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醫原》~ 卷上 (18)
卷上 (18)
1. 百病提綱論
且夫燥、濕二氣,為時行之氣,又有非時之偏氣。如久旱則燥氣勝,乾熱乾冷,則燥氣亦勝;在春為風燥,在夏為暑燥,在秋為涼燥,在冬為寒燥。久雨則濕氣勝,地氣不收,溽暑陰冷,則濕氣亦勝。在春為風濕,在夏與初秋為暑濕,在深秋與冬為寒濕。經曰:必先歲氣,無伐天和。
俗謂外感為時氣,時之為義,大矣哉!若以一定之成方,治無定之時邪,其不知時之甚者哉!然不獨當因時也,尤當因地。西北地高,燥氣勝;東南地卑,濕氣勝。不獨當因地也,尤當因人。六氣傷人,因人而化:陰虛體質,最易化燥,燥固為燥,即濕亦化為燥;陽虛體質,最易化濕,濕固為濕,即燥亦必夾濕。燥也,濕也,固外感百病所莫能外者也。
或曰:外感有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之六氣,子以燥、濕二氣賅之,可推其故而析言之歟?曰:在地成形,在天為氣。六氣風居乎始,寒、暑、濕、燥居乎中,火居乎終。風居乎始者,風固燥、濕二氣所由動也;暑居乎中者,寒暑固燥、濕二氣所由變也;火居乎終者,火又燥、濕二氣所由化也。請析言之。
風在卦為巽,二陽居一陰之上,外陽內陰,且陽倍於陰,故風為陽邪,風固善動數變而無定體者也。東方濕氣動必雨,故曰濕風;西方燥氣動必旱,故曰燥風;南方暑氣動必熱而濕,故曰暑風;北方寒氣動必冷而燥,故曰寒風;東南之風,濕兼暑也;東北之風,濕兼寒也;西南之風,燥兼火也;西北之風,燥兼寒也。動之得中,人物因之以生;動之太過,人物感之而病。
蓋燥微則物暢其機,燥甚則物即干萎;濕微則物受其滋,濕甚則物被其腐。物如此,人可知矣。寒固燥所由生,而火又燥所由成者也。經云:燥勝則乾。所以夏月炎暑司權,物見風日,則津汁漸干,人出汗多,則津液漸耗,火勝則燥固也;秋冬寒涼司令,在草木則枯萎,在露則結為霜,在雨則化為雪,在水則凍為冰,在人則手足皴裂,兩間皆寒燥之氣所盤結也;冬在卦為坎,一陽居二陰之中,寒冰外凝,而燥火內濟,故寒燥之病易化為燥熱,經謂傷寒為熱病,蓋寒則燥,燥則熱,理相因也。
若冬月陽不潛藏,地濕不收,則寒又必夾濕,所以冬得秋病,如病瘧、病痢、病溫者,要皆兼乎濕邪耳!至於暑,即濕、熱二氣,互釀為害而化為燥者也。必須分別濕多、熱多。偏於濕者,化燥緩;偏於熱者,化燥急。若純熱無濕,則又為中暍之暑燥矣。若夫火,藏於金、木、水、土中,而動之則出,又燥、濕二氣所歸宿者也。
故戛金取火,鑽木取火,掘土取火(土之精凝結而為石,觀取火於石,即可知取火於土之義)。海為火谷,江湖水動處,亦皆有火,病人亦然。金火同宮,離為君火,故肺與心動為燥火,若濕與熱蒸,又為濕火;肝為震之雷火、巽之風火,故肝動為燥火,若濕與熱蒸,又為濕火;腎火為龍火,龍火,水中之火,水虧火旺,化為燥火,若濕與熱蒸,又為濕火;脾屬土,土為雜氣,故脾火多濕火,濕火傷及脾陰,又化為燥火。燥也,濕也,終歸火化也。
白話文:
百病提綱論
乾濕二氣是常見的致病氣候,也存在非季節性的偏氣。長期乾旱,燥氣就盛行,無論乾熱或乾冷,燥氣都會佔據優勢;春天是風燥,夏天是暑燥,秋天是涼燥,冬天是寒燥。長期下雨,濕氣就盛行,地氣無法收斂,潮濕悶熱或陰冷,濕氣也會佔據優勢;春天是風濕,夏天和初秋是暑濕,深秋和冬天是寒濕。經書說:一定要順應季節的氣候變化,不要違背自然規律。
俗話說外感疾病是由時令氣候引起的,時間的意義非常重大!如果用固定的方劑治療變化莫測的時令邪氣,那真是不懂得時間的重要性啊!然而,不僅要根據時間,更要根據地域。西北地勢高,燥氣盛行;東南地勢低,濕氣盛行。不僅要根據地域,更要根據個人體質。六種邪氣傷人,會因人而產生不同的變化:陰虛體質的人最容易轉化為燥邪,燥邪固然是燥邪,即使是濕邪也會轉化為燥邪;陽虛體質的人最容易轉化為濕邪,濕邪固然是濕邪,即使是燥邪也必定夾雜濕邪。燥邪和濕邪,是外感百病都無法避免的因素。
有人問:外感疾病有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六種邪氣,您卻用燥、濕二氣概括,能否解釋一下原因?我說:在地下形成形體,在天空中則成為氣候。六種邪氣中,風居於初始,寒、暑、濕、燥居於中間,火居於終結。風居於初始,是因為風是燥、濕二氣運動的開始;暑居於中間,是因為寒暑是燥、濕二氣變化的過程;火居於終結,是因為火是燥、濕二氣轉化的結果。讓我詳細解釋一下。
風在八卦中屬巽卦,兩個陽爻在上,一個陰爻在下,外陽內陰,陽爻數量是陰爻的兩倍,所以風屬陽邪,風善於運動變化,沒有固定的形體。東方濕氣運動必然下雨,所以叫做濕風;西方燥氣運動必然乾旱,所以叫做燥風;南方暑氣運動必然炎熱潮濕,所以叫做暑風;北方寒氣運動必然寒冷乾燥,所以叫做寒風;東南風,濕氣夾雜暑氣;東北風,濕氣夾雜寒氣;西南風,燥氣夾雜火氣;西北風,燥氣夾雜寒氣。氣候的變化適中,萬物就能生長;氣候的變化過度,萬物就會生病。
燥氣微弱,萬物就能順利運作,燥氣過盛,萬物就會乾枯;濕氣微弱,萬物就能得到滋潤,濕氣過盛,萬物就會腐敗。萬物如此,人體亦然。寒邪是燥邪產生的原因,而火邪又是燥邪轉化的結果。經書說:燥邪過盛就會乾燥。所以夏季炎熱當令,萬物暴露在風日之下,津液就會逐漸減少,人出汗多,津液就會逐漸耗損,火邪過盛就會導致乾燥;秋冬寒冷當令,草木就會枯萎,露水就會結成霜,雨水就會變成雪,水就會結成冰,人就會手腳皴裂,這些都是寒燥之氣的凝聚。冬在八卦中屬坎卦,一個陽爻在兩個陰爻中間,寒冰在外凝結,燥火在內滋生,所以寒燥的疾病容易轉化為燥熱,經書說傷寒是熱病,是因為寒則燥,燥則熱,道理是相通的。
如果冬天陽氣不能潛藏,地面濕氣不能收斂,那麼寒邪就必定夾雜濕邪,所以冬天會得秋季的疾病,像瘧疾、痢疾、溫病,都必定兼有濕邪。至於暑邪,是濕、熱二氣互相作用,互相危害,最終轉化為燥邪。必須區分濕邪多還是熱邪多。偏向濕邪的,轉化為燥邪的速度較慢;偏向熱邪的,轉化為燥邪的速度較快。如果純粹是熱邪而沒有濕邪,那就是中暑的暑燥了。至於火邪,藏在金、木、水、土之中,運動就會顯現出來,也是燥、濕二氣的歸宿。
所以敲擊金屬取火,鑽木取火,挖土取火(土的精華凝結而成為石頭,觀察從石頭取火,就能知道從土中取火的道理)。大海是火庫,江河湖水運動的地方,也都含有火氣,人體也是如此。金火同宮,離卦為君火,所以肺與心臟的活動會產生燥火,如果濕邪和熱邪蒸騰,又會變成濕火;肝臟屬震卦的雷火、巽卦的風火,所以肝臟的活動會產生燥火,如果濕邪和熱邪蒸騰,又會變成濕火;腎臟的火氣是龍火,龍火是水中的火,水虧火旺,就會轉化為燥火,如果濕邪和熱邪蒸騰,又會變成濕火;脾臟屬土,土為雜氣,所以脾臟的火氣多是濕火,濕火損傷脾臟的陰氣,又會轉化為燥火。燥邪和濕邪,最終都會轉化為火邪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