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壽堂

《醫原》~ 卷上 (17)

回本書目錄

卷上 (17)

1. 百病提綱論

人稟天地之氣以生,即感天地之氣以病,亦必法天地之氣以治。夫天地之氣,陰陽之氣也;陰陽之氣,燥濕之氣也。乾金為天,天氣主燥;坤土為地,地氣主濕。乾得坤之陰爻成離,火就燥也;坤得乾之陽爻成坎,水流濕也。乾坤化為坎離,故燥濕為先天之體,水火為後天之用,水火即燥濕所變,而燥濕又因寒熱而化也。水氣寒,火氣熱。

寒搏則燥生,熱爍則燥成;熱蒸則濕動,寒鬱則濕凝,是寒熱皆能化為燥濕也。

或曰:燥、濕二氣,何以寒熱皆能化乎?曰:子欲知燥濕,曷觀乾坤?乾象太極,首一畫為陽,次二畫為陰,乾金本陽含陰也,故乾為太陽,而非孤陽;坤之六畫,即乾之偶而並者,坤土本陰承陽也,故坤為太陰,而非孤陰。乾坤卦象天地,請實徵諸天地。宗動天,空洞無物,無物為純陽;宗動天最高,高則轉得緊、行得健,緊而健亦為純陽。

陽之精為日,日為真火,金位之下,火氣承之,天屬陽,燥亦屬陽,固也。然宗動天以內之八重天,星為少陰,月為太陰,真陽之下,真陰承之,故曰陽含陰。所以天之燥氣下降,必含陰氣以降,燥熱為本(因燥而熱,故曰燥熱,不曰熱燥),寒燥為變也(因寒而燥,故曰寒燥,不曰燥寒)。陰之精為月,月為真水,水應月而生於地,地屬陰,濕亦屬陰,固也。

然地居天中不動,地之陽氣,即天之陽氣,陰隨乎陽,故曰陰承陽。所以地之濕氣上升,必藉陽氣乃升,寒濕為本(因寒而濕,故曰寒濕,不曰濕寒),濕熱為變也(因濕而熱,故曰濕熱,不曰熱濕)。

竊聞天地之間有三際,最上一層為熱際,次一層為冷際,地上一層為溫際。蓋因乎此,觀此可知天地祗此陰陽二氣。而陰陽二氣,又是一氣,特隨升降而變焉耳!

夫燥、濕二氣,各主一歲之半。冬至,陽氣潛藏於地,地得陽氣而濕暗動,故水泉動;交春,東風解凍,雷乃發聲,東風與雷皆陽也,濕,陰也,陰隨陽化,陽氣漸出於地,而濕氣漸生,故草木含液而萌動;交夏,溫風至,陽氣盡出於地,暑熱蒸騰,而濕氣最盛,故土潤溽暑,大雨時行,天地之氣化剛為柔;夏至,陽氣盡出於地,而一陰甫生,燥氣尚未行令;交秋,涼風至,白露降,天地始肅,陽統陰降,而燥氣始動;秋分以後,雷始收聲,水始涸,故濕氣始收,斯時露寒霜肅,陽統陰漸降,而燥氣乃行,故草木黃落;交冬,天氣上升,地氣下降,天地痞塞,陽統陰全降,而燥氣最盛,陽氣潛藏於地下,而外無所衛,故水始冰,地始凍,虹藏不見,天地之氣化柔為剛。蓋水旺於冬,實長於夏,火盛於夏,實藏於冬,陰陽互根,大化所以循環不窮也。

觀此可知燥屬陽中之陰,濕屬陰中之陽,且未動屬陰,動則屬陽。《易》曰:吉凶悔吝生乎動。蓋動則變,變則化,寒燥化為燥熱,返其本也,寒濕化為濕熱,因乎變也。人能體察燥濕二氣之因寒因熱所由生,而以之為綱;再察其化熱未化熱之變,與夫燥鬱則不能行水而又夾濕,濕鬱則不能布精而又化燥之理,而以之為目,綱舉目張,一任病情萬狀,而權衡在握矣。

白話文:

百病提綱論

人體依靠天地之氣而生,也因天地之氣而生病,治療疾病也必須遵循天地之氣的規律。天地之氣,就是陰陽之氣;陰陽之氣,也就是燥濕之氣。乾金屬天,天之氣主燥;坤土屬地,地之氣主濕。乾卦得到坤卦的陰爻而成離卦(火),火就代表燥;坤卦得到乾卦的陽爻而成坎卦(水),水就代表濕。乾坤二卦化生坎離二卦,所以燥濕是先天之本,水火是後天之用,水火是燥濕變化而來,而燥濕又因寒熱而變化。水氣屬寒,火氣屬熱。

寒邪搏結則燥氣產生,熱邪灼爍則燥氣形成;熱邪蒸騰則濕氣活躍,寒邪鬱結則濕氣凝滯,所以寒熱都能化生燥濕。

有人問:燥濕二氣,為何寒熱都能化生呢?回答是:想了解燥濕,就要觀察乾坤二卦。乾卦象徵太極,第一爻為陽,接下來兩爻為陰,乾金本性屬陽卻包含陰,所以乾為太陽,而非單純的陽;坤卦有六爻,是乾卦的配偶,坤土本性屬陰卻承載陽,所以坤為太陰,而非單純的陰。乾坤二卦的卦象代表天地,可以從天地間的現象來驗證。比如天上的恆星,空洞無物,無物即為純陽;恆星位置最高,高則運行緊密而有力,緊密有力也屬純陽。

陽氣的精華為太陽,太陽為真火,金位之下,火氣承接於此,天屬陽,燥也屬陽,這是必然的。但是天體內部的八重天,星辰為少陰,月亮為太陰,真陽之下,真陰承接,所以說陽含陰。因此,天的燥氣下降,必定包含陰氣一起下降,燥熱為本(因燥而熱,所以稱燥熱,而非熱燥),寒燥為變化(因寒而燥,所以稱寒燥,而非燥寒)。陰氣的精華為月亮,月亮為真水,水依附月亮而生於地,地屬陰,濕也屬陰,這是必然的。

但是地居於天中不動,地的陽氣,就是天的陽氣,陰氣依附陽氣,所以說陰承陽。因此,地的濕氣上升,必須藉助陽氣才能上升,寒濕為本(因寒而濕,所以稱寒濕,而非濕寒),濕熱為變化(因濕而熱,所以稱濕熱,而非熱濕)。

我聽說天地之間有三種氣候層次,最上層為熱層,次一層為冷層,地面一層為溫層。由此可知,天地間只有陰陽二氣。而陰陽二氣,本質上是一氣,只是隨著升降而變化而已!

燥濕二氣,各主一年的一半。冬至,陽氣潛藏在地下,地因陽氣而濕氣暗動,所以泉水流動;春天開始,東風解凍,雷聲發出,東風和雷都屬陽,濕屬陰,陰隨陽而變化,陽氣漸漸從地底冒出,濕氣漸漸產生,所以草木含苞待放;夏天開始,溫風吹拂,陽氣完全從地底冒出,暑熱蒸騰,濕氣最盛,所以土地濕潤,天氣酷熱,大雨頻繁,天地之氣由剛轉柔;夏至,陽氣完全從地底冒出,而第一個陰氣才剛剛產生,燥氣尚未盛行;秋天開始,涼風吹拂,白露下降,天地開始肅殺,陽氣統攝陰氣下降,燥氣開始活動;秋分以後,雷聲停止,水開始乾涸,濕氣開始收斂,此時露水寒冷,霜氣肅殺,陽氣統攝陰氣漸漸下降,燥氣盛行,所以草木枯黃凋零;冬天開始,天之氣上升,地之氣下降,天地閉塞,陽氣統攝陰氣完全下降,燥氣最盛,陽氣潛藏於地下,而外無所護衛,所以水開始結冰,地開始凍結,彩虹消失不見,天地之氣由柔轉剛。蓋水氣旺盛於冬天,但實際上滋生於夏天;火氣旺盛於夏天,但實際上潛藏於冬天,陰陽互相依存,大自然的變化因此循環往復,生生不息。

由此可知,燥屬陽中之陰,濕屬陰中之陽,未動屬陰,動則屬陽。《易經》說:吉凶悔吝皆生於動。因為動則變化,變化則化生,寒燥化為燥熱,是返本歸元;寒濕化為濕熱,是因變化而生。人能體察燥濕二氣因寒熱而生的原因,以此為綱領;再觀察其化熱與未化熱的變化,以及燥氣鬱結則不能運行水液而夾雜濕氣,濕氣鬱結則不能布散精氣而化生燥氣的道理,以此為細目,綱舉目張,無論病情千變萬化,都能掌握其關鍵。