍亂,有傷於暑燥,有傷於寒燥,有傷於暑濕,有傷於寒濕,有燥夾濕、濕化燥,相因而為病者也。審是,燥、濕二氣,非風、寒、暑、火所生而化,化而成之者哉?吾故舉之以為提綱。

曰:敢問治法如何?曰:治外感燥濕之邪無他,使邪有出路而已,使邪早有出路而已。出路者何?肺、胃、腸、膀胱是也。蓋邪從外來,必從外去。毛竅是肺之合,口鼻是肺、胃之竅,大腸、膀胱為在裡之表,又肺、胃之門戶,故邪從汗解為外解,邪從二便解亦為外解。燥屬天氣,天氣為清邪,以氣搏氣,故首傷肺經氣分。

氣無形質,其有形質者,乃胃腸中渣滓。燥邪由肺傳裡,得之以為依附,故又病胃、腸。肺與大腸,同為燥金,肺、胃為子母,故經謂陽明亦主燥金,以燥邪傷燥金,同氣相求,理固然也。濕屬地氣,地氣氤氳黏膩,為濁邪,然濁邪亦屬是氣,氣從口鼻傳入,故亦傷肺經氣分。

肺主一身氣化,氣為邪阻,不能行水,故濕無由化,濁邪歸濁道,故必傳胃、腸,濁中清者,必傳膀胱。

曰:藥之何如?曰:汗者,人之津,汗之出者氣所化,今氣不化津而無汗者,乃氣為邪所阻耳!邪阻則毛竅經絡不開,即胃、腸、膀胱亦因之不開,法當輕開所阻肺氣之邪,佐以流利胃腸氣機,兼通膀胱氣化。

燥邪,辛潤以開之;濕邪,辛淡以開之;燥兼寒者,辛溫潤以開之;燥兼熱者,辛涼輕劑以開之;濕兼寒者,辛溫淡以開之;濕兼熱者,辛涼淡以開之;燥化熱者,辛涼重劑以開之;濕化熱者,辛苦通降以開之;燥為濕鬱者,辛潤之中參苦辛淡以化濕;濕為燥郁者,辛淡之中參辛潤以解燥;燥擾神明者,辛涼輕虛以開之;濕昏神智者,苦辛清淡以開之。總之,肺經氣分邪一開通,則汗自解矣。

其有納穀後即病者,氣為邪搏,不及腐化,須兼宣松和化,不使之結,後雖傳裡,小通之即行矣。其有感邪之重且濁者,必然傳裡,傳裡即須攻下;若肺氣未開而里證又急,又必於宣通肺氣之中,加以通潤胃、腸之品。肺主天氣,天氣通,地氣乃行耳!燥邪大腸多有結糞,必咸以軟之,潤以通之;濕邪大便多似敗醬,必緩其藥力以推蕩之,或用丸藥以磨化之。燥傷津液者,滑潤之品增液以通之;濕阻氣機者,辛苦之味開化以行之。

白話文:

百病提綱論

許多疾病的產生,都與燥濕二氣有關。例如春溫,是寒邪化為燥邪,又夾雜濕邪;風溫,是風邪化為燥邪;溫熱、暑溫,是濕熱交合而偏向熱邪;濕溫,是濕熱交合而偏向濕邪;溫疫,如同瘟疫般迅速蔓延,是濁濕熱之氣鬱結蒸騰,迅速轉化為燥邪;伏暑,是暑濕之邪交合,潛伏於肌膚之間,等到天氣轉涼乾燥後才發作;瘧疾,也可能是暑濕之邪交合潛伏,或是風寒之邪逼迫暑邪入裡,都等到天氣轉涼乾燥後才發作;霍亂,則可能由暑燥、寒燥、暑濕、寒濕等,或燥夾濕、濕化燥等因素互相影響而發病。總之,燥濕二氣並非由風寒暑火直接產生,而是由它們轉化而來,因此我把燥濕二氣作為闡述諸病的綱領。

有人問:那麼治療方法是什麼呢?答:治療外感燥濕之邪,方法很簡單,就是讓邪氣有出路,而且要讓邪氣儘早有出路。什麼是邪氣的出路呢?就是肺、胃、腸、膀胱。因為邪氣從外侵入,也必須從外排出。毛孔是肺的通達之處,口鼻是肺胃的通道,大腸膀胱位於內臟,也是肺胃的門戶,所以,從汗液排出邪氣是外解,從大小便排出邪氣也是外解。燥邪屬天氣,天氣清肅,可用正氣去对抗邪氣,所以燥邪首先傷及肺經的氣分。

氣本身無形無質,有形質的只是胃腸中的渣滓。燥邪由肺部傳入內臟,以胃腸中的糟粕為依附,所以又會損害胃腸。肺和大腸同屬燥金,肺胃之間是子母關係,所以經書上說陽明經也主燥金,燥邪傷及燥金,是同氣相求,符合道理。濕邪屬地氣,地氣氤氳黏膩,是濁邪,但濁邪也是氣的一種,氣從口鼻進入,所以也傷及肺經的氣分。

肺主一身之氣化,氣被邪氣阻滯,不能運化水液,所以濕邪無從化解,濁邪則循著濁氣的通道向下走,所以必然傳到胃腸,而比較清澈的部分則傳到膀胱。

有人問:那麼應該用什麼藥呢?答:汗液是人體的津液,汗液的排出是氣化作用的結果,如果氣不能化為津液而無汗,就是因為氣被邪氣阻滯了!邪氣阻滯,就會使毛孔經絡閉塞,胃腸膀胱也會因此而閉塞不通。治療方法應該先疏通被邪氣阻滯的肺氣,輔以通利胃腸氣機,並兼顧通暢膀胱氣化。

燥邪,用辛潤的藥物疏通;濕邪,用辛淡的藥物疏通;燥邪兼寒邪,用辛溫潤的藥物疏通;燥邪兼熱邪,用辛涼輕劑疏通;濕邪兼寒邪,用辛溫淡的藥物疏通;濕邪兼熱邪,用辛涼淡的藥物疏通;燥邪化為熱邪,用辛涼重劑疏通;濕邪化為熱邪,用辛苦通降的藥物疏通;燥邪因濕邪鬱結而生,在辛潤的藥物中加入苦辛淡藥以化濕;濕邪因燥邪鬱結而生,在辛淡的藥物中加入辛潤藥以解燥;燥邪擾亂神志,用辛涼輕虛的藥物疏通;濕邪使神志昏迷,用苦辛清淡的藥物疏通。總之,只要肺經的氣分邪氣一通,汗液自然就會排出。

對於吃了東西後就發病的人,是因為氣被邪氣所搏擊,來不及消化,需要兼用宣通、和解、化滯的藥物,防止氣機凝滯,即使邪氣後來傳入內臟,只要稍加疏通就能痊癒。對於感受邪氣較重且邪氣濁膩的人,邪氣必然傳入內臟,傳入內臟就必須攻下;如果肺氣還未疏通,而裡證又很急迫,就必須在疏通肺氣的同時,加入通利潤澤胃腸的藥物。肺主天氣,天氣通暢,地氣才能運行!燥邪傷及大腸,常有便秘,必須用鹹味藥物軟化,潤澤藥物通便;濕邪傷及大腸,大便常像敗醬,必須緩和藥力,以推動排泄,或者用丸藥慢慢磨化。燥邪傷及津液,用滑潤的藥物增液通便;濕邪阻滯氣機,用辛苦的藥物開化以利其運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